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胃痞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6
/ 2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胃痞的疗效观察

李永莲

( 云南省中医医院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利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胃痞病患者进行干预的作用效果。方法:从我院2022年2月至2203年2月之间接收的胃痞病患者中随机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进行差异性治疗,对照组选用常规四联疗法,研究组基于此实施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对比各组的治疗结果。结果:首先调查两组患者在Hp根除率方面的数值水平对比结果,经统计比较显示,研究组的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此外,统计各组治疗前以及治疗结束后的临床症状积分,经横向以及纵向对比显示,治疗前两组数值差距并不大,干预后研究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最后,从治疗有效率方面对比,经计算分析可知,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水平更高(P<0.05)。结论:在治疗胃痞病的过程中使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可以大幅提升治疗效果,并且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积分,作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胃痞病;中医综合疗法;疗效

胃痞病(CAG)隶属于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且在临床领域较为常见,其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固有腺体的减少或消失,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的患病率更高,达到52%~80%,但由于现代社会的饮食习惯和工作压力的增加,患病者的年龄也在逐渐降低。目前,胃痞病尚未找到一种特定的根治方法,而抗幽门螺杆菌(Hp)则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然而,它的疗效有限,而且复发率较高。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疗法的独特疗效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将中医结合作为治疗胃痞病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此次研究旨在评估中医综合疗法在治疗胃痞病的作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之间接收的胃痞病患者中随机选出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针对这些研究对象作分组处理,使得其分别纳入容量均为40人的对照组以及研究组,接下来将按照分好的组别,对患者展开差异化干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患者年龄介于55岁至73岁之间,平均水平(61.89±3.24)岁;患病时间介于3年至14年之间,平均水平(7.26±1.47)年。研究组:男21例,女19例;患者年龄介于54岁至76岁之间,平均(62.31±3.44)岁;患病时间介于2年至13.5年之间,平均(7.61±1.29)年,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胃痞病诊断要求;(2)中医症状积分在8分及以上。排除标准:(1)存在消化道溃疡等疾病;(2)对实验用药具有过敏性反应;(3)造血系统功能异常。

1.3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基础性治疗服务,若是患者存在腹胀、嗳气等表现,则需要在每次用餐前服用莫沙比利分散片,每次5毫克,每天用药三次。

对照组主要利用四联法进行治疗干预,其中需要用到的药物包括雷贝拉唑、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枸橼酸铋钾。各自的用药方法表述如下:雷贝拉唑每次服用20毫克,每天服用两次,服用时间为早起空腹以及每晚临睡前;左氧氟沙星单次用药剂量为200毫克,在三餐后半小时服用;阿莫西林单次服用剂量为1000毫克,同样需要在餐后半小时服用,每天用药两次。枸橼酸铋钾早晚空服220毫克,上述四种药共服疗程为14天,研究组需要在上述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应用中医综合疗法,具体内容如下:

(1)中药自拟方。根据四诊结合患者体质采用经方(香砂六君子汤、柴胡疏肝散加减、黄芪建中汤、温胆汤加减等等)辩证拟方,在这一组方的基础上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症状表现酌情加减。若是患者伴有热盛表现,则需要在这一组方基础上添加黄连和蒲公英;若是患者存在胀满的表现,则需要在基础组方上添加莱菔子、砂仁;若是患者伴有肝郁,则需要在基础组方上添加郁金、柴胡。在确定最终组方后,用水煎煮服用,每天服用一剂,每次煎煮成150毫升的药汁,分为三份,并在早晨、午餐、晚餐后半小时服用,坚持治疗两个月。

(2)针刺电针或者温针。选择双侧足三里、内关以及中脘、天枢、关元、气海、太冲、梁丘、脾俞、胃俞等穴位,在对针具进行消毒处理后,找准上述穴位进针,针具规格为28#1.8寸不锈钢毫针,在针刺过程中,主要利用平补平泻的方式进行操作,得气后留针半小时。选择关元、中脘、双侧天枢穴等进行电针,双侧足三理为温针,坚持治疗一个星期为一个疗程。坚持8个疗程。

