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原则与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2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原则与路径

李银

广东绿色供应链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 在现代化的城市发展过程中,要想达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但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为此,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强化环境保护,以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原则;路径

引言:城市的生态环境管理是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居住条件、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广大市民所关心的问题。同时,这些担忧也给城市的生态环境管理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将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做好,已经变成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1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中的问题

1.1环境立法的缺失

治理现代化要求治理过程要具备合法性。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对其作用进行科学的定位,就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规范。当前,我国的环境法律制度还很不完善,现行的法律在管理的范围和内容上赋予了更多的权利,而对其他治理主体的权利分配却很少,这就导致了对其他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不足[1]。这一非理性状况,对相关管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2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制度,是确保从业人员依法办事的重要保障。目前,在环境治理中,监管制度的不完善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它缺少事前、事中、事后的一体化监管制度,导致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出现了滥用职权的情况。一方面,纪检监察机构的职能不明确,导致了纪检监察工作人员的不良行为;另外,由于监督部门的工作人员的选择门槛较低,导致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技术、素质较差,在工作中被利益所驱动,出现了隐瞒、不作为的情况。

2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2.1协同性原则

城市生态环境是自然、经济、社会三大要素的有机统一,它的组成结构十分复杂,所牵扯到的行业也非常多,因此,需要从技术、制度、行为等方面对其进行全新的调整,以使其充分发挥出生态服务的功能,进而实现对生态原理的积极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中,要正确处理好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对城市生态进行调整和优化时,应根据有利的产业环境条件,构建整体的平衡关系。加强各类资源的整合,对多种运输模式进行优化,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2.2循环利用原则

绿色是推进城市生态建设的关键。坚持循环利用原则是为了节约能源,使所有的能量都得到重新使用。尤其要加强对生态工艺、生态厂房和废弃物处理等的资源整合,加强对垃圾焚烧和污水处理的管理。要始终将绿色循环经济作为主导的发展方向,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多行业、多领域的创新。淘汰污染和能耗高的工业,对各种工艺和产品加工方法进行升级改造,为城市生态环境安全以及环境污染治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2.3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现代城市中,环境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特别需要从环境、空气和噪声等多方面着手,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生态安全。所以,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土地和淡水为主要资源的不同开发利用策略。同时,为确保城市的健康与和谐,应在更深层面上构建信息回馈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控。

2.4责任监管原则

在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管理的方式上,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推动城市环保工作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尤其要以“从严管理”为核心,强化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加强对各个职能部门的监管,加快发展重点功能区域。在城镇的空间布局方面,应进行总体规划,对城镇的生态保护区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为城镇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保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对策建议[2]

3城市生态环境管理路径

3.1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主体多元化

首先要转变政府的角色。现代社会的治理需要政府与社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管理。所以,应当对政府所起到的作用进行界定,让其成为环境政策的制定者、规划者,最大限度地激发公众参与到城市社区环境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在进行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当知道如何将权力与授权结合起来,始终保持权责对等,运用制度化的手段,将政府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中的职责透明化,最终形成一种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的新模式,并将政府的职能真正地进行转变,从全能型政府到有限型政府,最终达到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

其次,要把重点放在公益组织上。现代社会的治理方式,需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多元化,并使更多的人加入到环境管理中来。环境污染治理的主体有社会公益组织和社会公众等。一方面,对于这些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更加关注并予以扶持,为其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使其能够更好地利用市场机制,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中来。其次,市民是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主体,相关政府部门应当扩大市民参与到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中来。

3.2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的健全

首先,对有关的环保法规进行健全。构建并完善的环境法律制度,强化在各个方面的立法和完善,推动工作人员的行为与法律、法规相一致,努力营造一个制度完善、执法有力的环境治理法治环境。在全国范围内,应该建立起一个城市的环境法律体系,用健全的相关法律,来对各个环境治理主体的作用进行明确,并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让他们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地方政府的层次上,应该建立起一套地方性的法律,并以当地的具体情况为依据,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环境管理法律,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来激励更多的公司,让他们始终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并主动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其次,要构建完善的环保监管体系。随着城市化现象的日益深化,城市生态环境污染表现出了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政府应构建健全的城市生态环境监督体系。

3.3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方式优化

首先,政府的管理模式需要从单一化发展到多元化。目前和城市中的环境问题比较复杂,仅凭一种单一的管理方法是无法解决的。因此,我们必须采用一种多元化、综合性的环境治理方法,这其中既要有经济手段,也要有相关的辅助手段,比如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只有把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持续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提升,营造出一个绿色、和谐的城市新风貌。

其次,要制定出一套严格有效的污水处理技术。目前,我国城市的环境污染状况日趋严峻,主要是因为我国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没有达标排放所致。为此,政府应该通过制定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来规范企业的排放,从而从源头上消除环境问题。比如,为了设定《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重点行业的环保要求,需要确定重点行业的环保标准,从而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3.4强化监管能力建设

首先,加强监督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加强县市区大气 VOCs的监测,强化 VOCs的监测。对监控设施进行升级和补充和完善,增加了 VOC监控设施和日常监控设施。在这方面,应加大力度,加强对监测力量的补充,优化其结构,持续提升其监测能力。建立健全县市环境突发事件的组织体系,对县市、区、县、乡镇、街道的环境突发事件进行了调查研究。其次,加强生态监测。要加大对地表水质量的监测力度,提高对各种污染源的监测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河川水质的日常监测,提高了对河川水质的监控与管理水平,强化了对河川水质的监控。加强监测站点的空间布置,增加监测站点的资料类型与资料的数量。再次,实现生态监测的正常化、标准化。利用监测平台,加强对生态红线、自然保护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区域的监测。对土地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对流域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监督。最后,强化生态空间的保护与管理。实行流域统筹,充分发挥生态环保督察的职能,把发现的生态环保问题列为督察的主要工作内容[3]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环境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城市的环境污染,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理。因此,推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路径必须遵守城市生态管理原则,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方针,创新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耀基. 关于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原则分析及路径探讨[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3(15):151-153.

[2] 杨志蓬. 基于新发展理念背景下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原则分析及路径[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3(24):165-166,169.

[3] 徐丽伟,吴晓波.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状况的调查及对策[J]. 低碳世界,2022,12(6):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