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面的脑梗塞康复治疗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最全面的脑梗塞康复治疗方法

鲁芳勤

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   康复医学科   河南省   平顶山市   467000

脑梗塞的康复治疗需要制定长期计划,综合多种治疗措施。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帮助脑梗塞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控制好高危要素和慢性疾病、减少并发症发生、预防病情恶化或复发。要达成以上目标,首先应当了解在脑梗塞的康复治疗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因此,需要明确脑梗塞的病因、诱发脑梗塞的高危要素、以及脑梗塞的症状表现。

一、脑梗塞的主要病因和高危要素

了解脑梗塞的病因,控制好容易诱发脑梗塞的高危要素,才能够有效避免脑梗塞的复发。

脑梗塞的病因有2种,其一是脑血栓,脑血栓是脑血管发生病变,血管中形成血凝块,导致脑血管阻塞。脑血管病变的主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高血压;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血脂异常。不平衡膳食、吸烟、饮酒等,也是诱发高血糖和高血压的高危因素。肾功能不全、不良情绪、不良生活习惯等,也是诱发血管病变的高危因素。

脑梗塞的另一个病因是脑栓塞,心脏疾病是导致脑栓塞的主要原因,如卵圆孔未闭、心内膜炎、心肌梗死等。外伤骨折导致的动脉血栓、寄生虫感染、气体栓塞等,也可导致脑栓塞。

由脑梗塞的病因可知,脑梗塞的主要高危因素有:

(1)慢性疾病和其他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都可引发脑梗塞。肺部感染等问题可能引发心脏病、消化系统问题等,间接导致脑梗塞发生。

(2)不良生活习惯: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吸烟、酗酒、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作息不规律、常熬夜等。

(3)异常的心理状态:焦虑、激动、剧烈的情绪变化,都可能诱使脑血管疾病发生。

(4)气候变化:气温改变可能诱使脑血管疾病发作。

(5)长期卧床:因为疾病等原因长期卧床的人更易发生脑梗塞。长期不活动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也无法进行锻炼,心肺功能、运动功能衰退,都会增加脑梗塞或并发其他危险疾病的风险。

(6)体位骤变:突然站起会引起血压改变,会造成脑部的突然缺血;突然从站立转为蹲伏或趴卧则会是脑部血压突然升高,都是诱发脑梗的高危因素。

二、脑梗塞的主要症状和并发症

必须了解脑梗塞的临床症状和并发疾病,才能够针对这些问题对患者进行护理和康复治疗,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能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了解这些症状也有助于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当出现复发征兆时,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救治,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脑梗塞的症状与栓塞发生的部位有关,根据栓塞发生部位的不同,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包括语言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身体麻木、耳鸣、视物不清、偏瘫、共济失调、情绪异常、认知能力减退等。脑梗塞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是脑梗塞的常见后遗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行动能力、生活能力和心理状态。需要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加以改善。

脑梗塞发作初期可能仅有肢体麻木、无力、情绪变化等症状,旁人较难察觉,患者也容易忽视。这些症状可能是更严重的脑梗塞发作的征兆。当患者发生相关症状时,就需要及时就医检查,及时进行治疗,降低后遗症发生的风险。

严重的脑栓塞发生时,会在短时间内引起血压升高、颅压升高、脑部水肿。患者会感到剧烈的头痛、呕吐、恶心,可能出现体温异常,并发应激性高血糖、电解质失衡、消化道出血、心脏损伤等。若不能得到及时救治,会出现意识障碍、发生脑疝,危及性命。使用甘露醇等药物时,可能引起肾脏损伤。

因为脑梗塞患者行动能力受限,可能需要长期卧床,易发生褥疮感染、便秘、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等疾病。长期不能运动也会导致肌肉萎缩,运动能力进一步减退,循环不畅,有血栓发生的风险。

四、脑梗塞的康复治疗

脑梗塞患者的病情各有不同,因此,首先应当确认患者的诊断和病因: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神经影像学等检查手段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制定治疗计划。

