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案例分析和问题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5
/ 2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案例分析和问题诊断

谭勇

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祁连路小学

摘要:教学与信息化的融合是当前教育的新趋势,如今,社会对人们技能要求不再单一,强调个人的综合素质,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能已经无法适应现实的发展。教育部门颁布的《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2010-2020)》中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做了重点强调,在实际的融合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基于此,笔者将从小学数学教育出发,谈谈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分析与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深度融合;问题诊断

一、引言

新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其也为教育融合创建了更好的条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有效融合,更好的让信息技术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成为了教育界新方向。《基础教育课改纲要》中曾指出,再进行课程教育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拥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并通过教学实践了解必要的计算机技术和职业分工,掌握基础的技术能力。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与工具性并重的学科,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数学最重要的就是四项基本技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然而以往的粉笔、黑板加课外练习题的模式,没有给与学生充分发掘问题的机会,所以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意识能力没能得到充分发展。而将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充分融合的方法,能够通过主动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结合数学教材、课程设置的特点,显著调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显著提高数学成绩。

二、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的优势

  1. 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实验表明:“每个儿童都有不同的个性,当儿童的活动是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时,能够显著提升儿童探索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完成活动。”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能够自主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各种教学资料,鲜明的突出这节数学课的重点知识内容,并且在课件里加入视频、文字以及动画片等元素让幻灯片更加精美,这种教学设计能够丰富学生的感官,让其更好的融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此外,在教具安排上,教师也可以主动创设问题引导式教学环境,让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拓展,让学生在学习过后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在学习兴趣的引导下主动探索,这些都是传统粉笔加黑板练习的教学模式难以带来的学习体验。

  1. 创建问题型学习环境

问题型教学环境能够让数学教学更加符合数学教育的核心,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其能够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习得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然而以往的数学课堂却忽视了这一点,学生在思想问题时没有相应的问题情境,所以对数学感到畏难。而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效补齐数学课堂的这一短板,教师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本质,将解决难题当做攻克一个个任务,比如用课件展示一张张图片、建筑、自然、生活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连,自然而然会被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深深吸引,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

  1.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基础教育新课改里强调课堂主体的转换,以往是“师本位”的课堂 ,课堂上过分重视教师的主体身份,学生只能扮演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这种被动学习的方式,虽然能够很好的应付“应试”教育,但是依然有一定弊端,长此以往,学生会缺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只能依靠教师的被动灌输,容易产生对数学的畏惧心理,甚至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让学生失去主动学习的能力或者一遇到数学课就厌倦、逃避。新课改将师生身份做出了重新定义,现在的课堂是“生本位”的课堂,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融合能够突出这一点,教师可以顺疑而导,在一旁给与学生提示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做“微课”、翻转课堂等,实现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

  1. 强化课堂导入与复习

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导入新课与复习旧课,比如,在课前五分钟,可以用一个简短的视频来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这种方法既避免了教师的重复讲解,又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一般小学生年龄在6、7到12岁之间,其记忆力不强,如果在该阶段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复习旧知识的习惯,那么对其将来的数学能力与思维能力发展是很有效的。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导入设计,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策略

  1. 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信息技术能够为数学课堂提供生动、可视化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音像同步的教学材料,通过激发兴趣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生“圆的知识”章节时,学生可能对新知识比较陌生,这时老师可以在课上展示一个画面:四只小兔子分别骑着不同的样式轮子的自行车,轮子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并且比赛哪一只兔子能够最快到达终点,这时学生议论纷纷,并且凭借自己在生活里的经验指出,骑着圆形轮子的兔子能够最快到达终点。通过故事导入“圆”的性质,学生不仅充分调动起了学习兴趣,还激活了思维能力,完成了知识迁移。

  1. 创设情景,发散思维

信息技术为创设数学情景提供了充分的资源,能够让学生在情景中思考问题,而不是看着黑板凭空想象,能够帮助其发散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解决应用题时,很多学生对应用题感到害怕,尤其是一些文字理解能力不强的小学生,对应用题深恶痛绝,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应用题上的知识可视化,把画面动态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直接的接收视听消息,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更快的理解算式之间的关系,培养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比如,火车过隧道问题,一列长三千米的火车,如果以0.9千米每分钟的速度过一截长为1.5千米长的隧道时,需要花多长时间?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学生能够一边观潮火车进隧道的过程一边在思考问题,在思维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可以迅速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思维水平。

  1. 引导探究,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

引导探究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在课堂上一直扮演者引导者的角色,能够层层递进,实现启发式教学,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比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先在屏幕中呈现大小、边长不同的角,然后让学生自主发表对角的见解,然后通过层层设疑:角的概念是什么?角有什么特点?角的大小与两边有什么关系?等等,让学生自主突破重难点。

  1. 巩固新知,加强练习

信息技术的使用除了能丰富课堂教学组织的内容与形式,还能实现新知导入、巩固以及练习的作用。比如,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播放之前录制或者在网络上查找到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快速熟悉本章节内容,更好的进入状态。又如,在课后练习阶段,教师可以用课件展示阶段性练习题,每学习一个新知识就用相应的练习题巩固能力,以此既能节约板书时间,又能让学生紧跟教学进度,加强练习。

小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能够给数学课堂模式带来创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核心素养。对此,教师要正确的应用信息技术,让其更好的辅助教学策略,以便满足学生能力需求。在引导时,教师要注意适可而止,顺应学生的思路来发挥其能力,引导学生主动踊跃回答、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小敏. 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6(08):115-119.

[2]王红玉. 信息技术辅助下的小学数学思维教学模式研究[D].宁夏大学,2016.

[3]刘扑英.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4]冯晓丽. 小学数学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TPACK比较的个案研究[D].宁波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