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3
/ 5

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

王进 ,陈红梅

(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  300167)

[摘要]  目的:分析我国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研究现状及热点,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获得2008-2022年发表的99篇相关文献,利用知网和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2008-2022年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研究领域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绝对数量较低,且文献的作者和机构都集中在中医药行业内部,研究视角多集中在中医翻译。结论:近年来中医药事业发展迅速,相关研究发展空间较大。应鼓励学者加强对中医药文化负载词背后中华文化内涵的研究,以期向世界更深入全面地传播中医药文化。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负载词;跨文化;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学者廖七一认为“文化负载词是能够反映特定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所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的词、词组、习语、成语和典故。”[1] 那么,中医药文化负载词是能够反映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所逐渐积累的、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医疗活动方式的各类词语[l1]与此同时当前中医药也随着中国历史潮流不断发展、完善,在几千年的绵延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带一路”战略及《“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为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天地。承载中华民族独特医疗文化的中医药文化负载词作为传播媒介,将承担起中医文化对外传播的重任,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感知和了解中医药。本文利用CiteSpace等软件工具,对2008年到2022年十五年间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统计分析,以期归纳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研究领域关键问题主要内容和热点趋势,供学者们参考以及研究存在的不足

  1. 资料与方法

1.1数据资料来源

本文数据全部收集自中国知网(CNKI),采用利用知网数据库的高级检索功能,输入检索式 “SU(主题)=(‘中医’+‘中医药’)× (‘文化负载词’+‘负载词’)”,设定检索时间范围2008年1月至2022年12月,检索文献数量117篇。人工筛选剔除不相关(如会议通知等)的文献,最终获得99篇中文文献作为研究数据。

1.2研究方法

利用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CiteSpace软件,对99篇中文文献的论文题目、作者、发表年份、机构、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据此得出该领域发文数量整体趋势,生成中医药文化负载词关键词聚类视图和作者机构合作图谱,进行研究分析。

  1. 研究现状

2.1发文量趋势

计量结果显示,2008-2022年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研究领域发文量大体呈上升趋势。根据图1我们可以发现:2008-2014年间文献数量位于相对低位,在个位数徘徊(2008年1篇,2009年1篇,2010年2篇,2011年2篇,2012年1篇,2013年1篇,2014年3篇)。2015年开始,发文量较2014年呈明显上升趋势,说明相关研究领域的关注度正在稳步提升,这与国家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有很大关系。如2015 年国务院《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 年)》的发布,2016 年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 年)》的发布[2],2022年《“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发布,这些都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虽然发文量相较于以前年度有所提升,但绝对数量上还未能形成突破,2015-2022这八年间,发文量持续在6-16篇范围内波动。其中2018年发文量处于八年中的最低点,作者认为这可能与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有所关联。由于受到国际政治关系影响,文化传播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遇到一定阻碍,如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孔子学院其数量自2018年开始已停止增长,尤其在美国数量自2017年的110所减少至2022年的35所[3]。而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研究从属于这一领域,其发文量自然也有所降低,但其整体呈上升趋
势。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领域正在吸引着更多学者的目光。

图1  2008-2022年中医药文化负载词各年份发文量折线图[l2]

2.2主要研究机构及作者

利用 CiteSpace 软件将数据作可视化处理,选择“Institution”和“Author”节点,算法设置为Pathfinder, 时间切片为1年,得到192个节点、260条连线 (图 2)。图中每一个文字串代表一个节点,节点大小表示其在合作网络中的重要性,连线表示作者或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


图2 [l3]  2008-2022年中医文化负载词主要研究机构及作者合作网络图

根据CiteSpace软件统计结果显示,中医文化负载词研究机构及作者主要集中在中医药大学的外语学院及或包含外语教师的人文学院[l4],研究多以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视角进行,对其背后文化内涵及传播受众接受程度的研究较少。可以看出,我国中医药类院校的外语教师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中流砥柱,发文量最多的三所机构分别是南京中医药大学(18篇)、北京中医药大学(13篇)、江西中医药大学(7篇)。其中,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发文量最多,而郑雯琦、吴青等

