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设备风险控制管理模型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4
/ 2

特种设备风险控制管理模型研究

焦玉,谢清泉

济南市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摘要: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有着直接联系,为了确保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改造及修理能达到整体的监督管理要求,当地政府及相关检验机构应投入适当建设资金,聘请优秀的技术型人才,加大对特种设备检验及管理平台的研发力度,利用各类管理平台,进一步提升检验人员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安全工程;特种设备;安全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层次分析法

引言

制造业企业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想要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并逐步扩大企业规模需要把握企业管理要点,明确当前特种设备在制造过程中所产生的系列风险,并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对于企业长期发展来说,应当围绕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来落实相关管控计划,并提高各部门安全管控意识,落实岗位责任制,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来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管控体系。围绕设备管理安全,组建相应的管控队伍,不断提升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质量,并最大程度保护企业人员和财产安全助力企业长远发展。

1特种设备风险控制管理模型

该模型包含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分级预警和协同治理四个环节。在风险识别阶段,结合以特种设备事故为顶上事件的故障树分析及专家经验法,构建单体设备、类别、区域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风险评价环节,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获得各级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建立三级风险评价模型,以此实现各级风险评价指数的求解;在分级预警阶段,根据计算所得风险评价指数,确定了风险等级划分的标准、原则及相应的警情提示;在协同治理的过程中,制定了以政府、检测机构和企业为主体的综合治理方针,基于风险匹配的原则,由轻到重依次实行低级别的信任化、中级别的常态化、较高级的定期化、高级别的严格化四类方针,此外,以政府、检测机构和企业为主体进行治理项目的细化,得到21个“小主体”,并可制定针对各个项目的分级治理策略,以此达到特种设备风险控制管理的目的。

2特种设备风险控制管理现状

2.1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制造业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保证制造环节的质量安全是一项重点要求,在进行特种设备管理过程中,也需要围绕安全管理来落实各项工作规划,但是从客观上看,特种设备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机制并不完善。特种设备应用中存在着因为操作失误,而管理力度不到位也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有关于特种设备安全维护的法律要求在实际落实过程中缺少力度。从以往所发生的安全事故来看,大部分源自于违规操作,既包括对特种设备的使用不当,也存在违规操作,与此同时非法制造以及改造等情况也大大影响企业安全管理效率。

2.2监管不够全面和细化

监管部门的重点工作往往局限在对企业设备超期未检和设备未注册登记的排查,以及对检验不合格设备的监控。对企业的特种设备日常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监管。

2.3安全意识不高

从制造业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现状来看,安全意识不高是特种设备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从实证角度来看没有过度关注特种设备质量安全,在特种设备投入使用过程中,经过质检才能够投入到市场,部分人员安全管控力度缺失,影响特种设备的整体质量。与此同时在对特种设备投入使用时也没有一个要求来落实管理计划,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及时予以解决,从特种设备自身发展的特点来看,体积相对较大,操作危险较高,而结构也较为复杂,在操作以及维护上不规范就会对投入设备自身质量带来极大影响。

3特种设备风险控制管理策略

3.1综合治理方针

基于风险匹配的原则,特种设备的综合治理方针也应及时、合理地调整,因此提出了特种设备综合治理方针匹配体系,见图3,图中颜色由浅到深依次表示治理方针不合理但可接受、合理且可接受、既不合理又不可接受。当警情提示的级别低于现行治理方针的级别,则说明风险治理的投入力度已经超标,尽管充分保障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但引起了资源的浪费,加剧了人机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意味着治理方针不合理但可接受。当警情提示的级别等于现行治理方针的级别,说明风险治理的投入力度恰到好处,通过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收益,从而充分保障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此时,治理方针合理且可接受。当警情提示的级别超过现行治理方针的级别,说明风险治理的投入力度不达标,难以保障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意味着治理方针既不合理又不可接受。

3.2定期检验方面

定期检验工作包括资料审查、安全附件检验、设备本体检验等。定期检验工作一般重在对设备本体的物理缺陷检验,如裂纹、腐蚀、真空、机械损伤、结构等,这些本体物理缺陷的存在直接影响设备的安全运行,也直接决定设备的安全状况等级评定和设备的使用周期(下次检验周期)的确定,所以检验部门重视,使用单位也同样重视。当检验发现物理缺陷存在时,检验部门会以下达《特种设备定期检验意见通知书(2)》的方式要求企业整改,并同时送达监管部门,监管部门对企业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整改不到位则设备不允许运行。设备本体的物理缺陷对设备的安全运行属于显性问题,容易被各方重视。

3.3特种设备安全风险辨识与管控

根据特殊设备的危险类别和级别,将其划分为控制责任,按照其危险程度和级别,逐级落实到各部门、车间、班组、岗位和责任者,对各危险点进行有效的风险管控。在此基础上,应当充分考虑到安全风险管控措施是否可行,是否可靠。同时还可利用专家软件,针对特种设备的风险管控效果进行评价,确保管控方案的适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加大对大型和以上特种设备的风险管理,需要规定风险识别的时间间隔、并分析安全风险发生原因,对风险控制技术进行强化,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对于特种设备的风险管控,存在高风险性,且控制难度较大,管理不当,极易导致事故的发生。上层对控制的风险进行控制,下一级负责根据特种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选择有效的方案,各生产单位负责执行特种设备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3.4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模块

对安全危险系数高,安全应用等级较低的特种设备进行检验、监控管理是此个模块的重要功能之一,具体包含设备名称、使用单位、检验日期、检验人员、联系人、联系方式、安全状况及监控处理信息等多个部分进行统一规划。例如,针对监控处理信息一栏,操作人员应结合实际需求将单位监控的处理意见进行标注后,一并将检验机构、监察机构的处理意见输入相关区域,与此同时,操作人员应根据自身要求对特种设备的信息进行查询、增加、删除和修改处理,当进行增加操作时,可以对台账信息的设备名称、使用单位、联系人、联系方式等信息进行添加处理,当所有信息输入完毕后,点击“保存”按钮即可。

结束语

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健全和完善,除企业自身建设外,还需要检验和监管等多方面的联合推动。建立有效的三方联动机制,检验及时发现和提出问题,监管及时督促,企业及时整改落实,达到三同步。探索集企业、检验、监管为一体的数据化信息中心建设,整合数据资源,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有效循环交流。

参考文献

[1]白少雄.施工现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与监测探讨[J].中国设备工程,2021,(18):57-58.

[2]霍强.浅谈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的安全管理[J].中国设备工程,2021,(18):142-143.

[3]刘曙光.如何做好特种设备安全评估工作[J].中国质量监管,2021,(08):80-81.

[4]李端民.对抓好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N].中国市场监管报,2021-08-17(003).

[5]刘再斌,陈祖志,管坚,陈若蒙,梁琳,赵文静.特种设备安全防护系统功能安全标准体系框架研究[J].标准科学,2021,(08):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