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景观建设中地被植物的选择与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1
/ 2

园林绿化景观建设中地被植物的选择与应用

刘伟成

445381199106027837

摘要:为了获得理想的园林绿化效果,一些建设单位引入了最新的园林绿化技术,希望能够优化园林配置,满足居民的绿化需求。相关工作者在进行植物配置时,要遵守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这样才能够得到最佳景观效果。

关键词:园林绿化;地被植物;景观建设

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享受,而开始注重精神文化追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中具有生命力的绿色基础设施,以丰富的园林植物形成色彩丰富、特色鲜明的园林景观,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了休闲游憩、社会交往、观赏康体、科普教育的重要活动空间。园林绿化不等同于植树造林,而是一个从设计到施工、管养全生命周期的艺术创作过程;其中,植物配置就是这一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园林绿化中,其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

1应用价值

园林植物配置能够实现园林绿化水平的提升,还能够对构建生态化城市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应当重视园林绿化建设工作,优化园林植物配置。园林植物配置工作能够将简单的绿色植物整合在一起,赋予它们新的含义,让园林绿化有更多的人文气息和艺术性。这样居民在欣赏园林绿化时,既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又能够得到视觉上的享受。在理想状态下,合理的园林植物配置能够将单一的绿化效果调整为复合型绿化效果,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园林的生态价值。园林绿化景观还能够改变一定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该区域的宜居性,吸引更多的居民在这里聚集,这样也能够带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当前,城市人口数量越来越多,人类在生活过程中必然会影响到周边环境,导致环境产生变化,出现热岛效应,这又会产生消极影响。但园林植物配置工作则能够削弱热岛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修复特定区域的生态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园林树木配置的基本原则

2.1体现园林树木的综合功能

包括园林树木的防护、美化、生产功能。园林树木在改善和保护环境方面起着显著作用,它有一定的防治和减轻环境污染的能力,如净化空气,吸收有毒气体,减少噪声以及滞尘。不同树种都有其特有的形态,且富于变化,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很多园林树木既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又是经济树种,只要安排合理,便可使园林绿化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

2.2满足园林树木的生态需求

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的特点选择树种,做到适地适树,有时还需创造小环境来满足园林树木的生长发育要求。建立合理的种植结构,不同树种进行配置需要考虑种间关系,也就是考虑上层树种与下层树种、速生与慢生树种、常绿与落叶树种等。

2.3满足树木配置的功能要求

从园林绿地的性质和功能考虑选择树种,还要注意其搭配方式。掌握好各种园林树木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以及园林栽植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做到适地适树,合理搭配处理好各树种与树种、树种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2.4树木配置中的美观原则

首先,树木的美观应以自然面貌为基础,充分表现其本身的特长和美点,除少数需人工整枝修剪保持一定形状外,一般应让树木表现其本身的典型之美。其次,配置园林树木时要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再次,园林树木的配置要满足园林设计的立意要求,设计公园、风景区、绿地都要有立意,创造意境,配置时常常加一些诗情画意,从而达到设计者的要求。

2.5树木配置中的经济原则

在树木配置中切实贯彻适地适树原则,考虑降低成本,合理使用名贵树种,多用本地乡土树种,审慎安排植物间的种间关系。另外,在树木配置中与生产途径结合,如北方种植山楂树、北五味子等既可观赏又可入药的树种,充分发挥园林植物树种配置的综合效益。

3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景观中的应用

3.1扩大覆盖范围

为了有效保证园林绿化景观的效果,应遵循空间设施的分布规律来选择地被植物,扩大地被植物的覆盖范围。如在城市空间的转角区域打造转角景观,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地被植物,让整个空间得到有效填补。又如在园林绿化景观中一些高台下方的区域,可建立市政雨水排放系统,让地被植物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吸附和排放积水;同时,通过充分利用地下区域的相关设施,将地表雨水直接排放到市政排水系统内,让整个园林绿化景观区域的湿度处于合适的范围。

3.2注重环境空间的整合

在园林绿化景观建设中,结合地被植物的生物学特征设计合理的搭配方案,以此优化整个区域环境。在环境空间的优化过程中,将园林绿化景观划分为地面、空间和高层三个层次。地面区域应该根据地面的空间面积来合理配置地被植物,通过合理增加草坪区域或者是水源地衔接区域的地被植物使用数量,让地被植物能够更好地与周边生态环境协调起来。同时,地被植物选择还应该与周围的基础设施统一起来,尤其是应该建设良好的地下区域排水防涝设施,让地被植物能够与基础设施之间形成良好的关联互动关系,以便能够让园林绿化景观的蓄水能力和排水防涝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3.3科学修剪与养护

地被植物大多数地被植物无需修剪,以粗放管理为主。但有些地被植物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生长速度较快。因此,应该定期做好植物的修剪和养护工作,以此保证园林绿化景观的经济性和美观性。例如,当地被植物出现过度生长的情况时,便需要采取适当的人工干预措施,对这些地被植物进行合理修剪,有效保证地被植物的正常生长,同时要避免其“喧宾夺主”,从而更好地维持整个园林绿化景观的生态平衡性。尤其是一些观花类地被植物,应在花后对残花和花茎及时修剪,这样既保持景观效果又有助于植物后期生长,如鸢尾、万寿菊、萱草、百合等。另外,施工人员要了解地被植物生长习性,在其生长期内根据不同地被植物的特点,及时进行施肥。一般经常应用的是喷施的方法。此种方法实施简单方便,适用于大面积地被植物,常以硫酸铵、过磷酸钙、尿素、氯化钾等无机肥为主。

3.4建立适用性园林植物数据库

良好的景观植物资料库能为景观设计人员进行合理地配置和规划提供依据。结合在风景园林工程中的实际内容,构建完善的数据库体系,选择针对性的绿化、园林、人文条件以及植物审美等信息,结合植物的实际情况进行草地、树林、密林等不同景观的设计,让整个数据库系统中的植物生长形态和生长需求进行全面的协调。但目前的景观植物资源库存在花色、花色等方面的缺陷,且缺乏对其生长速率、生长幅度等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在我国部分区域,园林绿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且逐年增加。由于地理、水文等方面的变化,植被的生长特性也随之变化。因此,若不能及时地进行资料库的升级,让整个设计人员对植物的特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可以加强对明确建立目标的落实,实现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完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园林绿化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措施,应从生态、美学、宜居的角度出发,提高植物配置的水平。在选择植物品种时,要分析其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形态和色彩。确保植物能够适应当地的土壤环境和气候环境,保证植物的成活率达到预期要求。在植物配置时,还要提高配置的艺术性和整体的美观度,因为园林不仅有生态价值,还有艺术价值,能够给人美的享受,如果园林的美观度不足,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要坚持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突出地方特色,不断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引入创新理念,发挥植物配置的最大化价值。

参考文献

[1]韩爱兰.园林绿化中植物配置及应用[J].河南农业,2022(21):54-55.

[2]石丰瑞.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究[J].南方农业,2022,16(6):36-38.

[3]田媛.植物配置的常用方法[J].农业与技术,2016,36(1):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