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黄立志

福建省南安市新侨中学    362331

:伴随着城化进程的加快,部分来自镇的家长进城务工,将子女抛在了乡村,而这部分留守学生因缺少家长的关爱,更有可能产生心理上的问题。为此,在中学阶段,要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对其进行积极、有疏导,使其养成良好的心态,养成良好的个性。

关键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对策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乎每个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关乎整个民族的未来。要加强学校、学生、社会、家庭的互动,构建多层面的组织系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运用多种方式,围绕着学生,培育他们的心理状态,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完整的人格练他们的承受能力和自信,为将来的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中生普遍存在的精神障碍

1.。有些同学由于情绪激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从而出现情绪反应过激,过于在意老师和父母的批评,造成情绪低落、自暴自弃等情况。2.逆来顺受。这是一种在中学生的生长过程中,最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强大的逆反心理的影响之下,学生往往会出现多疑、孤僻、暴力和偏执等人格特征,假如对其加以纵容,就会造成学生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出现一种病态的心,严重时还会出现一些犯罪的心理问题。3.社会恐惧症。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有些中学生经常对集体活动避之唯恐不及,不能与其它同学进行良好的交流,不能将自己的思想融合到一起,经常会出现被冷落、孤立的现象。4.缺乏自信和骄傲。有些同学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全面,不够科学,在对自己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评估过低或过高的情况,从而导致了自卑或骄傲的心理,从而对他们的日常学习或生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5.对学业的忧虑。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同学因为观察能力低、语言表达能力弱、计算能力差等原因,经常会出现学习困难、学习焦虑的心理问题,在学习的时候,他们还会出现厌学的情绪,这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办学条件

在应试教育的作用下,许多校只注重提高升学率,对考生进行高难度的测验,从而导致考生的精神状况一直处在一种高度的紧张和焦虑之中。这种狂喜与挫败,很有可能会让人产生精神上的疲惫,从而导致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等。另外,有些老师缺乏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无法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当他们面对问题的时候,他们会采取相对直接、粗暴的方法来处理问题,这样,他们就有很大的几率会产生敌对、偏执和敏感的人际关系。

()家庭因素

在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进程中,家庭环境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就目前的家庭教育而言,有的父母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不当,只注重孩子的学业,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一些父母在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般都是以嘲讽、谩骂的方式来进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出现了很大的逆反情绪。在有些地区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孩子是留守的,他们缺少父母的陪同和对他们进行的教导,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会有许多的烦恼没有人可以诉说,从而导致他们产生了心理上的问题。

()社会关系

社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一场精英之争,更是一场“高端精英之争。在这个适者生存的世界里,我们希望自己的子女有一个更好的前途,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在一开始就被淘汰,因此,我们往往把自己的人生理念转移到子女身上,这就对子女的精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外,多种文化的碰撞,不良风气的影响,使许多学生的心态呈现出一种病态,而且还会带来消极影响。

三、中学生应采取的心理卫生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有一个正确的位置

在目前的中阶段,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展开恰当的思想指导,从而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要对每一位同学的发展情况进行准确的把握,并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为其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记录,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发展趋势。同时,还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陷,从而使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向老师求助。在平时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老师还可以对学生展开科学的指导,帮助他们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在课堂上,要充分认识到他们的学习理念和他们的个性,使他们能够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下列几条基本原则。1.一概而论。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学校应该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持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2.区别对待的原理。在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充分地将他们的个性纳入其中,并与他们的现实状况相联系,对他们的思想进行选择,并对他们的思想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持续提高对他们的

心理健康工作的质量。3.能动性的原理。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逐步从纯粹的理论性教学转变为以活动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把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到多姿多彩的实际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他们的精神卫生知识水平。

()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着力化解学生的各种心问题

中学阶段,学生所面对的是较高的学习压力,因此,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而在这一进程中,教师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视,引入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组建一支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改变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一支专门的师资队伍来指导学的健康发展,并对学进行心理辅导。学校应主动对目前的心理健康教师进行经常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技能和教学水平,使每个心理健康老师都可以改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学观念,并了解他们所需要的有关的信息。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目前的中学生发展进程中,各学校和老师都要认真地研究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并对他们的精神状态加以关注,对他们的精神状态进行最优的调整,从而提高他们的精神状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巨彦春.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甘肃教育,202012):36.

[2]贾曜宁.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J].当代旅游,20190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