(2019)《基于CiteSpace的我国中医药传播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2](2019)和李琳、张宗明(2020)《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4](2020),两篇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的数据统计中,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发文量同样排在第一位,甚至远超其他高校。可见,南京中医药大学不仅专注于中医药本体研究,对于中医药文化方面的研究也颇有建树。当然,这与南京中医药大学是国内较早建立中医文化研究中心的学校有很大关系。同时该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中医药文化学术交流,设立国际教育学院,不断扩大接受境外学生的规模,至今已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6000多名专业人员。201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南京中医药大学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医孔子学院揭牌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大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4]值得一提的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宗明作为首席专家投标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认同体系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该项目与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共同主持,是我国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领域首个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的课题,同时实现了跨学科跨学校合作,为今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从文献作者角度观察,发文数量最多的是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博士生范延妮(4篇),但绝对数量还显单薄,其他作者发文量多为1-2篇,均构不成领域内的核心作者。从此可以看出:中医文化负载词研究处于探索阶段,这一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表1  2008-2022年中医药文化负载词发文量前十的机构

序号

机构

发文量(篇)

1

南京中医药大学

18

2

北京中医药大学

13

3

江西中医药大学

7

4

山东中医药大学

6

5

成都中医药大学

5

6

陕西中医药大学

5

7

广州中医药大学

4

8

浙江中医药大学

3

9

天津中医药大学

2

10

辽宁中医药大学

2

  1. 研究热点

利用 CiteSpace 软件对研究领域内的关键词进行统计,选择“keyword”网络节点,统计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研究领域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同时对统计结果进行筛选,得出排名前 10 位 的高频关键词如表2所示。中心度是衡量节点重要性的指标,表示该关键词的优先级和与其他词联系的紧密程度,一般而言,中心度大于 0.1 的关键词是关键节点[5]

表2  2008-2022年中医药文化负载词领域研究频次前十关键词表

结果显示,“英译”“翻译策略”“黄帝内经”等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从中心度角度观察,“英译”中心度最高为0.32,其后依次是“中医”(0.30)、“翻译”(0.27),中心度均高于0.1。排除出现在主题词中的关键词,可以发现该领域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翻译策略及具有丰富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的《黄帝内经》。利用CciteSspace[l5]软件继续对这些关键词进行聚类,以便更精准地找出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研究的热点与趋势。选择“Label Cluster with indexing terms”方式进行聚类生成,生成2008-2022年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聚类(图3)[l6]

 

图3    2008-2022年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聚类

根据图3可以看出,2008-2022年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研究的关键词聚类一共生成了4个聚类,每个聚类展示了现出其最具重要性的代表性的,并以区分于其他关键词颜色的黄色标识呈现出来。代表词附近的红色关键词为出现频次较高的词汇,用字体的大小表示频次的多少。通过分析4个聚类的代表词和主要关键词,发现可以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归纳为3类#0聚类“文化负载词”为检索关键词其他聚类高度重合,故将该聚类融入其他聚类,归纳为3类热点进行研究[l7]分别是对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研究、对某部中医药典籍(如《黄帝内经》)的翻译研究,以及对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翻译发展历程的研究。

3.1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情况

代表词“翻译策略”聚类下,可以发现附近的高频关键词为“英译”“异化”“归化”“关联理论”等,相关研究文献有21篇。说明翻译策略的研究,是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同时这一研究将目光主要聚焦于翻译策略的选择上。

