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视角的高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基于校企合作视角的高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陈世淦

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宜昌443000

摘要:近几年,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很多高校为解决毕业生就业能力问题,广泛与校外企业开展合作,创新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为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许多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以此达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基于此,文章就校企合作视角的高校技能人才培养策略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优化策略

1校企合作的概述

校企合作指的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的合作模式,面对日渐激烈的社会竞争,教育领域为谋求发展,提升教育质量,诸多高校开始选择校企合作方式,以有针对性、有目标的为企业输送以及培养人才,使所培养人才更具实效性、实用性。校企合作属于一种关注培养质量,同步重视在校学习以及企业实践,并实现校企资源以及信息共享的互利双赢模式。高校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可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专业性、技能型人才,并和市场接轨,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促进理论、实践深度结合,在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新型教育理念,促进教育行业发展。

2基于校企合作展开高校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1有助于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高等教育持续扩张,每年毕业季都会向社会输出数量巨大的毕业生,使高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存在过大的就业压力,根本原因是毕业生自身缺乏足够的竞争力,而高校毕业生不具备良好的核心竞争力,其根源是高校依旧采取传统、滞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教育过程中过于关注理论知识传授,忽视专业技能培养,使大部分毕业生虽然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却普遍缺乏实践操作技能,难以高效适应岗位工作需求。而高校加强校企合作,能够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和时间深入到生产一线,及时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真实实践中,促进高校大学生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使所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同步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岗位胜任力,以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2.2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优质人才

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用人单位急需大量高技能人才,尤其在我国实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等政策过程中,需要众多企业共同参与,而其中很多企业因为自身严重缺乏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受到人才结构缺陷的制约,阻碍企业良性发展,从而对国家多项顶层战略的实施带来负面影响。而高校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为企业及社会输出更多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可充分满足企业发展提出的顶尖人才需求,并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落实国家顶层战略提供大量智力支持。

3校企合作视角的高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1确立组织架构与制度,为校企深度合作夯实根基

组织架构与制度的科学化、合理化建设,是校企合作的核心基础,也是提升校企强强联合效力的关键。基于此,需要以组织架构与制度建设作为切入点,严格约束与规范校企合作阶段的各项行为,以切实推进校企间的深度合作。第一,确立组织架构。通过综合分析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优势特点,以两者的相互制约为依托搭建组织架构,其中高校与企业的领导者作为架构顶层,由其表决重大事项。由企业专家、高校教师等形成教学指导委员会,基本工作内容包括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编排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的指导,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推进。与此同时,教学指导委员会应肩负起监管职能,重点监管校企合作发展状态及专业建设动态,使校企合作呈现高水平发展。第二,优化制度建设。重点整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详细工作规则与议事规章,强化校企力量的结合,将双方的优势充分发挥,从而显著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成果。

3.2加大高校办学创新力度,打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文化体系

通过校企合作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过程就是将企业的文化和高校的文化融合的过程。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这种文化的打造是高校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为了能够实现为社会培养人才这个基础目标;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种文化体系的打造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科研能力和竞争力。因此,在进行校企合作的时候,应该形成一种校企共育的文化理念,有利于构建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路径。首先就是高校方面要不断地进行创业宣传,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网站、讲座等模式来进行,如通过宣传一些高校学生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或者邀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来校进行交流,加强学生对于自主创新创业的意识,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热情。其次就是高校要根据自身的文化特点将创新创业的教育文化和技能方面的文化进行融合,打造适合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体系。另外,企业也应该定期地组织人员来校进行学习交流,做好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工作,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提高。

3.3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构建导向型校企合作模式

面对人才竞争压力持续上行,就业危机日趋严峻,人才培养有了新目标与新要求,然而纵观校企合作实际情况,未能高度重视就业危机分析,导致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化,校企合作推进阻碍重重,且整体效果处于较低水平。此种形势下,需要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构建导向型校企合作模式,对接企业人才缺口针对性培养人才,既满足企业经营发展人才需要,也实现了高校学生的顺利就业。以“订单”校企合作模式为例,立足于高校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严格贯彻规范办学原则,以及全面遵循教育规律,将企业人才缺口需求标准、数量与根本性要求作为基本目标,围绕企业编制课程内容、教学计划方案与教学进度等,结合企业订单针对性培养人才,同时在整个培养阶段强化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切实提升人才培养效率与水平。基于“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企业、学生应正式签订协议,约束与规范各自的行为,以免因任何一方问题而影响到人才培养效果。与此同时,通过签订契约能够使企业参加人才培养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效率与水平。此外,围绕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更具目标性与针对性,能够达成高校、企业、学生的多赢,也推进了校企合作模式的升级。

3.4校企合作聚合力,共建人才培养实践基地

从校企合作方面分析,高校、企业的参与度尤为关键,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成果。然而纵观校企合作现实状况,部分高校与企业未能意识到校企合作的价值,以及对各自发展的益处,造成双方整体参与程度水平偏低,限制了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所以需要立足于高校、企业双方契合点,着力推进校企合作,采用共建实践基地的校企合作模式,强化专业“理论+技能”的并重,从而培养出综合型的高水平人才。而在共建实践基地阶段,企业主要负责提供资金与设备,高校负责提供场地、教学人才等,通过实践基地既能提升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也能为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创造契机与平台,从而实现多方的共赢。

结语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流趋势,也是我国教育改革背景下,实现人才高水平培养与提升社会就业的关键举措。基于此,需要重点分析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然后以问题作为切入点探索校企合作新思路,如确立组织架构与制度,为校企深度合作夯实根基;立足于校企合作实际需要,设立人才培养品牌项目;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构建导向型校企合作模式等,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校企合作模式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少璇.校企合作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探索[J].内燃机与配件,2021(15):238-239.

[2]蔡荣盛.“二元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下的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9):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