脑梗塞的主要康复治疗方法如下: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脑梗塞康复的基础,主要是预防血栓再形成和降低血脂水平,防止脑梗塞复发。药物治疗应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患者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不能盲目自行用药或中断治疗。治疗脑梗塞的常用药物包括: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等,可有效预防脑梗塞的再发和血栓形成。

溶栓药物: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可溶解血栓,恢复受损脑区的血液供应。

降压药物:如ACEI类、ARB类、钙通道阻滞剂等,可有效降低血压,减少再次发生脑梗塞的风险。

降胆固醇药物:以他汀类药物为主,一些中成药也能够降低胆固醇。

脑血管扩张药物:如硝酸甘油、曲普利等,可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促进脑部血液循环。

脑保护剂:如丙酸美托洛尔、丙泊酚等,可减轻脑部缺氧缺血的损伤,保护神经细胞免受进一步损伤。

抗抑郁药物:如帕罗西汀、舍曲林等,可缓解脑梗塞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可能需要采用降糖药物。

2、饮食保健

改善饮食习惯能够控制一些脑梗塞的高危要素,如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充足的营养也有利于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恢复能力,有助于患者恢复健康。脑梗塞患者需要均衡、多样化的饮食,避免单一或过度摄入某些食物,同时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摄入过多盐分、糖分和脂肪。

脑梗塞患者需要限制每天的钠盐摄入量,避免引起高血压等并发症。建议每天摄入的钠盐量不要超过6克。

脑梗塞患者需要避免高脂肪的食物,特别是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以防止血管阻塞。应该选择低脂肪和高纤维的食品,如鱼类、豆类、水果和蔬菜等。

对于有糖尿病或高血糖的脑梗塞患者,需要特别控制血糖水平。饮食上应选择低糖、低脂肪、高纤维、多维生素的食品。

适量补充蛋白质:脑梗塞患者需要适量补充蛋白质,以帮助身体恢复和维持组织功能。但是,过多的蛋白质摄入可能会增加肾脏负担,因此需要控制蛋白质的量和质量。

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道蠕动、降低胆固醇、降低血压,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建议脑梗塞患者每天摄入25-30克的膳食纤维,可通过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等食物来实现。

脑梗塞患者需要多喝水,保持体内水分平衡,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液黏稠。

3、功能锻炼

脑梗塞发生后,应该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康复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康复训练应在专业的医生或治疗师指导下进行。主要内容如下:

运动训练: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加强身体机能,提高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物理治疗和运动训练计划,包括肢体按摩、肢体功能训练、步态平衡训练、康复体操和呼吸训练等。

言语训练:脑梗塞患者常常伴随着语言障碍,需要进行言语训练。语言训练包括语音训练、语调训练、发音训练、口腔肌肉训练等,以提高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认知训练:脑梗塞患者可能会出现认知障碍,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认知训练旨在帮助患者恢复认知功能,包括认知重建、认知补偿、认知训练等。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对于有生活自理能力障碍的患者,需要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包括穿衣、洗脸、刷牙、进食等。陪护的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引导患者顺利完成训练。

4、生活保健

生活中,脑梗塞患者应当注意如下问题:

改善不良习惯:脑梗塞患者需加强身体锻炼,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预防二次发作。

避免剧烈运动:脑梗塞患者的身体需要逐渐恢复,过度运动可能导致身体负荷过大,甚至引发新的脑血管事件,因此要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适当的低强度运动。

避免过度疲劳:脑梗塞患者需要注意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和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如果感到疲劳,应及时休息,避免在疲劳状态下进行工作和日常活动。

避免受凉:脑梗塞患者容易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因此需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特别是冬季和春季气温变化较大时要注意穿衣保暖。

注意安全:脑梗塞患者可能存在视力、听力、平衡感等问题,因此需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跌倒等意外伤害,可采取使用拐杖、手杖等辅助工具,避免单独外出等不安全行为。此外,还应避免体位的快速改变。

定期复查:脑梗塞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包括血压、血脂等指标的监测,脑血管影像学检查等,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掌握病情控制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心理调节:脑梗塞患者需要保持健康、稳定的情绪,但各种原因都会给患者带来情绪压力,引起抑郁、焦虑等问题,需要旁人的陪伴和支持,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