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股骨骨折术后如何康复训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9
/ 1

老年人发生股骨骨折的风险系数高,且患者年龄大,术后恢复慢,需要加强康复训练,促进患者更快更好地恢复。那么,对于老年人股骨骨折患者,术后应该怎样进行康复训练呢?一起来看看吧。

²老年人发生股骨骨折的风险因素

股骨骨折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发生率逐年升高,特别是老龄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老年人股骨骨折更为常见,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直接或间接引起股骨骨折。随着年龄增长,容易出现骨质疏松,骨强度下降,加上股骨颈上区滋养血管孔密布,都可能导致股骨颈生物力学结构减弱,股骨颈更脆弱,发生骨折的风险更高。老年人群的髋周肌群呈现退行性改变趋势,反应逐渐迟钝,不能有效抵消髋部有害外力,且髋部受到外力较大,局部应力复杂,即便在不大的暴力作用下,如跌倒、滑倒都可能引起骨折。

²老年人股骨骨折术后有必要进行康复训练吗?

老年股骨骨折术后,基于年龄影响,机体素质较差,加上疾病、手术操作等因素,进一步影响术后康复。老年人股骨骨折术后的肢体功能恢复显得尤为关键,实施康复训练可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肢体功能。不同康复阶段,实施有差异化的康复措施,前期康复训练可预防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改善患者肢体活动受限情况;中期阶段的康复训练,帮助患者实现轻微活动,增强髋部肌力,促进恢复局部正常供血;后期阶段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尽快恢复到正常的肢体活动状态。因此,老年人股骨骨折术后非常有必要进行康复训练。

²老年人股骨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

老年人股骨骨折术后进行康复训练,建议根据术后不同阶段及身体恢复情况,遵照循序渐进原则实施康复训练,降低骨折并发症风险,促进骨痂形成,缩短股骨骨折愈合时间。

1)术后1-4周内。骨折术后愈合期间,评估术后整体情况,参考评估结果设计康复训练方案。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功能训练,维持肌肉活性,抬高患肢16cm,保持外展中立体位,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给予抗凝药物,预防术后血栓形成。观察四肢温度及切口敷料情况,预防切口感染及压疮等并发症。

2)术后5-6周内。此阶段一般建议患者卧床休养,身体状况改善后可进行主动踝泵运动,双侧下肢踝关节背伸、跖屈运动,反复踝关节运动,收缩小腿肌肉,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每天3组,每组50个。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主动等长运动,膝关节不弯曲的前提下反复收缩、舒张股四头肌,训练股四头肌肉力量,减少肌肉萎缩发生概率,等长运动次数可参照踝泵运动。另外,患者可进行髋关节、膝关节及踝关节训练,缓慢转动上述关节,甚至可扶着双拐进行无负重活动,让患肢完全不落地,预防骨折所致的关节僵硬。

3)术后6-8周内。一般情况下,此阶段骨折已经基本愈合,可开始部分负重训练例如,借助双拐的同时患肢轻微负重接触地面,然后逐渐增加负重强度,但需要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巩固阶段指导患者尝试髋关节功能恢复训练。空心钉固定治疗的患者,强调术后3个月内患肢不得负重或者侧卧,避免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增强髋关节屈伸锻炼,避免功能受限。

4)术后8-10周内。此阶段骨折恢复到一定强度,可根据影像学表现逐步实施康复计划例如,尝试脱拐行走,但需要适当保护,以免摔倒再次骨折。恢复期注意强化肢体训练,逐渐恢复工作能力。通常情况下,3个月左右时股骨骨折愈合强度较好,患者可完全脱拐行走,但是仍然需要注意局限于行走或少量慢跑,不建议参加剧烈运动。直到8个月左右,股骨骨折周围骨痂形成,X线检查可见骨折愈合,此时患者可恢复体育活动,但也要注意避免对抗性体育活动,如摔跤、篮球等。

²老年人股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除了身体技能低下外,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病,骨质强度低,多伴有骨质疏松等问题。因此,老年人股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时尤需要注意严格控制运动量,以老年患者可承受程度为宜,避免过度运动引起的损伤。康复训练的同时,应该配合其他干预,如指导患者深呼吸、听音乐、聊天等转移注意力,减轻疼痛感;加强病房管理,做好全面消毒,注意定时开窗,通风透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必要时安装空气净化设备,降低感染风险;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知识宣教,介绍术后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强调康复训练的目的意义,提升患者依从性和配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