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浅谈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孙瑞旸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150040

摘要:辨证与辨病都是中医学中的诊疗方法,在明确二者概念的基础上,区分二者的不同之处,并将辨病与辨证结合诊疗疾病,相互为用,从而建立完整的中医治疗思维。

关键词:病;证;辨病;辨证;临床诊疗

辨病与辨证,是医学中的两种诊治方法,二者既存在不同,也在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为用。相比之下,中医学较注重辨证论治,而西医学则更重视辨病治疗。本文通过对辩证与辨病的对比以及对列举疾病的分析,浅谈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1辨病与辨证的概念

辨病与辨证是医学中两个不同的名词,要明确二者关系,首先要确定其医学概念。

1.1 辨证

“证”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在中医学的历史上及现代文献中,对于“证”的概念和使用不太统一,有以症状为证,如“厥证”“痛症”;或称病为证,如“痹症”“淋证”。当代中医学对于“证”的解释为: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所做的病理性概括,是指机体对致病因素做出的反应状态,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做的结论。而“辨证”则是我们常说的辨证论治,是指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病性等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也就是说,辨证需要结合地方水土,季节气候以及病人的性别、年龄、职业等特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搜集来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运用八纲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各种理论和方法,制定出全面的治疗方针,对病人整体施治。

1.2 辨病

所谓“病”,是指包括一群症状,具有一定特点,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包含各种不同阶段的不同证的不健康状况而言。“病”反映疾病的基本矛盾,辨病、定位、定量是西医学的特点,这种方法为人类纵向认识自身开辟了前进道路,但仍然是偏重局部观察整体,用静态观点观察运动着的疾病过程,根据致病因子的特点和原发病灶特异损害部位进行辨证治疗,是西医学的特点。[1]中医学中也有对辨病的解释,即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的思维过程。提到辨病,多数人通常认为是西医的诊疗特色,然而辨病亦是中医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究其历史源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记载了13张方,如生铁落饮、泽漆汤之类,多是一病一方一药。《金匮要略》各篇标题多以“病脉证并治”为题,强调了辨病为第一的思想。明朝张景岳的《景岳全书》给疾病病名定以统一格式,后世中医内科学中咳嗽、郁证、呕吐等病名,均在此书基础上整编而来。[2]由此可见辨病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

2、辨病与辨证的区别

归纳总结辨病与辨证的实质,都是对疾病一定阶段的概括,但概括的程度和范围不同。一般来说,疾病的不同阶段需要靠辨证来解决,疾病的不同转化则需要靠辨病来分析。辨病更强调患者的主观感受,可以由此分为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其中主诉是患者最为重要的痛苦症状,是中医辨病的最主要依据。通常可以通过主诉辨别病名,但主诉可以改变,次要症状也可以转变为主要症状,中医病名也应随之更改,才能与患者病情更为贴切,更有利于治疗,所以说辨病更适合于分析疾病的不同转化。

中医的辨病通常反应主诉或主要症状,但并不能包含患者疾病的全面信息。而中医辨证却能涵盖疾病全面具体的信息,见微知著,不同信息在疾病不同阶段都可能成为主要信息,这种变化正是辨证要点。证包括了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从证的定义可以看出,阶段具有很重要的含义。疾病始终处于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针对不同的病理改变采取措施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在不同阶段的转化过程中,中医认为存在内在的机制,就是病机。辩证离不开系统的病因病机分析,离不开脏腑阴阳气血,离不开六淫五邪。证是阶段性变化的,辩证的关键在于明确转化过程和内在机制,才能辩证准确,解释疾病转化的趋势和结局,从而辨知预后转归。[3]因此,证在不同阶段应有不同标准,只有通过辨证来确定证型标准,才能进行精确的遣方用药。

3、辨病与辨证结合论治

辨病是着重于疾病病理变化全过程的认识, 它强调疾病内在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辨证则是侧重于疾病某阶段病情状态的整体认识, 它重点考虑的是每个患者机体的机能状态及其所处环境的差异。单一的辨证或辨病很容易掩盖疾病内在的病理机制和变化,所以在我们将要面对的临床实践中,要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别出病名,再根据其临床表现进行分型论治。以下列举两个病例来阐述辨病与辨证如何结合。

3.1 癌病

癌病是由于脏腑组织发生异常增生,以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时有疼痛,常伴发热、乏力、消瘦并进行性加重为主症的疾病。在癌病之初,如潜伏期或无症状期,中医往往无证可辨,也就无法施治,但通过理化检查的手段可进行辨病治疗。在检测出癌病及其具体病变部位后,可采用现代医学的手术与中医学的针灸、汤药、导引等方式联合施治。如根据癌病内在机制的不同,可分为气郁痰瘀、热毒炽盛、湿热郁毒、瘀毒内阻、气阴两虚、气血双亏六种分型。在具体施治上,气郁痰瘀可采用越鞠丸合化积丸以行气解郁、化痰逐瘀;热毒炽盛可采用犀角地黄汤合犀黄丸以清热凉血、解毒散结;湿热郁毒可采用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以清热利湿、解毒散结;瘀毒内阻可采用血府逐瘀汤以活血化瘀、理气散结;气阴两虚可采用生脉地黄汤以益气养阴、扶正抗癌;气血双亏可采用十全大补丸以益气养血、扶正祛邪。此外,还可按肿瘤部位不同选择适当的药物,如脑瘤常选僵蚕、制南星、白附子、山慈菇等;鼻咽癌常选石斛、玄参、麦冬、天花粉、山豆根;食管癌加旋覆花、代赭石、威灵仙;肝癌常选茵陈、田基黄、平地木、片姜黄;肺癌加泽兰、石见穿、冬凌草、蟾皮等等。

3.2心脏病

心脏病,结合生理可分为先心、风心、高心、肺心、冠心等。结合病因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以及器质性、功能性等不同的诊断。而根据中医辨证,则可概括为虚、实两个方面。虚证为气血阴阳的亏损,实证为痰、饮、火、瘀的阻滞。如果只通过辨病进行手术或西药的单纯治疗,只能进行暂时缓解,并不能解决疾病之本,一旦遇到外来因素干扰,很容易导致疾病诱发。若加以辨证治疗,则可标本兼治,甚至达到彻底治愈的效果。如心血不足可用归脾汤一类进行补气养心、益气安神;阴虚火旺可用天王补心丹或生脉散以滋阴清火、益气养心;心阳不振则用桂枝龙牡汤、参附汤或瓜蒌薤白白酒汤一类温补心阳、辛温散寒;心血瘀阻用血府逐瘀汤之类活血化瘀、通阳止痛。

小结

辨证是中医临床的核心环节,辨病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病是疾病发展全过程的概括,而证是疾病某一阶段病理状态的概括,病难以体现证的阶段性特点,证也不能包括病的全过程的基本矛盾,因此辨证与辨病都在临床诊疗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到辨证与辨病相互为用,取长补短,方能建立完整的中医思维,达到“上工治未病”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青姚.从辨证与辨病谈中西医结合[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0.12:13-15

[2]王志意.浅谈辨病与辨证[J].四川中医药学报,2002.06:16-19

[3]马乾章 王垂杰.辨病辨证论治的实质[J].中华中医药学会论文汇编,2012.08:616-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