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大寨苗语语音调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8
/ 3

泸州大寨苗语语音调查研究

范旋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南京  210023

摘要:大寨苗语属于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中的分支语言,苗语为当地的日常交际语。由于受周围汉语的影响,苗语汉化日益加重,而目前学者对大寨苗语的研究较少,因此调查研究大寨苗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采用田野调查法和归纳比较法,分析得出大寨苗语有声母51个,韵母39个,声调8个,并通过大寨苗语的内部对比研究发现:大寨苗语固有的鼻冠音和送气音在逐渐消失;声母ʦ、s、ʂ、n、m带有送气音;部分字词的声母m、ʐ发音前带有n的鼻音;从汉语词汇中借用的韵母数量增多。

【关键词】大寨苗语、语音、声母、韵母

大寨苗族乡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西北部,下设向阳村、大寨村和富民村三个村庄,苗语为日常交际语。虽然国家为苗族创造了一套苗文并在当地推行过一段时间,但是当地约95%的人都不会苗文,学习苗语的方式仍主要为口耳相传。近年来大寨苗族乡在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的扶持下进行了住房搬迁,大力发展菊花园和玫瑰花海迷宫等旅游经济。而随着人口流动加快,当地由一个闭塞落后的苗族乡发展壮大起来,加之受推广普通话的影响,00后的孩子已经几乎只能听懂而不会说苗语了。

目前,国内苗语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音系描写,主要有王辅世(1980)、姬安龙(1997)、陈宏(2009)、罗兴贵(2004)、石德富(2005)、龙明春(2011)、吴正彪(2016)和陈其光(2007)等对声母和韵母进行了归纳描述;二是音系对比,主要有王辅世(1985)、熊有玉(1993)、李云兵(2000)和杨勤盛(2010)等对苗语方言的土语点语音之间的共性与个性进行了研究;三是声调研究,主要有栗华益(2011)、朱晓龙(2012)、杨再彪(2012)和刘文(2017)等对相应地区的苗语声调的调类特点进行了实验分析。然而这些学者的研究对象都集中于湘西和云贵地区的苗语方言土语点,对于四川境内苗语的研究资料非常稀少。目前仅有赵志娟(2020)从类型学的角度将大寨和其他苗语方言音系进行过对比分析,但大寨苗语的整体音系特征及其与周边语言的接触情况尚需进一步研究。本文立足于田野调查,以大寨苗语为调查对象,重点对大寨苗语的声母、韵母进行调查研究并归纳总结大寨苗语的音系特点。

本文研究的语料主要是田野调查获得的一手资料,调查采用的录音软件为斐風,录音参数采样频率为44100Hz、单声道、最大录音长度为5秒、波形显示长度为5秒。单字的调查用字为1000字的音系代表字,词汇的调查用词为1200个常用词。寻找的发音人以6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笔者主要是在对两位单字发音人语音的声韵进行对比的过程中参考词汇发音,以受汉语影响较小的T₁为主,归纳大寨苗族乡的苗语音系。本文将第一位单字发音人记为T₁、第二位单字发音人T₂,词汇部分的发音人记T₃,本文所有的声母和韵母及音节都是以用国际音标标注的,为了行文简便,文中声母和韵母都不用方括号标注出来。