随着研究深入,位学者对翻译策略选择提出了诸多建议。望丽影(2020)提出对隐喻性中医文化负载词进行研究翻译时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可选用可灵活采用保留喻体、替换喻体和省略喻体翻译策略[6]。张淼,李莉(2020)将文化负载词划分为不同类别,针对不同类别可采取不同翻译策略认为其主要划分为一般中医药基本类负载词中国物质文化独有负载词古汉语特有语言现象的负载词三类,名词术语的文化负载词大多分别采取应采用直译法中国物质文化独有词语的文化负载词大多应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注古汉语特有语言现象的文化负载词大多则应采用省译或

意译翻译方法[7]。乔丽娟(2016)按照语法角中医药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度考虑提出按词性将中医药文化负载词分类主要分为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对于其翻译策略的选择也略有不同要按照不同的策略进行翻译[8]。李蕾(2015)从修辞角度出发,对于提出对于中医药文献中文化负载词常见的偶和双关等修辞,因其常在中医药文化负载词中出现,译文的选择上应尽量选用要选用具有有类似修辞效果相似效果的表达的译文;针对章节标题的翻译,用词要尽可能简明而达意。此外,译者还要恰当使用注解,有效实现文化传播和文化图式的构建[9]徐雪元(2018提出不同语境下的有学者提出中医文化负载词,其翻译策略有应该在不同语境中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归化和 异化互补的翻译策略,灵活采用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注释法等几种方式翻译方法[10]综上所述,对于不同类别和不同视角下的中医药文化负载词从前人的研究可以看出翻译策略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应因地制宜根据相应文化负载词的特点和性质来确定必要时可根据需要运用结合方法进行翻译[11]

3.2中医典籍翻译研究情况

代表词“黄帝内经”聚类下,可以发现附近的高频关键词为“典籍翻译”“罗希文”“李照国”“伤寒论”等,相关研究文献22篇。说明中医药典籍翻译研究有较高热度。这一研究主要从《黄帝内经》入手,其译本主要选择罗希文或李照国译本[12][13]

这些研究成果从生态翻译学、关联理论、顺应论、阐释学、模因论、翻译目的论、福柯权利话语、读者反应等多个角度探讨了《黄帝内经》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14]对于《黄帝内经》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李珊珊(2016)借鉴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黄帝内经》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选择:信任、攻占、吸纳和补偿,即信任《黄帝内经》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价值与可译性、挖掘其真正内涵、寻找其对应的英文表达、达到源语和译语间新的平衡[15]。还有多名学者利用实例进行分析,如张淼、白合慧子和潘玥宏(2017)通过实例证明说明《黄帝内经》中文化负载词可选用采用英译+注释、省译和词素的方式翻译[16]有的学者认为应对文化负载词分类处理其他学者则认为应该分类处理,如张璇、施蕴中(2008)将《黄帝内经》两个两个英译本,依照根据词性不同,把文化负载分为三类进行英译[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分为(哪三类?)[l8]类进行分析[17]

此外,对于其他中医药典籍的研究也不可忽视。如宋聪慧、姚欣(2016以罗希文和魏迺杰两个译本为例研究《伤寒论》文化负载词英译方式进行研究[18]。曹琳琰(2016列出了《伤寒论》中所有的文化负载词进行研究文中创新性地提出她纳入“词”的标准为“不是单字或句子的形式”。但是,中医典籍用语简洁,很多有文化内涵的单字也应属于文化负载词。如“气”“阴”“阳”“痞”“利”“厥”等[19]

还有学者不局限于中医典籍也有部分学者探究非医药典籍中的文化负载词,而是在中国典籍中窥探中医文化负载词,如程玲 、秦国丽(2015)对《红楼梦》中的“锭子药”英译进行对比研究译文比较谈起探究出以小见大发掘方剂名称的文化负载词的几种英译方法[20]

3.3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翻译发展历程研究情况

代表词“发展历程”聚类下,可以发现附近的高频关键词为“中医英译”“译介学”“历史”等,相关研究文献23篇[l9]。说明对于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的发展研究同样具有较高的热度,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中医英译发展的脉络。