(3)温灸刮结合刮痧和艾灸的基本原理,利用边缘钝化的杯状器具将艾柱在温灸罐中点燃,皮肤体表涂艾草油等介质,在胃脘部循经络穴位反复刮动。达到温经散寒、通络消痞、调理脏腑。每天一次,一个星期为一疗程。坚持8个疗程。

(4)脾胃科传统常规治疗中药热奄包加封包、穴位贴敷(辩证选方取穴)、隔姜灸、胃动力机等每天一次。一个星期为一个疗程。坚持8个疗程。

1.4观察指标

组间对比Hp根除率,对胃脘痞满、疼痛、嗳气、 纳差等主要症状按记分法标准计分:若是症状消失则可以记作0分,轻度、中度以及重度分别对应1~3分。此外还需组间对比临床治疗效果。

1.5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5.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Hp根除率为计数资料的代表指标,用百分比表示,并行卡方检验;临床症状记分为计量资料的代表指标之一,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行t检验。P<0.05表示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Hp根除率比较

在这项实验中,我们发现研究组的Hp根除率达到了85.00%,而对照组的根除率仅有75.00%。通过这项对比,我们发现研究组的根除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记分比较

结合表1的数据汇总结果分析,干预前两组数值水平差距不大(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表现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记分比较

组别

例数

时间

胃脘痞满

疼痛

纳差

嗳气

研究组

40

治疗前

1.84±0.72

1.74±0.23

1.66±0.24

1.05±0.77

治疗后

0.77±0.35

0.38±0.20

0.53±0.85

0.97±0.75

对照组

40

治疗前

1.68±0.75

1.87±0.18

1.52±0.37

1.12±0.33

治疗后

1.26±0.31

1.03±0.65

0.98±0.46

0.65±0.72

2.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数据统计显示,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0.00%,经比较可知,研究组的治疗效果远胜对照组(P<0.05)。

3 讨论

CAG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特点是胃黏膜上皮和腺体的萎缩,数量的减少,胃黏膜的变薄,黏膜基层的增厚,可能伴随幽门腺IM和肠腺IM,也可能伴随ATP的存在。这种疾病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胃脘的痞满、隐痛、纳差、嗳气,它的发生与“胃脘痛”、“胃痞”相关,可能与患者的长期饮食不节、情绪不佳等因素有关,这些都会导致气机的郁滞、浊毒的积聚、瘀血的停留、阴液的亏损,继而易于引发CAG。

不少研究表明,Hp可能是导致胃痞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临床上常常采用Hp根除术来加以治疗,并将其扩展到三联和四联疗法。然而,根据随访结果,这种疗法的长期疗效并不理想,复发率较高,而且还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损害。

中医学的针灸疗法在治疗胃脘痛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此次实验期间,以中医穴位原理为依据,我们主要选择足三里、梁丘、内关、中脘、脾腧、胃腧此基础上随症加减取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干预,通过在上述穴位上进行针刺,可以缓解胃部疼痛,消除积食,止泻,降低逆气。结合具体体质选用电针或温针等不同方式,电针和温针它将“强效针感”的刺激机制与“通其经脉,调节气血”的调节机制相结合,以达到改善穴位功能的目的,从而达到“深纳以治顽疾”的治疗效果。

在本次实验调查过程中,我们借助于对照组探究的方式深入分析了中西医综合疗法在治疗胃痞病方面的作用价值,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四联疗法,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中医综合疗法,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组在Hp根除率、治疗有效率以及临床症状记分方面的表现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通过结合西药和中医综合疗法,如针刺和中药拟方内服及各种中医理疗,可以显著改善胃痞病的症状,Hp的根除率也能够达到理想水平,而且患者的耐受性也较为优良,因此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美艳,李素,马红学.李廷荃教授治疗痞满辨治特色及验案举隅[J].亚太传统医药,2021(7):114-116.

[2]徐咏梅,翟兴红,尹成晨.翟兴红教授治疗胃痞病及胃癌前病变经验[J].光明中医,2021(7):1053-1056.

[3]方清云,徐健众.徐健众自拟八仙汤治疗胃痞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21(10):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