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电子通讯设备清洁消毒效果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9
/ 4

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电子通讯设备清洁消毒效果的应用研究

黄春梅[,] ,王宁 ,李雪莲 ,陈兰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201600)

摘要:目的 了解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电子通讯设备表面菌落与核酸物表情况,并观察不同消毒方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7月-2022年11月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电子通讯设备13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45例,分别采用过氧化氢消毒湿巾(A组)、速干手消(B组)、紫外线杀菌器(C组)进行清洁消毒。观察三组电子通讯设备表面菌落与核酸物表情况、清洁消毒效果与经济成本。结果 三组电子通讯设备消毒前均带菌且菌落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电子通讯设备消毒后,菌落总数均显著下降(P<0.05),A组电子通讯设备清洁消毒后中位菌落总数低于B组、C组(均P<0.05),表面细菌中位清除率高于B组、C组(均P<0.05);B组、C组菌落总数与中位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子通讯设备物表核酸阳性检出率为0.05%,A、B、C三组总经济成本分别为29.81元、24元、188元。结论 发热门诊工作人员电子通讯设备表面普遍存在载菌情况,过氧化氢湿巾消毒效果>速干手消>紫外线杀菌器,但消毒结果均符合标准。过氧化氢长期使用有可能会造成电子通讯设备损坏,紫外线杀菌盒,无此缺陷,且经济成本较低,操作简单,建议使用紫外线进行消毒。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电子通讯设备;清洁消毒

自2022年12月初,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政策实施。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报告显示,2022年9月26日至2023年2月16日,全国共报送25632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2023年2月16日单日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阳性数为10720例次;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为12.4万人次;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约2.0万人[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十版)》提到随着新冠病毒在全球的持续传播,新的奥密克戎亚分支将会持续出现。世界卫生组织(WHO)评估奥密克戎变异株为全球总体风险等级为“非常高”,有高传染性、高易感性、多传播途径等特点 [2]。发热门诊为医院常设门诊,主要作用是排查传染病,并做好防控。常态化防控阶段,作为阳性患者主要就诊场所。极易发生交叉感染现象,尤其对于老人、儿童、危重症患者等易感人群。发热门诊作为职业暴露高风险场所,医务人员的双手及其所接触的物品就成为了主要的传播媒介,为减少交叉感染,发热门诊多采用无纸化办公、远程会诊等方式开展诊疗活动,因此,电子通讯设备的使用频率随之增加。而未消毒的电子通讯设备又可能成为潜在致病菌的感染源[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提到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媒介物包括电子通讯设备等物品。有研究[4]采集到医务人员手机表面上有多种致病菌,且存在多重耐药菌的定植[5]。因此,避免通讯设备、手、患者交叉感染发生,减少病原体携带,实施有效的消毒措施尤为重要。本研究对过氧化氢消毒湿巾、速干手消与紫外线杀菌器三种方法在电子通讯设备的清洁消毒效果进行对比,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22年7月-2022年11月期间我院发热门诊工作人员的电子通讯设备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已在发热门诊工作使用一周以上;②尺寸≥4.7英寸(长度≥13.8cm,宽度≥6.7cm)的触屏智能电子通讯设备;③发热门诊工作人员,职业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工勤人员和行政人员。排除标准:①进入一脱区前已自行消毒者。共纳入135例电子通讯设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采用过氧化氢消毒湿巾,B组采用含速干手消毒液无菌无纺布棉球擦拭,C组采用紫外线杀菌器进行清洁消毒。三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 1 发热门诊工作人员基本信息

组别

例数

性别(例)

年龄

(岁,x±s

职业

护士

医生

医技人员

工勤人员

办公人员

A组

45

13

32

33.29±6.53

35

4

1

4

1

B组

45

15

30

31.96±4.73

32

4

4

4

1

C组

45

15

30

32.07±5.65

37

3

3

2

0

统计量

2=0.273

F=0.763

P

0.872

0.468

0.853

组别

例数

文化程度

保护壳

手机尺寸

(英寸)

本科以下

本科及以上

使用保护壳

未使用保护壳

A组

45

16

29

41

4

5.92±0.48

B组

45

18

27

43

2

5.99±0.46

C组

45

15

30

41

4

6.02±0.47

统计量

2=0.449

F=0.599

P

0.779

0.771

0.551

1.2 方法

1.2.1 采样方法

采样者在工作人员进入一脱区前对电子通讯设备清洁消毒前进行细菌采样与核酸采样,在二脱区对电子通讯设备清洁消毒后再次采样。细菌采样按照2002版《消毒技术规范》及2012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物体表面的细菌采样方法,用一支浸有中和剂的棉拭子对电子通讯设备上半部分往返各涂抹5次,涂抹面积约100cm