洪珏,刘婕,张翠红(2019选取了一本具有代表性的以针灸为主题的学术期刊,研究其自创刊以来所涉及的针灸文化负载词的出现频次和发展趋势,并探讨针灸文化负载词的发展壮大对针灸临床及研究的意义[21]。田静(2017依据中医文献英译发展历程中各时期的翻译特点,将中医文献的英译历程划分为多个历史时期,然后通过对每一时期的中医文献英译作品进行总结分析,以时间为经,译本为纬,对东、西方古今中医文献英译进行对比,初步总结出中医文献英译方法和策略发展的演变脉络[22]

  1. 讨论

我们就通过99篇知网15年来发表的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研究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l10]等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呈现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研究领域的主要作者、机构及高频关键词等信息。初步分析得出以下认识观点:第一,2008-2022年我国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呈上升趋势;第二,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研究的主要力量是分析文献的作者及其所属机构后,我们发现中医药院校的外语学院和包含外语教师的人文学院是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研究的主要力量,其作者的知识结构多具有外国语言或中医学背景;第三,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研究视角单一,152008-2022其研究重心集中主要在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上。

这样的研究现状与中医药文化负载词丰富的内涵不匹配。对此我们试作如下分析与展望:

同时,本文发现该研究领域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虽然近15年中医药文化负载词发文数量呈上升趋势,但其绝对数量还处于较低水平这和该研究领域目前研究涉及的研究话题问题较少,选取的研究主题热度不高,需要研究人员具有跨学科意识和知识储备等因素有关。随着“一带一路”政策不断推进,中医药文化研究一跃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23]国家政策在中医药文化知识生产与传播中起着引领作用将逐步释放。此外,全国各大中医药院校积极建设中医文化研究中心。1994年2017年先后成立了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中医文化研究中心199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中医文化研究中心,2015年江西中医药大学成立赣鄱中医文化心理研究中心,2017年天津中医药大学成立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l11]这些研究中心作为探索中医药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随着其数量增多研究人员知识结构变化,中医药文化研究更加深入,满足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研究有望呈现崭新的局面。第二,现阶段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的研究主力为中医、中医翻译学者,该研究还局限在中医药行业内部,其他学科,特别是新闻传播学对中医药文化的涉猎不多[21]。2016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实际上,国际社会对中医药文化总体认同度不高,认同度比较高的是以针灸、经方为主的实用技术,对中医药的科学性、有效性认同度不够,对中医药文化认同度更低。[l12]而中医药文化负载词作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排头兵,其传播效果是确保中医药文化获得国际认可的有力保证,所以对于该研究领域研究的人员背景应该做到百花齐放,海纳百川多学科结合各取所长,组成思维开阔、人员完善的研究团队。第三,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的研究视角多集中在中医典籍的翻译策略、中医典籍上,研究视角不够多元,其中中医药典籍译本的国际认同度不高,国际传播推广效果尚不足。学者们同时其研究内容也多为翻译方法的选择上,如对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采用直译还是意译的方法等,中医药文化负载词背后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内涵并没有过多关注较少中医药文化负载词为媒介的海外中医文化传播还缺乏实质内容。

总之[l13],随着国家政策及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心特别是对外中医文化传播中心的建立,多学科交叉研究队伍的组建我们有望在文化内涵挖掘基础上,促进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研究向更加深入全面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的中医文化对外传播的媒介作用。

(此段可删除目前让受众理解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的含义,但某一词为什么表示这个意义,其意义的文化来源及演变过程并没有让受众知晓。中医药文化“走出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以合理且符合受众思维的方式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内涵,让世界理解中医药文化并对其产生需求,这样中医药文化才不仅是“走出去”,而且是“走进去”,做到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l14]

参考文献

[1]廖七一.当代西方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32.

[2]郑雯琦,吴青,李晶.基于CiteSpace的我国中医药传播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21,30(09):24-31.

