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时间 “慧”管理——大班时间管理项目化学习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6
/ 2

“享”时间 “慧”管理——大班时间管理项目化学习案例

周蓉

绍兴市越城区迪荡幼儿园 421003

一、项目背景

幼小衔接指导性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学科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应坚持以幼儿为本,对大班儿童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因此我们尝试将入学准备有机渗透幼儿一日生活与学习中,以项目化活动的方式开展入学适应,以幼儿视角看问题,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帮助幼儿自然过渡入小学。随着《走进小学》项目活动的推进,班级里关于时间管理的问题凸显:

片断一:我玩不到玩具”

个别化游戏时间,小小拿着一盒积木和玩具找到我生气地说:“老师,小杰藏了好多玩具放在自己的储柜里!”我找来小杰询问是怎么回事,还在吃点心的小杰委屈地哭诉道:“我很想玩这个玩具,但总是玩不到,所以我把它们藏起来等会儿玩。”我很好奇,追问到:“怎么会玩不到呢?”旁观的小朋友纷纷说道:“因为他太慢了!”“快的小朋友先去玩了。”

片断二:我还没玩够

户外游戏时间孩子们听到音乐正在整理材料,突然有争吵传来,萌萌很生气:“老师,航航不让我们整理玩具。”航航看到我走过来,小声的说到:“我才玩了一会儿,我还想玩。”萌萌说到:“谁让你迟到的!”小葡萄插嘴到:“你天天都迟到,下次要早点。”

6-8岁幼儿正处于时间概念期,是建立时间观念合理分配时间的关键时期。“玩不到”和“玩不够”,都是因时间自主安排和管理上而产生的问题,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孩子对时间认识不足、缺乏对时间管理和利用的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具备良好时间管理能力的幼儿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二、驱动性问题

如何学会自主安排和管理时间、优化时间,从而获得更多的时间支配权,解决“玩具玩不到”和“游戏玩不够”的现实问题。

三、项目目标

基于幼儿的现实需要,我们将开展“享”时间, “慧”管理”——时间管理项目活动。

四、项目实施

(一)实施阶段一:在生活中学时间

幼儿需要积累关于时间的大量感性经验,才能建立自己内在的时间标尺与价值观。游戏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生活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场所,将抽象的时间联系具体的生活内容是幼儿习得时间经验的有效策略。

子驱动问题1:时间到底是什么?——认识时间

1.师幼共探——一分钟多长(感知时间)

教师与幼儿利用沙漏或手机计时玩一玩1分钟有多长的游戏,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请幼儿借助计时器、沙漏记录自己的时间,如吃饭用了几分钟。

2.个别化学习——指针的运动规律(认识时钟)

在班级里投放时钟材料,引导幼儿开展探究时钟的个别化学习,帮助幼儿正确认识时钟,建立关于时间的具象化认知,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时间的兴趣。

教师思考

1.在体验式游戏中,形成时间初步概念。

幼儿感受到原来做喜欢的事情时间过得很快,做困难的事情时间过得很慢;1分钟虽然短暂但也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们结合游戏引导幼儿完成任务一,让幼儿感知时间,鼓励他们自主探索时间经验。

2.在个别化的学习中,掌握时间递进知识点。

通过教师帮助幼儿梳理时间的关键知识点,幼儿巩固对一分钟的认知,同时个别化的学习方式能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在自己的成长轴上有纵向的成长对比,支持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阶段性小结:幼儿通过认识时间、感知时间、体验时间,从而知道了一天有24小时,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只有合理有效地分配时间才能获得更多的时间。

(二)实施阶段二:在生活中找时间

幼儿为什么会慢?”要视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比起去制止幼儿磨蹭,更应明确指明方向,引导幼儿自然而然的具体“去做什么”,“怎么管理、分配自己的时间”。

子驱动问题2:时间到底怎么来?——分配时间

辩论“时间快与慢”

在自由日的体验中,矛盾频发:

“他们组玩具整理的一点都不好!”——为了快忽视规则

“刚刚吃饭太快,我差点噎住了。”——为了快忽视身体健康

“小班弟弟姐姐在玩,我们没有地方玩了!”——为了快忽视他人需求

那么到底是“快”好还是“慢”好呢!基于矛盾点,请幼儿选择观点开展“时间快与慢”的辩论:第一步:亮观点(结合事例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二点:驳观点(结合事例反驳对方的观点)。

教师思考:

1.以幼儿自制计划表为蓝本,任务驱动规划执行。

教师倡议幼儿制定一日计划积累经验,尊重幼儿对自己时间的安排,帮助幼儿建立规划时间的信心。计划的过程对幼儿们来说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体验,不仅可帮助了解时间的先后顺序,培养使用符号的能力,激发幼儿前书写的兴趣;还能调动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去合理规划、自主落实计划中的事情。

2.以尊重幼儿意愿为前提,规则强化时间规则。

很多时候孩子能否区分“必须要做的事”和“想要做的事”是影响孩子时间规划能力的重要步骤,这也是孩子的自我监督能力培养的过程。

  1. 以搭建幼儿辩论为媒介,凸显时间分配矛盾。

幼儿在体验、思辨、创新中,通过时间管理感受生活的相对性:时间没有绝对的快与慢,事情没有绝对的好与坏,自身需求也需要顾及他人与集体。

阶段性小结:从幼儿原有的基础出发,多去“纵向对比”,即把现在的幼儿和过去的幼儿相比,减少“横向对比”,即减少与同龄的、同班的其他幼儿比较。要鼓励幼儿按自身的发展步伐前进,帮助幼儿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绩。

(三)实施阶段三:在生活中享时间

教育的出发点是帮助儿童获得他想要的幸福,教育过程就是儿童体验幸福的过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儿童有追求幸福、享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因此,在时间管理上要做到适度,支持幼儿在生活中“享”时间,“慧”管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不能因单纯一味地追求时间管理的“快”,而忽视幼儿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慢”。

子驱动问题3游戏时间怎么还不够?——优化时间

优化“班级时间表”

老师与幼儿讨论现有作息时间设定,尝试制定个性化班级时间表。打破传统的园所统一时间,根据班中孩子的需要,进行班级个性化调整。如延长游戏时间、整合过渡环节、减少隐性时间浪费,充分发挥自主性、自由化。、

教师思考:

当原有作息不能满足幼儿发展时,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以及个体的发展,灵活合理地整合优化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某一或某几个环节的安排,让一日生活作息制度能切实可行地追随儿童的发展。

阶段性小结:

从“固定、统一的大集体的时间作息”到“基于个体生活需求的自主时间作息”中,促进幼儿在生活中不断内化和提升自我时间管理能力。

六、项目成果

把细碎切分的零散时间“化零为整”,将“时间点”扩展为“时间段”,减少精确的时间控制和不必要的过渡。从环节整合入手,将多项活动放进块状时间内:即户外(户外运动)、室内(集体教学、个别化区域学习)模块,从而改善了以往一日作息时间失衡、碎片化、较死板等现象,增加了时间弹性,保证幼儿和教师更多自主性,幼儿获得长时间进行活动的可能性,提升活动效果,满足活动需求。

(班级原作息时间表) (班级新版块化作息时间表)

七、项目反思

该项目学习来自项目式活动《走进小学》开展中幼儿面临的真实问题,在优化时间管理的学习中,幼儿从感知时间、认识时间、体验时间、管理时间、调整优化班级作息,在一次次的经验迭代中学会了规划、珍惜时间,感知时间与生活的相对性,学习赏识、悦纳自己,实现个性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