2。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将棉拭子放入有10ml无菌检验用中和剂的试管中4h内送检。核酸采样参考《农贸(集贸)市场新型冠状病毒环境监测技术规范》(WS/T776-2021)推荐的方法,采样拭子充分浸润病毒保存液后在电子通讯设备对电子通讯设备下半部分往返涂抹,将拭子放回采样管浸润,取出后再次涂抹采样,重复3次以上。涂抹完成后将拭子头置入管中,拭子折断点置于管口处,稍用力折断使拭子头落入采集管的液体中,将手握部分的拭子杆扔到医疗废物垃圾袋中,旋紧管盖,在采集管上贴标签,标注样本编号,将采集管置于稳定的置物架上,立刻送检。

1.2.2 清洁消毒方法

A组采用巴司德尼过氧化氢消毒湿巾(含1%过氧化氢)由上到下,S型擦拭一遍,不可重复,待干;B组应用含洁肤柔速干手消毒液(含72%-82%乙醇、0.1%-0.14%过氧化氢)喷洒2次共4ml,无菌无纺布棉球由上到下,S型擦拭一遍,不可重复,待干;C组采用紫外线杀菌器,将电子通讯设备放入紫外线杀菌器(品牌HOMEBATH,型号:BS10-W/BS10-B),上下紫外线灯珠波长253.7nm。A组每例擦拭时间为30s,B组擦拭时间与A组相同,C组每例消毒时间为8min(根据产品说明)。

1.2.3 检测方法

细菌检测:细菌样本试管中提取1ml中和剂于营养琼脂平板上,37度孵育,48h后观察细菌培养结果。

核酸检测:用硕世提取试剂盒提取样本的病毒RNA。按伯杰医疗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检测试剂盒说明书对病毒RNA进行荧光RT-PCR检测。引物和探针由上海伯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合成,仪器为宏石SLAN96S实时荧光PCR 仪。结果Ct值≤40判断为阳性。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指标:电子通讯设备清洁消毒前后表面细菌菌落总数、核酸阳性检出率、清除率。细菌菌落总数(cfu/cm2)=平均菌落数*采样液稀释倍数/100cm2;清除率=(清洁消毒前通讯设备表面菌落总数-清洁消毒后通讯设备表面菌落总数)/清洁消毒前通讯设备表面菌落总数×100%。按GB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要求, 根据培养结果细菌菌落总数>10 cfu/cm2视为超标,超标率=超标数/总数×100%,消毒后细菌菌落总数<10 cfu>2为消毒合格,合格率=合格数/总数×100%。次要观察指标:经济成本。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检验的数据,统计描述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采用Kruskal-Wallis 1-way ANOVA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 Whitney U检验,清洁前后菌落数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P<0.05表示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电子通讯设备表面清洁消毒前后细菌菌落情况及比较

三组电子通讯设备在清洁消毒前细菌携带超标率为27.4%,菌落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清洁消毒后三组细菌菌落总数均<10 cfu>2,较清洁消毒前显著减少(P<0.05),合格率100%。A组电子通讯设备清洁消毒后中位菌落总数(0.00)显著低于B组、C组(1.40、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与C组电子通讯设备清洁消毒后中位菌落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2 三组电子通讯设备清洁消毒前后菌落状况比较(cfu/cm2

项目

A组

(n=45)

B组

(n=45)

C组

(n=45)

清洁前

清洁后

清洁前

清洁后

清洁前

清洁后

平均菌落总数

9.90±7.85

0.70±0.99

9.71±7.24

1.50±0.93

9.17±6.33

1.24±1.04

中位菌落总数

7.10

0.00

7.60

1.40

7.50

0.90

Q1

5.35

0.00

6.20

0.70

5.80

0.60

Q3

10.9

1.40

10.20

2.30

9.95

1.50

最小菌落总数

3.20

0.00

3.80

0.00

4.20

0.00

最大菌落总数

41.20

3.00

39.60

3.60

37.20

4.50

Z

-8.260

-8.173

-8.145

P

<0.001

<0.001

<0.001

3 三组电子通讯设备清洁消毒前后中位菌落总数比较

组别

清洁前

(n=45)

清洁后

(n=45)

统计值

P

统计值

P

三组

2=0.178

0.915

2=11.206

0.004

A组与B组

Z=-0.396

0.692

Z=-4.381

<0.001

A组与C组

Z=-0.085

0.932

Z=-3.495

<0.001

B组与C组

Z=-0.375

0.707

Z=-1.648

0.099

2.2 电子通讯设备表面细菌清除率情况

三组电子通讯设备表面细菌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电子通讯设备表面细菌中位清除率(100.00)显著高于B组、C组(82.35、8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B组与C组电子通讯设备清洁消毒后表面细菌中位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4 三组电子通讯设备表面细菌清除率比较

项目

A组

(n=45)

B组

(n=45)

C组

(n=45)

