解决问题,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6
/ 2

解决问题,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

陈祥君

青岛市崂山区第六中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哪来的探究,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有引力是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菜明发现青霉素是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可见这对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能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如果具有了这种能力:也说明他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就学习过程来说,产生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对于达成学习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及前后学习的知识向学生提问,学生一一解答。结果:一是把学生教得没了问题;二是学生没有机会提出问题。被动的学习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中总会面对许多新问题新思想而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哪里有问题,是什么问题,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研究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解答疑问。学生源于学生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新一轮的数学教学课改中,教科书的编排有了较大的变动,教材给教师的平台更高,这有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同时在教学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大胆的提出问题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情。因此,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创设情境,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引发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进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例如,在初二数学(下)《黄金分割》这一节中,从黄金分割的定义、黄金比,到黄金分割点的作法,对学生来讲都是比较抽象的、缺乏吸引力的如果在新课讲解前给学生介绍生活中的黄金分割现象譬如人的肚脐是整个身高的黄金分割点、咽喉是肚脐以上部分的黄金分割点等等,学生就会被带入一种充满吸引力的课堂氛围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各种疑问:什么是黄金分割点?我怎样才能找到黄金分割点?从而创造了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闯题的机会。

二、营造和谐氛围,师生交流互动

传统的教学,总是想方设法的将学生存在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教师为了完成本节课的目标、教学进度,一般不会留给学生提问题的时间,因而学生很难有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效果如何呢?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究其原因,教师取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替学生寻找、发现问题,而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却失去了自己发现问题的机会。如在《展开与折叠》这一课中,在剪开一个正方体的时候,先让学生想,应该剪出几种图形,然后让学生自己再动手做一做,体验与自己所想的是否一致,在想与做之间使学生体验想象与现实的关系,从而对知识的形成产生兴趣。

在《从不同的方向看》中的随堂练习处理中,先让学生想象一下汽车从她的面前开过中你应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并给图片进行排序,这样把生活中的例子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能更大地把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产生出一种探索问题的冲动,保持住学习的浓厚兴趣。

又如在《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课中折纸,先让学生想一想如果对折20次,那么可能会多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说什么的都有,然后计算一下,结果出乎大部分学生的意料,这样使学生想的与做的之间产生矛盾,从而使学生产生疑惑,并从深处产生浓厚与持久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规律的兴趣。

教师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必须积极将课程改革落实到实处,通过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找出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真正的主人。

三、教师耐心指导,培养学生善问

  一节精彩的课,不仅需要巧妙、有吸引力的引入,把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学习中,也需要教师把握住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通过细节培养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时学生在课堂上提不出问题或是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这时就需要教师循循善诱,从本节课的课题、重难点、课堂练习当中加以引导。

首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题处发问’’。每节课的课题往往就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若学生能在课题上展开思维,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再从中选择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明确教学目标,那么就会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的认识,对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有很大的帮助。经过长期的训练培养,学生以后在遇到某个新课题时,就能主动质疑。例如,在学习《分式》这一节时,学生就会提出:具备什么特征的式子是分式?分式与整式有什么不同点?如何进行分式的计算?……等等。以’’’’,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其次,引导学生在难点出发问"。每节课都有相应的难点,若学生能在难点处提出问题,对于寻找突破难点的方法有很大的帮助。倒如,在教授《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计算》时,一上课就给学生出了一道异分母分式的减法运算题,大部分同学都感觉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就引导学生举几个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例子,通过举例学生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异分母分式的计算是不是也需要通分?如何寻找公分母?怎样才能找到最小公分母?这些问题把教学引向了深层次,巩固了学生对难点部分的理解。

最后,引导学生在错误处发问’’。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做题中出现的错误往往折射出学生对某条结论、性质不理解,不熟悉,这时教师不要给出正确的答案,或是给学生指出错误的原因,而是要引导学生反问自己:此题考察了什么数学结论?具体内容是什么?应如何运用?例如,在教授《不等式的解集》这一节,学生在求一2x4’’此类不等式的解集时,往往容易出现X-2’’的错误,教师此时引导出现错误的本人和其他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求解集的过程中用到了不等式的那条基本性质?在运用这条基本性质时应该注意什么?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引导学生独立找到错误的原因,而且使他们能较容易地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埋怨学生学习上没有动力,不愿动脑去思考问题,讲过多遍的问题仍然出错: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方式,每一节课我们都是在讲解我们认为应该解决的问题,而忽略学生的感受;他们没有主动权,没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也难怪从初一到初三,学生在学习上的惰性越来越严重。

其实,让学生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质疑,不仅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使学生掌握学法,能够提出新问题并探索解决的途径,这就是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变教为引,重视学法引导,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数学教学也只有开放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分析问题,才能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