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生态系统综合整治与修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7
/ 2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生态系统综合整治与修复

王雷

身份证号码:371102199010130057

摘要:为有需要适应国家所提出的国土空间规划战略要求,有关部门务必要树立起正确的管控观念,重点加强综合整治,优化生态修复工作。从而全面改善国家国土资源使用环境,提高综合生态水平。因此,在接下来的发展领域,有关部门要从实际着手,分析当前关于综合整治与使用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确定接下来的改进方向。树立起正确的管控工作目标,提出更具有可行性的管控工作计划和方针。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乡村生态系统;综合整治与修复

1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现状分析

纵观当前的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可以发现目前的工作现状不够理想[3]。首先,在规划的工作理念上,整体来讲存在着较强的桎梏性。因为对国家目前所提出的国土空间规划战略要求缺乏一定的重视,所掌握的有关政策内涵不够全面细致。导致在规划方面所呈现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难以符合当前的国土空间规划战略要求。也因为目前所形成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导致各项空间规划工作难以顺利推进。

其次,在工作计划的制定与安排上,也相对来讲不够完善和具体。未能立足于真实情况加以考量,目前所形成的工作计划体系在内容模块设置上比较得片面,不够系统。这导致各项工作要务在开展中存在着诸多局限,也严重影响了整个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践效果和质量。

除此之外,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也不够到位。未能真正站在国家战略方针角度着手加以分析,所形成的综合整治与修复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导致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甚至呈现出明显的浪费问题,这并不符合国家目前所提出的资源节约战略思想,也会给国家今后的经济可持续建设造成一定阻碍。

2乡村生态系统修复策略

2.1加强耕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与进出平衡制度。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以地块规整、生态化沟渠和田间道路配套设施以及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为重点,增加有效耕地,提高耕地质量,美化农田环境,提升农残污染自净能力大力开展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2.2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对于地处平原的乡镇,地形优势明显,农业规模化经营可操作性强,因此结合地方特色,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倡导规模较小的农户,将土地流向种田大户,将经济效益不高的农用地、废弃农用地向种植大户与农场大户流转。根据种植特色,形成特色农业种植区域,提升农用地经营规模同步将生产效率提高,对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一体化经营。

2.3乡村统一规划,提高居民居住条件

稳步推进村庄规划,在上位规划的指引下,根据村庄现状,挖掘村庄特色,依据村庄地形地貌与历史文化景观特点,对村庄风貌进行整治,建设美丽新农村。在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上,依据自然禀赋与历史文化底蕴,按照空心村整治模式、中心村聚集模式、旧村改造模式、集镇再开发等模式,因地制宜选取符合地方情况的模式进行改造,打造特色农村风貌,提升居民居住条件。

2.4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工程

无为市农业的面源污染包括化肥、畜禽水产养殖、农作物秸秆、地膜与农药等5个方面。依据5类不同的面源污染,根据污染源特点,坚持建立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同步结合污染企业主体与市场的运作方针,倡导减少使用化肥、地膜、农药等面源污染,扎实促进动物养殖所产生的粪污进行资源再利用。根据地方地域特色,建立防治工程用于防御与治理5类面源污染,建设良好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2.5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

依据上位规划,对农用地和建设用地进行整理,优化生态生活与生产格局,协调乡村地区发展,促进乡村地区自然资源本地资源高效利用,同步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在农用地整理中,坚持耕地红线,对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用于提升耕地的质量,促进耕地的生态、质量与数量“三位一体”保护,同时对利用效率不高或者荒废的园地林地与草地等其他农用地进行整理,落实耕地“进出平衡”,保证耕地质量不降低、数量比减少、生态不下降。在建设用地整理中,开展低效村庄用地整治,针对空心村,在尊重农民意愿的情况下,合理开展村庄用地复垦,促进村庄布局合理,优化村庄结构,同时依据村庄布点规划进行相关撤并与搬迁。强化中心村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配套,提高村庄宜居性。

2.6做好差异化布局

(1)重点抓好农村土地的综合整治。要积极推进自然资源的综合治理工作,深入加强农田标准化工作,提升土壤污染治理水平。针对农村用地整治、农村居民点整治、生态水环境整治,切实改善耕地质量,促进农业生产获利,构建健全的农村生态体系。

(2)重点关注城市化区域的综合整治。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解决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效果差的问题,并进一步加强城市的综合整治,该治理过程应覆盖城市大气、水资源和土壤污染等主要部分。同时,要扩大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领域的投资渠道,使城市的生活环境更加清洁、整洁。此外,要提升城市建设用地的利用率,通过不断平衡城乡之间的各类资源,使得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3)突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综合治理。要将重点生态区域的景观功能、安全功能及生态功能进一步释放出来,开展全国重点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重大工程规划。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规划内容,做好各级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的整体规划和实施细则,促进重点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尽快发挥相关服务功能。

2.7强化系统思维,推进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全域实施

首先,需要对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内涵进行全面的解读分析。以确定接下来的行动思想导向目标,把握正确的行动方向,推进各项工作要务顺利落实。要从整体性和完整性角度着手,分析当前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综合治理等各个工作要务实践中存在的局限性问题。坚持促进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战略准则,分析在经济建设中所存在的各项生态环境问题,确定接下来的管控工作目标。更要结合对工程事业发展趋势的了解,分析在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生态风险。形成正确的工程治理观念,从局部到系统,构建更完善性的治理机制。将全过程治理思想有效贯彻下去,以保证所开展的治理工作要务更加的全面系统。也能规范控制不良的风险隐患,驱动经济与生态建设实现和谐发展。

其次,在落实全域治理和管控工作要务的过程中,有关部门需要做好区域间的科学划分。按照行政式、条块式的治理原则进行有效剖析,确定好具体的治理工作区域。并遵循上下协同配合的原则,拓展治理工作的覆盖范围。在这一思想支撑下,需要结合国家所提出的国土空间规划战略要求,遵循全空间统筹的指导思想,就国土空间进行横、纵多个层次的规划与重构。保证国土资源的使用更加规范,且符合国家所提出的持续性战略思想要求。

结论

目前,资源渐进枯竭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涉及人类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国土空间是保证我国人民繁衍生息的基本要素,促进国土资源高效利用,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期的当务之急。鉴于现阶段我国仍存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等各种问题,加强国土空间规划迫在眉睫,要求相关工作人员积极探索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优化策略,这也是促进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科学开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郭光霖.乡村地区生态系统综合整治与修复——以安徽省为例[J].现代园艺,2022,45(06):153-155.

[2]任国平,刘黎明,李洪庆,尹罡.基于乡村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国土综合整治时空配置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21,37(10):1318-1330.

[3]孙玄.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景观整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