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议题式教学实现知、信、行的统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1
/ 2

用议题式教学实现知、信、行的统一

胡雪芹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  444200

【摘要】《普通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中明确提出高中思政课程作为活动型学科课程,以议题式教学为主要实现形式。对于议题式教学形式的探索,遍地开花在探索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思辨中完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更好的实现了知、信、行的统一。本文角度探讨议题式教学形式的价值

【关键词】思政教学   议题式教学    知性行

新时代的学习幸运的!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让快速学习碎片化学习成为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知识的获取更容易,获取知识途径也呈现多样化态势。马克思主义实践告诉我们:实践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途径的多样化与来源的唯一性并不冲突,但确实使得学生获取的知识,存在生活经验难以支撑学科知识、理论表述的困难怎样让学生对在课堂获得学科知识有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怎样打通生活认知与学科知识、专业术语融通的渠道?是时代发展给教师的新命题,尤其是思政课教师。习总书记在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要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结合,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要实现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基础上的启发性教育,用议题式教学实现学生知信行的统一,是一种不错选择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与时代同频、与生活相接,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这必然使得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要广泛采用不同时期的社会事件、生活热点,来帮助学生去理解学科知识内涵外延、历史沿革和框架构建。用丰富的情境素材构建课堂教学,让学院中的孩子更好的理解社会生活,在人间烟火中形成深刻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以及公众参是高中思政课学科真正能让学生实现知、信、行统一的途径。

用议题式教学实现学生的真知。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教授认为,议题是以活动形式呈现的、承载学科内容的问题。议题是将主题置于话题讨论中的。从李老师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议题式教学有话题——引入和表现议题式教学的“时事”内容,有主题——议题式教学承载的“学科”内容,有问题——议题式教学的主要呈现形式。要依托话题,弄清主题,作为课堂教学“印子”的问题,就很重要了。《新课标明确规定:“要了解学生对议题的认识状况及原有经验,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这意味着我们在选择议题、设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原有经验水平和认识基础,以及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主要基于教材文本的阅读和教师的讲解,是一种教师视角的学科知识的认知拔高,极易让学生在学习后,陷入看得懂、说得出、弄不清、不会用的尴尬。议题式教学,基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成长需要,创设了学科教学的情境背景,并围绕主题,选择合适的议题、创设合理的问题,展开讨论。学生的学习,是从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对情境内容进行理清、分析,这一过程,扩大和延伸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学生已有的认知向教学主题进行了有效的靠拢;再对学科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和理解,实现生活经验同学科认知的双向奔赴;最后,通过用学科知识阐释情境、完成相关学科任务,让学生实现对学科知识认知的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实现生活经验向学科知识的进一步跨越。即实现了真知。

用议题式教学实现学生的真信。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坚定,有赖于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信服。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讲越清。要让学生信服学科知识,就要让他们自己去弄清它们的产生、内容和发展。《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就是教学高效进行的手段,也是实现议题式教学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形式。教师通过情境创设、方法指引、策略探究等序列化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去“议”,并及时展示学生通过“议”而实现的学科内容的学习与落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了解、分享交流、思维碰撞,从知道走向理解,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为然,逐步在对学科知识的深入了解中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信服,实现了真知向真信的跨越。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讲真故事、解决真问题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真信。大千世界,纷繁复杂。教师在选择情境素材开展议题式教学设计时,要尽量真实的还原事件、相对全面的展现全貌。有些时候,为了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对某一个素材,进行适当解构和加工,使得创设的情境、问题更能清楚体现教学逻辑、符合教学需要的议题与情境,更精准、便捷的推进学科内容的学习。这种加工,应该适当有度。学生在议题式教学的课堂上接触到的案例,必须是真实可信的,必须保证情境和问题的解构加工要符合逻辑、要客观可信,要确保“生动的故事”所承载的“深刻的道理”的同时,以教师的真引领学生的真信。

用议题式教学实现学生的真行。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也应该是用知识解决问题。《新课标》明确规定:“要了解议题的实践价值,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

在议题式教学中设计中,情境要真、问题要真。要构建真实的、符合生活逻辑的情境,要设计真实反应社会问题、引起真实思考的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觉的分析各种现实问题,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真正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人民情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活动要真。主题、话题、问题,要彼此交融有真联系,通过情境的有效选择、问题的科学设置推动主题的真正实现避免主题问题两张皮、问题话题无关联的假设计。体验要真、参与要真。要告别无效的假活动假讨论从“嘴的唱和”走向“头脑的风暴”。在基本观点正确、引领方向明确的基础上依托议题设置的可讨论的空间,让学生在真实的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升积极性与热情在有效的参与活动中深入的思考与提升学生通过指向学科内容的真参与将学科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知行合一议题式教学通常还会采取课后实践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查询文献资料、问卷访谈、实地调研等方式,就具体话题形成简单的调查报告等成果,再通过展板、论坛等形式进行分享,也有利于实现学生的真行。

议题式教学相比于传统教学,在教学设计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仅仅依靠死记硬背的知识记忆,是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和育人要求的,也是无法打动学生的,更别说引导他们实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升华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议题式教学实施与评价的最终目的和根据,也是党和国家对思政教师的育人方式、育人目标的期许和要求。深耕议题式教学,帮助学生实现知、信、行的统一,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