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思政课中学生能动性的发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2

浅谈高中思政课中学生能动性的发挥

汪杨雪儿

重庆三峡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4100

摘要:高中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能动性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但是该如何使其效果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仍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讨论。本文首先对高中思政课学生能动性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进一步从课程和学生两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在高中思政课中培养学生能动性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究认为,应该要从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丰富思政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能动性,使其主动将所学知识创造性的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实践当中。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高中;学生能动性

一、高中思政课中学生能动性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能动性

“能动性”一词源于哲学范畴,是一个哲学概念。通常是指主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做出积极的、有选择性的反应或回答。而人的能动性与动物是存在着差别的,因为人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思考问题,因此,人的能动性也称为主观能动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能动性在于人能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应该把能动性归结于改造世界的实践上。此后,列宁将此概括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之后,在毛泽东的论断中,他没有完全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观能动性,而是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他着重强调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将能动性定义为:人类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这种能动性存在于人的思想和行为当中,并通过人的一系列行为表现出来。所以可以说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当中,主体发挥的能动性是有选择的,是有创新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仅仅是被动了解后的接受,更多的在于自身带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认知,因此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事物的外部现象,还可以通过自身的抽象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二)高中思政课中学生的能动

在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当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在哲学意义上的能动性。作为被教育的对象,一方面,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课程理论,将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此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学生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他们在教学过程当中并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理解知识,而是通过自身的需要和选择,能动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对知识进行内化。因此,可以说高中思政课中学生的能动性就是指学生根据自身的目的和需求,通过一系列自主选择,主动获取知识,形成科学三观的过程。

二、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动性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方面

第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尚未改变。在当前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只是传授者与被传授者的观念依然存在。许多教师认为思政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是否可以得到提升。

第二,高中政治课程内容理论性过强。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材涉及的知识范围十分宽广,知识难度较深,特别是关于一些哲学理论的理解,教师想通过一堂课的讲解就让学生完全把握,是很难做到的。并且,当前许多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阶段,仅凭目前的理解能力,不能完全透彻的把握教材内容,但为了考试,就不得不选择死记硬背的方法,导致功利性学习,对知识理解不够透彻,久而久之就会使得学生产生倦怠心理,不愿耗费太多时间在政治学习上,由此,再去要求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内化知识是非常困难的。

第三,教学形式陈旧、单一。由于受到落后观念的影响,在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一言堂,学生一知半解的现象屡见不鲜。由于思政课课程理论性过强,教师大都使用传授--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地将教师讲授的东西记录在书本,通过简单重复的记忆,机械的装入自己的脑子里,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少之又少,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长久的发展。

(二)学生方面

第一,学习目标尚未明确。在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学习目的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学习计划的制定和最终的学习效果。虽然,在当前的新高考改革下,对政治学科的评价系统改革的初步方案将考核评价分为了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两个部分。但是,目前高中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目标还是为了应对高考,还不能深刻体会到思政教学的最终目的。

第二,学生对学习思政理论缺乏兴趣。一方面,高中生的心理素质尚未成熟,对政治学科的认识存在偏差,并且很容易产生心理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学科内容较为枯燥,理论较多,再加上一些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社会公众对政治学科的重视不够、政治教师素养不足以及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原因也会造成学生对思政课学习兴趣不高。

三、高中思政治课对学生能动性培养的举措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当前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明白自己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对教材内容要进行整合和挖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营造出一种愉快、民主的教学氛围,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学习,让学生对政治理论产生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再引入一些开放式问题拓宽学生思路,发展学生对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将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达到思政课育人又育才的效果。

(二)丰富思政课堂的教学形式

首先,创新导入形式,进行情景式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赋予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点新的生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利用思政课程时效性的特点,创设生活情境,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其次,加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将课内外教学活动相结合。由于思想政治课程理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环节,将讲授与实践探究相结合,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将所学到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解决实际困难,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得到思想的升华。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兴趣不高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设法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充分结合,提升思政课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会主动去欣赏学生,从他们身上找到闪光点并给予激励,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逐渐增强,会更加主动的学习政治知识,使得自身的能动性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刘彩.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能动性培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2]沈宏.打造高效思品课堂,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J].考试周刊,2016(34):117.

[3]王如香.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J].情感读本,2019(21):53.

[4]张兆华.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J].新课程(下),2015(02):102.

[5]马荣霞.高中政治教学如何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提高学生理解力结合[J].才智,2014(28):75.

作者简介:汪杨雪儿(1999.1-);女;汉族;贵州都匀人;硕士在读;重庆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