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中草鱼绿色养殖技术要点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4
/ 2

水产养殖中草鱼绿色养殖技术要点探析

张春波

尚志市一面坡镇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   黑龙江尚志 150622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水产品需求量也随之增加。草鱼是一种性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因其生长迅速,饲料来源广,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为了实现水产品绿色生产,能够减少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水产品,要加强草鱼绿色养殖。本文分析了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有效方法,供借鉴。

关键词:草鱼绿色;养殖技术

引言:绿色水产养殖能够保证养殖水体的可持续利用,提高水产养殖的管理水平,培育出更多无公害、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水产。

一、绿色养殖的重要性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对食品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绿色饮食理念逐渐地被人们关注。绿色生态养殖对社会利于环保,对食品品质也大大提升。资源合理利用、经济效益显著提升等特点,近几年得到了人们的重视。随着人工养殖草鱼数量不断增加,传统养殖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高层次要求。为此在新时期,必须实施草鱼绿色养殖技术,改善池塘的水生态环境,减少草鱼发病几率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促进草鱼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绿色水产养殖,能够实现从水体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督与管理,经由专门的检测机构对食品进行检测,并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极大地提高了草鱼产品附加值,满足消费者需求。

二、草鱼绿色养殖池塘的要求

  在绿色养殖技术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选择生态环境好、水源充足、没有三废污染的区域,而且要保证养殖空间的大气环境、鱼类生长环境和渔业水质等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产地环境要求的相关标准》。 草鱼非常容易患病,所以在草鱼入塘之前一定要对水体和池塘进行全面消杀,将池塘内部的有害生物、细菌、病毒全面消除,营造良好的池塘环境。在放养鱼种前10天,应该在池塘中注入1m深的水,然后利用生石灰化浆之后全池泼洒消毒,具体用量根据池塘的规模进行分析。采用带水消毒的方式能够有效避免消毒不彻底而造成鱼体感染的情况。

三、水产养殖中草鱼绿色养殖池塘水质的控制

     在无公害生产中,水质控制是一项关键的技术环节,保持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是生产无公害草鱼的重要要求。养殖草鱼的水质指标为:pH值7~8.5,水温20~28°C,透明度30~40cm,溶解氧5mL/L以上。NH3-N、H2S等控制在不足以影响鱼的正常生长范围内,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密度适宜,种类能被鱼摄食,水质保持清新、嫩爽,水域生态呈良性循环。控制水质的措施有:

 1、每20d施用生石灰1次,每次225kg/hm2,可改善底质,提高pH值,消除有害物质。

 2、视水体透明度、水温等情况,每月施用1次EM液、利生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可有效改善水质状况,使水体中的有益菌种占优势。使用微生物制剂的前后15d内,不得使用杀菌剂。

  3、适时增氧,可使用增氧机,亦可用增氧剂,适时增氧有利于促进鱼的生长,防止浮头,抑制厌氧菌繁衍,控制H2S 、NH3-N等的产生。

  4、高温季节,水质易变老化,及时更换部分池水,对改良水体环境,促进鱼的生长有益处,高温时可每周换水1~2次,每次30~50mL,应注意对水源的消毒与过滤,以免有害生物及病菌带入池内。

四、水产品种类选择

    重点是水产品种的选育和育苗。首先,要对养殖品种进行科学地筛选,要选用生长快、抗疾病能力好,适用于常见饲料的水产品。其次,品种的选育要注重对生态不会造成影响,有条件可选用天然水体中的幼苗,既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又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若无天然良种,必须采购绿色种苗。在投入之前,要强化对病害的监测,杜绝带病繁殖,提高水产品的存活率,确保水质的绿色和生态发展。鱼种一般在春季放入,为充分利用池塘水层,可以根据鱼的分层特性,同塘多鱼混养。在以草鱼为主的池中,数量控制在规格为15~20尾/公斤的鲫鱼种300尾。生活在上层的主要是鳙鱼和鲢鱼,数量可以控制在规格为5~6尾/公斤的鲢鱼种50尾、鳙鱼种10尾。草鱼是主要生活在水中层的鱼类,以水草为食物,规格为200~250克/尾的草鱼种每亩投放300尾。放入时要把鱼种用5%食盐水浸泡消毒5~10分钟,然后放入池中。

五、草鱼要科学投喂

        草鱼的饲料在选择上,一是要注意质量控制,要从正规的大厂家购买,大品牌正规厂家的饲料在质量及各种元素的含量上都能有所保证, 草鱼的饲料 最好的是膨化料,其次是颗粒料, 要根据草鱼的大小来决定饲料的粒径,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适口性变差,影响草鱼进食的积极性,不利于草鱼的生长,同时也降低了饲料的利用率,造成浪费,增加成本,并会加速水质的变化。要根据温度、溶氧、水质等因素,决定每天饲料投喂量。一般应选择晴天太阳出来2小时后,溶氧达到一定标准时开始投喂,效果较好,持续阴雨天、鱼类浮头天气尽量少喂或不喂。在投喂配合饲料的同时,可搭配投喂青饲料。青饲料有利于增强鱼类体质,降低养殖成本。饲料投喂一般每天投喂2次,以2小时内吃完、草鱼摄食8成饱为宜。为避免草鱼患上肝胆综合症等疾病,并在饲料中可以适量添加维生素,补充草鱼的维生素量及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保证草鱼能健康生长,减少死亡。

六、病害防治

       水产疾病不仅会对渔业的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且在水产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疾病,甚至造成水产大面积死亡。所以,在实施绿色、生态农业技术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提高疾病防治水平。在疾病控制方面,混合饲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从生物的角度来说,一个环境里的物种很多,一个养殖品种发生传染性疾病,不会对全部种群造成影响。在疾病发生时,可以防止疾病的蔓延。同时,在水体中引进适宜的水生植物,能有效地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减少疾病的发病率。此外,在白天,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有利于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和改善水质。 在每年的4月至5月份是鱼病高发季节,可以利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还可以利用含氯制剂全池泼洒,避免继发性细菌。疾病治疗时,要合理选择药物,严格掌握《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规范标准》,并且填好水产养殖用药记录。肠炎、赤皮病、烂鳃这三种疾病,是养殖草鱼的过程中,最常见的疾病,草鱼非常容易感染这三种疾病。这三种疾病,容易导致草鱼大量死亡,严重污染水资源,造成水质下降,从而导致疾病的蔓延。在养殖草鱼的过程中,养殖户需要时刻注意对鱼病的观察,及时的发现疾病;一旦发现疾病,及时的采取相关治疗措施,杜绝病源,控制疾病。

七、适时捕获成鱼

   根据放养的种类及规格,到养殖中后期应及时轮捕达到上市规格的成鱼,合理调节池塘载鱼量,使水域生物总量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有利于提高鱼的品质和池塘养鱼的综合效益。入冬后,应干池捕获,未达到上市规格的鱼种并塘越冬,空出的池塘经冬季冻晒,清淤除害后,以备来年再用于生产。

总结: 草鱼肉质非常嫩,营养也丰富,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是最常见的家鱼之一。很多的水产养殖户们都喜欢养殖草鱼,能够确保草鱼养殖水平全面提升,要提高草鱼养殖管理水平。 绿色水产养殖既能保持生态平衡,又能减少对周边的污染,又能提高养殖效益。充分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环境保护思想,确保所培育的水产品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绿色、生态的养殖技术。

参考文献

[1] 何安华,周洪霞,陈洁.我国大宗淡水鱼养殖的基本特征、主要问题及对策[J]. 中国渔业经济. 2021(05).

[2]林演华.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分析[J].养殖与饲料,2022,21(08):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