平均清除率

93.87±9.34

80.28±15.12

81.53±10.77

中位清除率

100.00*#

82.35

83.51

Q1

90.05

74.46

74.78

Q3

100.00

92.56

83.51

最小清除率

69.23

40.00

74.78

最大清除率

100.00

100.00

89.80

2

29.394

P

<0.001

注:与B组比较,*P<0.05;与C组比较,#P<0.05。

2.3 电子通讯设备表面清洁消毒前后核酸阳性数量比较

135例电子通讯设备中,7例表面检测结果为核酸阳性,检出率0.05%,均属于隔离病房。A组3例,B组与C组各2例。清洁消毒后,表面检测结果均转为核酸阴性。

2.4 三种清洁消毒方式经济成本比较

A组、B组、C组分别对45例电子通讯设备清洁消毒,总经济成本依次为29.81元、24元、188元。单次经济成本依次为0.496元、0.192元、0.013元。

3 讨论

发热门诊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需要使用电子通讯设备进行摄影、反馈报告、记录文档等信息交流工作,导致电子通讯设备使用频率增加,极易引起医院物表、手机与手交叉感染。有研究证明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选择使用手机壳或一次性手机袋能够使手机表面菌落数明显下降[6],减少手机污染,然而在未定期清洁洗手情况下安装手机壳/套更利于细菌的定植。使用一次性手机袋对密封性有较高要求,且发热门诊医务人员在脱去防护装备时,手机从袋中取出可能接触到外侧细菌,此操作现无标准,医务人员在操作统一上存在缺陷。医务人员携带的电子通讯设备至少存在一种细菌病原体污染[7]

本研究三组电子通讯设备在清洁消毒前细菌携带超标率达27.4%,清洁消毒后三组细菌菌落总数均<10cfu>2,合格率100%。清洁消毒后A组电子通讯设备中位菌落总数、表面细菌清除率显著低于B组、C组(均P<0.05)。7例表面检测结果阳性的电子通讯设备在清洁消毒后均转为核酸阴性,效果显著。苹果公司建议使用柔软的无绒布清洁设备,避免使用气溶胶喷雾剂或清洁剂直接喷洒。过氧化氢消毒湿巾可有效杀灭肠道致病菌、化脓性球菌、致病性酵母菌、医院感染常见细菌、分枝杆菌和病毒,适用于缓冲病房及相关区域的物体表面消毒[8]1%-3%浓度的过氧化氢可用于病毒污染表面的消毒,可在1min内使SARS-CoV失活。B组与C组电子通讯设备清洁消毒前后中位菌落总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消毒后中位菌落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洁肤柔速干手消毒液主要成分包括72%-82%乙醇、1.0g/L-1.4g/L过氧化氢,使用含有洁肤柔速干手消毒液的无菌无纺布棉球擦拭,经济方便,消毒效果较佳。紫外线消毒盒能够实现全方位无死角高效杀菌,非一次性耗材,可供长期使用。

本研究比较三种清洁消毒方法在135例电子通讯设备的清洁消毒效果,三种方法均有显著消毒效果,其中以1%过氧化氢消毒湿巾效果更佳,但过氧化氢长期使用可能造成电子通讯设备损伤,巴司德尼过氧化氢消毒湿巾与洁肤柔速干手消毒液均包含过氧化氢成分,应减少使用频次。因此,建议电子通讯设备使用紫外线进行消毒[9,10]。不足之处:未进行消毒时间、频率、消毒液含量及擦拭着力方式对表面细菌菌落总数的影响及消毒持续作用时间比较。当前有关电子通讯设备从污染区带入清洁区的操作规范尚未制定,后续可从此方面开展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EB/OL].[2023-2-18].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jszl_13141/202302/t20230218_263807.html

[2]Kannan S,Shaik Syed Ali P,Sheeza A.Omicron(B.1.1.5291-variant of concern-molecular profile and epidemiology:a mini review[J].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2021,25(24):8019-8022.

[3]Jansen AS,Balbinot GC,Daur AV,et al.Detection of potentially pathogenic bacteria on cell phones of hospital and university-based populations in Curitiba,southern Brazil.A cross-sectional study[J].Sao Paulo Med J,2019,137(4):343-348.

[4]林蓉,上官雪军,吴菠,等.浙江省某医院NICU医务人员手机卫生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2,(2):299-302.

[5]刘奔,陈俊伟,孙杰,等.手机触屏多重耐药菌的分离鉴定[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31(6):656-660.

[6]Wallace RL, Ouellette M, Jean J. Effect of UV-C light or hydrogen peroxide wipes on the inactivation of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Clostridium difficile spores and norovirus surrogate[J].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2019,127(2):586-597.

[7]MURGIER J,COSTE JF,CAVAIGNAC E,et al.Microbial flora on cell-phones in an orthopedic surgery room before and after decontamination[J].Orth Traumatol Surg Res,2016,102(8):170-174.

[8]梁俊华;齐志华.一次性手机套的使用对减少医院感染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03):556.

[9]郑雪梅,平宝华.应用ATP生物荧光法监测医务人员手机清洁度及清洁消毒效果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3):367-370.

[10]周春碚,朱兵,廖春艳,等.某市市级医院医务人员手机带菌状况与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7,(12):1141-1146.


[ ]作者简介:黄春梅(1987-),女,护师,本科,主要从事医院感控工作

通信作者:王宁(1983-),女,主管护师,本科,主要从事护理管理工作E-mail:Wangning2520@163.com

基金项目: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管理项目(SYYG20221022;上海市松江区科学技术攻关项目(22SJKJGG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