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秃癞缺粒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5
/ 2

玉米秃癞缺粒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阳运仕

四川省资中县龙结镇村建环卫综合服务中心

摘要:玉米秃穗、癞穗和缺粒问题的发生与水分、养分和病虫害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科学的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土壤改良等预防措施,可以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 玉米 秃癞缺粒 发生因素 预防方法

玉米秃癞缺粒是指玉米穗部出现裸露、不饱满或缺少颗粒的现象。预防玉米秃癞缺粒问题需要注意环境条件、施肥措施、病虫害防治和适时收获等因素。养分不足或过量施肥都可能导致玉米穗部发育不良。养分不足时,玉米植株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导致颗粒数量减少。而过量施肥则可能导致养分不均衡,影响玉米颗粒的形成。合理的管理和防治措施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一、玉米秃癞缺粒的主要原因

  1、品种不适宜

  不同的玉米品种对环境条件有不同的适应性和耐受性,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因素。如果选择不适宜的品种,可能导致玉米穗部出现秃癞缺粒,如前几年龙结镇、罗泉镇种植的东单4243、迪丰198等大穗型品种,另外,天气原因也是造成秃癞缺粒现的重要原因,并且会直接造成减产。

2、土壤贫瘠

龙结镇土地多为砂性土壤,高处水分流失,低洼处易发生内涝,由于蓄水保肥能力差,导致土壤瘠薄,从而导致秃癞缺粒等问题。

3、营养配比不当,肥水不足

劳动力缺乏的农户,在玉米整个生育期中全部施干肥料,施用不当,加上水、气候等综合因素,效果极差。

当施肥时,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配合比例非常重要。如果氮磷钾的配合比例不合理,特别是缺乏磷肥和微量元素如硼肥等,会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和发育,导致穗部出现秃癞缺粒的现象。因此,在施肥过程中要确保适当配比,并注意补充土壤中所缺乏的养分。玉米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特别是在生育期间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如果玉米在关键生育阶段,尤其是开花灌浆期缺水,会影响玉米的受精过程、颗粒形成和发育。

4、不利气候影响

干旱天气会导致土壤水分不足,限制了玉米根系的生长和养分吸收。这可能导致植株生长迟缓、穗部形成不完整,并且造成颗粒发育不良。洪涝可能造成土壤水分过多,使根系受损和缺氧。这会导致玉米的根系发育不良,穗部受阻,出现秃癞和缺粒现象。

5、栽培管理不当

施肥不足或过量都会对玉米产生负面影响。过密的种植密度使玉米植株之间的竞争加剧,导致株高不一、叶片覆盖不良,进而影响穗部形成和颗粒充实。灌溉不足或过量都会对玉米产生不利影响。水分不足会导致生长迟缓、穗部受阻和颗粒发育不良。

6、病虫害侵袭

米螟是导致玉米减产的主要害虫之一。玉米花叶病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棕色斑点、腐烂和枯死。玉米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初期在叶片上形成黄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并变成橘红色或棕红色,严重感染会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玉米赤霉病表现为玉米穗上出现棕黑色霉斑,严重感染的玉米颗粒会变得发黑,产生毒素。

二、预防措施

(一)选择优良、高纯度的种子

1、考虑种植的玉米品种是否具有稳定的产量表现。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栽培条件,选择产量稳定、适应性强的品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虫害对产量的影响。选择高质量、高纯度的种子,如中单808、蜀龙3号等就比较适宜在龙结镇种植。

2、种子处理

晒种,晒种可降低种子含水量,提高种皮透性,增强种子活力,使种子吸水迅速,发芽出苗快而整齐,且有一定杀病菌作用。一般在播种前选晴天晒2-3天。

3、拌种

现大部分种子使用了种衣剂拌种。若没拌种的在播种前用0.2%-0.3%的粉锈灵拌种,可防止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二)改良土壤,增强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

添加有机物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肥力。例如,施用农家肥、堆肥或绿肥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肥力,有助于玉米生长。合理管理灌溉和排水,确保玉米作物的水分供给合理。进行土壤测试,了解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pH值,然后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合理配方施肥,避免过量或不足。

(三)合理施肥用水

1、施足底肥

施足底肥是玉米获得丰收的重要条件之一,特别是多施迟效性的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堆肥、圈肥和绿肥,并配合腐熟的人畜粪尿每亩1000-1500公斤,这样肥效长,营养元素齐全,既能满足玉米生育期中对养分的需要,也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底肥占总施肥量的30%--60%。

2、适时追肥

(1)早施轻施苗肥,以腐熟的人畜粪尿或速效性氮素化肥为好。

(2)猛施攻苞肥,其主要作用是促进雌雄穗的分化,实现粒多、穗大、高产的目标。早熟品种在9—10叶全展时施,中熟品种在11—12叶全展时施。攻苞肥占总施肥是的50%左右,以速效氮肥为主。

(3)选择合适的颗粒状肥料,根据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土壤缺乏的养分和肥料的含量,选择适当的配方和类型的肥料。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和养分需要,合理选择施肥时间和方式。

(四)加强田间栽培管理

1、合理密植。大穗型品种亩栽2700—3200株,小穗型品种亩栽3200—3500株。

2、玉米中耕除草和培土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杂草生长,改善土壤条件,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比如:在中耕除草后,可以在玉米行间添加覆盖物,这样可以帮助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质地。

3、授粉最好选择在晴天露水干后,雄花开始大量散粉(上午9—11时)时进行。如遇阴雨天气,宜在雨后花丝不粘结,花丝上无雨水时进行。在整个人工辅助授粉过程中,要严格注意不得损伤叶片,不撞断植株。

4、人工去雄。玉米是一种雌雄异株的作物,花序上的雄蕊是产生花粉的部分,而雌穗是受精结实的部分。通过去除玉米植株上的雄蕊,可以避免自花传粉,促使玉米进行杂交授粉。在玉米抽雄开始前,使用适当的工具将玉米植株上的雄蕊剪除。可将顶端的雄穗完全去除,也可只去除部分雄蕊以延长抽雄期。

5、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玉米6—9片叶时,可用玉米专用防秃癞叶面肥喷施叶面,不能重喷。能使植株节间缩短,穗位降低,增强抗倒性。叶片变宽变短,叶色变黑,光合势增强,能减少秃癞,提高千粒重。

(五)防治病虫害

1、防治玉米苗枯病、玉米灰斑病、玉米锈病以外,还有其他一些玉米病害,如:玉米叶斑病、玉米花叶病等,防治方法也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及时观察、选择抗病品种、合理管理田间环境和采取适当的药剂防治措施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玉米疾病的关键。同时,请遵循使用农药的相关法规,并谨慎使用。

2、对玉米螟的防治,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或者初穗,可亩用12%甲维盐.虫螨晴悬浮液30毫升喷雾防治。

4、土蚕子、地老虎、蚜虫的防治,用乐斯本进行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