[3]伍晨辰.美国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思考(2004~2022)[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2,20(03):45-53.

[4]李琳,张宗明.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医药导报,2020,26(03):96-100.

[5]Freeman L C. A set of measures of centrality based on betweenness[J].Sociometry,1977,40(1):35-41.

[6]望丽影.认知隐喻视角下的中医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S2):84-87.DOI:10.19461/j.cnki.1004-8626.2020.s2.025.

[7]张淼,李莉.中医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的识别及翻译策略刍议[J].医学与哲学,2020,41(02):61-65.

[8]乔丽娟.中医药文化熟语的认知机制及英译研究[J].海外英语,2016,(11):3-4.

[9]李蕾.图式论视角下中医药文献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01):107-110.

[10]徐雪元.权力与抗争:浅析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中医文化负载词的英译[J].海外英语,2018(19):148-150.

[11]冉亚周,路媛,姚欣.论中医文化负载词及其英译策略[J].西部中医药,2015,28(11):141-144.

[12] Luo Xinwen. Introductory Study of HUANGDI NEIJING[M].(tran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13]李照国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 Plain Conversation[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14]张君迟.《黄帝内经》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J].今古文创,2021(45):115-116..

[15] 李珊珊.阐释学视角下《黄帝内经》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J].现代交际,2016,(06):65-66.

[16] 张淼 ,白合慧子,潘玥宏.关联论视阈下《黄帝内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7,30(10):142-145.

[17] 张璇,施蕴中.《黄帝内经》常用文化负载词英译[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0):941-944.

[18] 宋聪慧,姚欣.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伤寒论》文化负载词探析[J].中医药导报,2016,22(9):120-123.

[19] 曹琳琰.生态翻译学视阈下《伤寒论》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

[20]程玲,秦国丽.文化负载词对中医方剂名英译的影响:从“锭子药” 的译文谈起[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12):1510-1512.

[21]洪珏,刘婕,张翠红.当代针灸文化负载词的发展趋势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9,15(04):160-162.

[22]田静.中医文献及文化负载词英译历程[J].黑龙江科学,2017,8(05):84-85.

[23]杜雅雯,陈可点,崔鹤蓉,雷海民.中医药“一带一路”国际化传播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31):126-130+134.


作者简介:王进(1997-)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2022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联系方式:w1311967560@163.com

通讯作者:陈红梅(1976-)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医文献与文化、中医文化国际传播研究。联系方式:463033010@qq.com


[l1]如果学者没有该概念权威的界定的话,才用这个界定。

[l2]查看一下,论文中的图表,常常与正文是不同的字体。如为仿宋等等。具体有何不同,还需看你投递杂志的征稿启示。包括正文字号、行距等等

[l3]最后定稿,图表名不能放在1页开头哈。

[l4]给你补充信息:北中医的人文学院,主体就是英语专业老师。

[l5]大写字母,全文统一。

[l6]图3,没有显示出来??还是移动位置了。请注意此类编辑问题。

[l7]为何4个聚类,却是3类研究热点。文化负载词为何会产生在聚类图上却不是一类研究热点?

[l8]前一稿批注,让你补充呢?是否按我建议,打印一稿,在纸质版上修改无误再外投?

[l9]此聚类下已发文最多,为何没有前面那两个聚类那样,有层次的呈现主要研究内容与问题。需对23篇文献分类提炼,补充内容。且3.3内容太少,与3.2.和3.1在结构上失去平衡。

[l10]大写字母,全文统一。

[l11]补充湖南、广州、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中医文化相关研究机构的名字。

[l12]此话,是否主要来自张宗明教授来学院的那次报告?若是,需交代会议内容、报告人及报告题目等(报告本身就是发表)。防止发表后,成了抄袭别人的研究成果。类似情况请全文自行判断。

[l13]此总结还可以再思索、提炼。

[l14]这个话主要来自胡真老师的评价,需要转换成自己理解后的话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