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独生子女养老压力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8
/ 2

第一代独生子女养老压力研究

丁一飞 

郑州轻工业大学     河南郑州    450002

摘要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速度,这使得大批独生子女产生,并随之出现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的家庭结构类型。如今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期,在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第一代独生子女在经济、心理、体力都面临更重的赡养老人压力,继而影响二胎、三胎政策的顺利进行。因此解决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对促进独生子女家庭的稳定和谐、我国生育政策的顺利进行等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字:第一代独生子女;养老压力;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1971年起在全国范围推行以“晚、稀、少”为基本要求的计划生育政策,并于1980年正式提出“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此政策下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数量迅速增加。研究表明,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时期,全国家庭中独生子女家庭约60%,且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中国城乡老人以家庭养老为主,此种养老方式下独生子女将成为父母养老责任的唯一承担者,社会化养老体系以及独生子女家庭福利制度的不完备使得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术界就独生子女养老、育儿压力问题提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独生子女在较多情况下可以满足父母与孩子的精神及物质需求,养老与育儿负担相对较轻;另一种观点认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经济收益能力减弱,面对日益增加的养老需求,其父母所能从唯一的孩子身上获得的精神慰藉、生活照料、物质支持等都十分有限,养老风险也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增大。针对此风险问题,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的有机结合兼具家庭养老的归属感与社区养老的专业化,也有助于减轻独生子女的养老压力。

我国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低生育率时期少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还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是少子女家庭养老的典型代表本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其养老压力进行深入研究,明确第一代独生子女给予父母的家庭养老支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致力于减轻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压力,促进生育政策的顺利进行与社会的良性运作。

二、第一代独生子女养老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父母反向依赖,形成“粘小族”

随着当代社会转型加速,家庭结构变迁,啃老的趋势出现大转向:人过中年的父母们越来越粘着孩子,在情感上、心理上、身体上都依恋孩子。较多父母干预孩子择业和择偶,希望孩子工作、生活离家更近。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呼唤“鹰还巢”,新的“粘小”趋势来临。趋势由啃老转向“粘小”的转变,与当今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息息相关。网络中的独生子女对于“独生子女是怎样的体验”一问题的回答也大都是:不敢生病,不敢远嫁,工作一定要离家近,我就是父母的依靠等。初步测算,我国独生子女数量近2亿,最早一批出生的独生子女现在已过不惑之年,而他们的父母,都已是花甲老人。老龄化、少子化、独子养老,就像无数人头顶的一座大山,尚未完善的社会养老体系,让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成为“粘小族”。

(二)子女陷入赡养经济危机

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年龄也已较大,健康状况不如从前,退休后经济水平普遍衰减,甚至无经济收入,在此条件下,需要儿女或社会社区为其提供生活与经济的支持。当代独生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力度不断降低,并且随着子代结婚父代置婚房趋势的流行,父代的财产更多流向子代。在经济支持方面,由于城市的养老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老人自养能力提高,使得城市独生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减小,因而城市独生子女的经济压力相对较小。农村独生子女父母的经济供给不足,尤其受到前些年打工热潮的影响,他们较多身在外地,不常回家,较多在外打工的独生子女的孩子也由父母照料,这使得这些独生子女的经济压力更大。

(三)“空巢”居住方式加重赡养压力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社会人口流动性加强,越来越多的老人家庭成为空巢家庭,据全国老龄办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有近一半的老人届于城乡空巢家庭或类空巢家庭,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91亿人,占总人口的13.5%,且预测在203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25.3%,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36.5%。与此同时,许多成家后的年轻人选择去大城市务工,将年幼的子女留在农村交由老人照顾,不仅老年人自身的照料没有得到保障,还加重了他们的负担。

三、第一代独生子女养老压力对策分析

(一)推进智慧化养老方式

2020年12月,《关于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意见》提出积极推进智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包括建设智慧养老信息平台,配置智慧养老服务设施,丰富智慧养老服务形式,创新智慧养老产品供给。但从中长期看,智慧化仍将是健康养老的发展趋势。“互联网+养老”可以让老人在自己的房子或者熟悉的社区安享晚年,有效解决养老院床位匮乏问题,且采用集中管理模式可以更好的减少人工成本,普遍看来,老龄人多存在记忆力下降、视听力衰退、手脚不灵活或者各种疾病隐患,通过物联网互联网相结合,可以实现远程看护,让出门在外的儿女更放心。另外,居家养老模式可以避免让老人重新适应新环境,相较于养老院机构,智能化社区服务驿站或者居家养老模式显然可以更好的实现养老服务,让家人更放心。

(二)多层面完善养老方式

受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人们的养老意愿也逐渐多样化,由原来传统的居家养老向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方式转变。在此环境下,推进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社区养老,可以从政府、社区和社会组织三个层面进行实践。在政府层面应完善养老服务机制,政府要保证养老保险政策运行的透明与公开化,建立合理公平的制度规范。在社区层面要与各组织协调资源整合,社区要发挥其主体作用,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且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社会组织层面要整合多方社会资源,大力发展志愿服务,提高人员的专业服务水平,培养高校的志愿服务队伍。

五、总结和讨论

综上,在人口老龄化社会背景下, 第一代独生子女养老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解决独生子女养老问题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尤其是打工潮出现后,独生子女离开家乡,常年在外漂泊,无论经济还是心理都不利于其与父母增进感情。国也十分重视第一代独生子女这特殊群体,并出台了相关优待政策,减轻独生子女的养老压力,第一代独生子女可以更合理分配养老、以此促进其家庭结构的平稳健康发展,为家庭提供保障。

总之,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养老压力值得持续关注,根据政策与时代的不断变迁,其研究内容也将发生变动,第一代独生子女也应及时了解相关政策,积极调整心态,为完善家庭关系付出更多努力。

注释

 ①郭志刚,刘金塘,宋健.现行生育政策与未来家庭结构[J].中国人口科学,2002(01):1-11.

 ②原新.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从人口学视角的分析[J].人口研究,2004(05):48-54.

 ③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规模、差异与评价[J].理论月刊,2006(04):5-10.

 ④赵金明,柴家玉.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探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9(18):30+38.

徐倩君,徐宁侠,赵瑛.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思考[J].就业与保障,2020(10):173-174.

参考文献

[1]郭志刚,刘金塘,宋健.现行生育政策与未来家庭结构[J].中国人口科学,2002(01):1-11.

[2]原新.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从人口学视角的分析[J].人口研究,2004(05):48-54.

[3]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规模、差异与评价[J].理论月刊,2006(04):5-10.

[4]赵金明,柴家玉.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探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9(18):30+38.

[5]徐倩君,徐宁侠,赵瑛.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思考[J].就业与保障,2020(10):173-174.

作者简介:丁一飞(1999.06-),女,汉,河南范县,在读硕士研究生,郑州轻工业大学,研究方向;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