一、大寨苗语的声母

大寨苗语共51个声母,包括50个辅音声母,1个零声母。具体情况为:舌尖前音:t、tʰ、nt、ʦ、ʦʰ、nʦ、nʦʰ、s;舌尖后音有ʈ、ʈʰ、ɳʈ、tʂ、tʂʰ、ɳtʂ、ɳtʂʰ、ʂ、ʐ;舌尖中音有n、nʰ、l、 l̥、 ɬ;舌面后音有k、kʰ、ŋ、ŋk、ŋkʰ;舌面前音有tɕ、tɕʰ、ȵ、 ɕ、 ʑ;双唇音有pʰ、mp、pl、plʰ、mpl、m、m̥、mʰ;声门音h,半元音w,零声母∅以及小舌音q、qʰ  Nq。发音时:(1)tlʰ发音时软腭上升阻塞鼻腔气流的通道,声带由不振动到振动;ɳtʂ、ɳtʂʰ发音时擦音成分与塞音成分的成阻重叠,声带振动。tlʰ、ɳtʂ、ɳtʂʰ的实际读音为“浊音+清音”的混合发音,表中根据其发音特点将其列为浊音。(2)鼻冠音mp、mpl、Nq、nʦʰ、nt、nʦ、ɳʈ、ŋk、ŋkʰ的鼻音发音时软腭下降,使部分气流从鼻腔流出,但声带不振动,所以列为清音。(3)pl、plʰ、mpl、tl̥、tlʰ的实际读音带有擦音,舌尖位置靠后,接近硬腭,卷舌度大。(4)声母p、k在音节[pæ⁵⁵]、[poŋ⁴³]、[pu²¹]、[ku³¹]和[pɑŋ²¹]等中声带振动并伴随有较强的气流呼出,所以实际读音为送气浊音。po音节声调为降调时往往伴随着较强的气流。(5)T₁的墨[mei¹³],T₂的流[nu²¹]、抄[ʐua³³]、艺[ni⁴³]等字的声母发音时软腭下降,气流从鼻腔流出,都前加了鼻音“n”。(6)T₁、T₂的tɕ、ʈʰ鼻冠音已经丢失。(7)相同发音部位的塞音、塞擦音的清音都有对应的送气和不送气音。

此外,T₁、T₂的声母存在差异:一是T₁在表2.2所示音节的声母发音时舌尖上翘但未抵住硬腭,实际读音介于平舌音nʦ、ts、ʦʰ、s和翘舌音ɳtʂ、tʂ、tʂʰ、ʂ之间,发音接近于所对应的翘舌音,但是卷舌程度不够,仍记为平舌音。T₂的平翘舌则区分明显;二是T₁想[sɑŋ³¹]声母的实际发音介于s、 ɕ之间,发音时舌尖位于上齿背与硬腭之间,舌面抬高但未顶住硬腭,气流从舌面和硬腭间摩擦流出,声带不振动;T₁和T₂的声母ʦ、ʂ、s都带有较强的气流。如休[so³³]的声母s在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背,气流在舌尖和上齿背之间的摩擦加重,使s带有较强的气流;床[ʦɑŋ³¹]的声母 ʦ在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背,闭住气流,气流在舌尖和上齿背间摩擦加重,使ʦ带有较强的气流;三是筋[ʂɑu⁵⁵]的声母ʂ发音时软腭上升,堵住鼻腔通路,舌尖翘起靠近硬腭前端,中间留有一道窄缝,气流在缝隙中的摩擦加重,发ʂ的音时气流增强;四是声母mp、nʰ、nʦʰ,T₁有而T₂无。如:拍[mpa³¹]、名[mpi³³]等;五是声母ɳtʂʰ、ŋkʰ、tl̥ʰ,T₂有而T₁无。如:清[ɳtʂʰæ⁴³]、渴[ŋkʰei³³]等;六是T₁的清字鼻冠音声母为平舌音[nʦʰæ⁴³], T₂的清[ɳtʂʰæ⁴³]为翘舌音;七是T₁声母为边音或者鼻音的字,后接的韵母响度高,声母发音气流会随之增强;八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高的字中,T₁和T₂发音一致,如舌[mplai²⁴]、滑[mpla²⁴]; 九是T₂在发边音“l”的时候,软腭下降,气流同时从鼻腔和口腔流出,实际发音为“l̃”(边音鼻化)。此外,T₁、T₂的n、ȵ的清化音已经丢失,通过气流的强弱比较可以发现Nq、ɳʈ、mp、mpl的送气音已经丢失。n、m发音时,软腭稍微抬升,有较强的气流从口腔流出。堵[tu⁴⁴]、尾[tu²⁴]的声母实际为送气浊音ɖʰ,发音时声带振动并带有较强的气流。鼻冠音ɳtʂʰ、nʦʰ处于消失阶段,鼻音m和边音l相应的清化音m̥、l̥发音时声带不振动。

二、大寨苗语的韵母

大寨苗语共39个韵母,其中单元音韵母11个,复元音韵母16个,鼻音韵母12个。舌尖元音有ʅ、ɿ ;舌面元音有i、y、a、e、u、ə、o、æ;卷舌元音为ər,复韵母有ua、ia、ai、iɛ、an、uo、ya、eu、uən、uai、uan、uɑŋ、uei、yɛ、in、io、ou、ei、ən、ɑu、yn、oŋ、yan  iɑu、iɛn、iou、iɑŋ、ɑŋ。i行的韵母除开i外,都不能与声母tɕ、tɕʰ、ɕ、ʑ拼合,所以in、ia、iɑu、io、iou拼合时,韵母实际读音为en(文中写作ən)、a、ɑu、o、ou。汉语词汇在借入苗语时也采取此规则:带i的韵头都消失,变成tɕa、tɕɑu、tɕo、ɕou、ʑe。韵æ、iɛ在鼻音声母之后大多带上鼻音变为æ̃、iɛ̃,如孽[niɛ̃³³]。ua应写作uɑ,u只是形成发音的口型,发音时舌位靠后,实际读音为ɑ。T₃韵母yr、ɑur为y、ɑu带上儿化音。 声母f、v会使后接的韵母发音时舌位稍微抬高,开口度变小,如方[fɑŋ⁴³]、缠[vɑŋ²¹]。ʅ出现在l、tʂ、tʂʰ、ʂ、ʐ之后。in的实际读音为ien。

T₁、T₂发音时韵母存在,如T₁头[tu³³]的实际读音为[tʊ³³],T₁花、鼠、翻等字的韵母ɑŋ发音靠前略高,实际读音为ɐŋ。乌的韵母o发音时舌位偏低,实际读音为ɔ。韵母iɑŋ、uər、yan,T₁有而T₂无,如亮[liɑŋ²⁴]、鹤[xuər⁴⁴]、选[ɕyan³³]。韵母iou、ya,T₂有而T₁无,如假[tɕya⁵⁵]、瞎[ɕya²⁴]、姨[niou²⁴]。T₁在协[ɕi¹³]、谢[ɕi¹³]、斜[ɕi²¹]字中韵母为i,借用过程中韵母发生变化,由ie变为韵母i。T₁、T₂出现混用韵母an、ɑŋ现象。如T₁的惯读[kuɑŋ²⁴],T₂的赚、战分别读[tʂɑŋ²⁴]、[tʂɑŋ⁴³]。T₁、T₂的财、害读音为[ʦʰan³¹]、[xan²¹],韵母由ai变为an。T₁、T₂的俊[tɕyn²⁴]、均[tɕyn⁴³]等的声韵和现代汉语相同。

三、大寨苗语语音音系特点

大寨苗语有其独特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特点,此部分在介绍大寨苗语的声韵调特点时,以汉语普通话作为对比参照,使大寨苗语语音音系特点更加清晰。

(一)声母特点

大寨苗语有51个声母,汉语普通话有22个声母,普通话中有的p、k等22个声母大寨全部都有。总的来说,大寨苗语声母系统比普通话声母系统复杂。大寨苗语声母特点:1.大寨苗语有mp、mpl、nʦ、nʦʰ、ɳʈ、ɳtʂ、ɳtʂʰ、ŋk、ŋkʰ和Nq等10个鼻冠音声母,在发音时软腭下降,使部分气流从鼻腔流出,发出n的鼻音,而普通话中没有鼻冠音声母。2.大寨苗语的m、l有清化音m̥、l̥,而普通话中的鼻音m和边音l均为浊音,声带颤动。3.大寨苗语中的ŋ既是声母,也可作韵尾,如鸽[ŋua³³]、后[qɑŋ⁴³]。在普通话中ŋ只作韵尾,不能当声母。4. 大寨苗语中ʑ、w、v都是单独作声母,如秧[ʑo⁴³]、顽[wan³¹]、缠[vɑŋ²¹],普通话中w是半元音,归入零声母。5.大寨苗语有双唇、清塞边音pl、plʰ;舌尖后、清塞音ʈ、ʈʰ ;小舌、清塞音q、qʰ,普通话中没有。6.大寨苗语的声母m、n发音时带有较强的气流呼出,实际音值接近mʰ、nʰ,普通话中则没有。7.大寨苗语的声母ʦ、ʂ、s发音时实际都带有较强的送气气流,相较而言,普通话的ʦ、ʂ、s发音时气流很弱,属于不送气音。8.大寨苗语有舌尖前、塞边音声母tl̥、tlʰ,普通话中没有。9.大寨苗语有边擦音ɬ,如‘绳 [ɬa³³]’,普通话中没有边擦音。10.大寨苗语声母p在降调音节中,往往伴随着较强的气流,如‘螺[ku³¹]、花[pɑŋ³¹]’。而普通话中声母p发音时气流很弱。11. 大寨苗语的声母p、k在有些音节中发音时声带振动并伴随送气气流,如[pu²¹]、[ku³¹],p、k实际读音为重送气浊音,实际音值接近bʰ、gʰ,而普通话中浊音和送气音是两种不同的声母类别,没有送气浊音12.大寨苗语声母中的tʂ、ʂ、tʂʰ、ʐ在发音时与普通话相比舌位稍微靠后,卷舌程度更重,舌尖接近软腭。13. n、l大在寨苗语中无明显的区别意义,两者可以替换,如大[no⁴³],而n、l在普通话中区分明显。14. 大寨苗语中的声门音h,发音部位较普通话更靠后,如海[hæ̃⁵⁵],而在普通话中读作舌根擦音,海[xai²¹⁴]。15.大寨苗语向汉语借词时,声母f、x在u韵母前产生混用,如湖读作壶[fu²¹]。16. 大寨苗语声母m、ʐ、l发音前带有n的鼻音,如墨[mei¹³],T₂的抄[ʐua³³]、震[lʅ³³]在发音时,都加了鼻冠音n,普通话不存在这种现象。17.大寨苗语存在汉化现象。大寨苗语中的让、目、江等字的苗语发音已经不使用,现在直接用汉语的发音。如T₁和T₂中的颜[ʑan²¹]、法[fa³³]等字的声韵发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相同。

(二)韵母特点

大寨苗语有39个韵母,现代汉语普通话有39个韵母,大寨苗语的韵母几乎都是从汉语中借用的,虽然韵母数量相同,但是实际韵母存在一定差异:1.大寨苗语中a、ə、i、ʅ、ɿ、y、e、u、o、ua、ia、ai、iɛ、ər 、an、uo、uən、uai、uan、uɑŋ、uei、yɛ、in、io、ou、ei、ən、ɑu、yn、oŋ、yan、iɑu、iɛn、iou、iɑŋ、ɑŋ等36个韵母普通话中也有,且发音一致。2.大寨苗语中的韵母ya、eu,普通话中没有。3.大寨苗语中的韵母 ʅ不仅可以出现在tʂ、ʂ、tʂʰ、ʐ的后面,还可以出现在l的后边。4.大寨苗语中的 ua的u只是构成ɑ发音的口型,而普通话中的uᴀ由开口度小的u快速滑向开口度大的ᴀ。5.舌面元音æ大寨苗语有而普通话无。6.普通话中的iŋ、uəŋ、yŋ、əŋ等4个鼻音韵尾韵母大寨苗语中没有。可能借自周边汉语方言的影响,大寨苗语中的əŋ由oŋ替代,如大寨苗语中的‘凤[foŋ¹³]、封[foŋ⁴³]’。7.大寨苗语的韵母接在鼻音声母之后,部分韵母iɛ、iɛn会带上鼻化音色彩,如‘孽[niɛ̃³³] 、严[niɛ̃²¹]。8.大寨苗语的u、o存在混用现象,如求神拜佛中的佛的读音为[fu³³],而在普通话中应读为[fo³⁵],这个特征可能是借自周边汉语方言的影响。

结束语

方言是一个地区地域特征的浓缩,研究大寨苗语方言的同时也是在记录大寨地区的语言特征和大寨人的思维方式。自2015年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以来,苗语方言的保护也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热题,但是四川地区苗语方言的研究涉及较少,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呈现了大寨目前的语音系统,声母有51个,韵母39个,声调8个。此外,笔者还发现了大寨人的一些独特的发音特征,如大寨苗语的声母s、ʂ、ʦ、m、n带有送气音,部分字词的声母m、ʐ发音前带有n的鼻音,固有的鼻冠音和送气音在逐渐消失,大寨苗语从汉语词汇中借用的韵母数量增多且产生混用现象……但是这些音为什么会产生送气的情况,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对立或互补的关系等问题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王辅世.苗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16-201.

[2]罗兴贵,杨亚东.现代苗语概论(川黔滇方言)[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6-20.

[3]石德富.苗语基础教程(黔东方言)[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3-23.

[4]罗兴贵,杨亚东.现代苗语概论(川黔滇方言)[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6-20.

[5]赵志娟. 四川古蔺大寨苗语语音及类型特征[D].吉首大学,2020.

项目来源: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项目《四川省泸州市苗语语音调查研究——以大寨、合乐和箭竹为例》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