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履带小车的电机选型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1

橡胶履带小车的电机选型设计

战洋,俞庆

南京苏美达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1899

摘要:通过分析橡胶履带小车在正常行驶和原地转向时的受力,建立数学模型,就可以计算获得电机理论参数,方便电机选型。该方法为橡胶履带小车的电机选型设计提供一种解决思路。

关键词:履带小车;橡胶履带;受力分析;电机选型;

The motor selection design of rubber track robot

ZHAN yang, YU qing

Nanjing SUMEC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Co., Ltd. Nanjing 211899

Abstract: base on the force analysis of rubber track robot running &steering, establish mathematical model, then get theoretical parameters of motor by calcution. This method provides a solution for the motor selection design of rubber track robot.

Key words: tracked robot; rubber track; force analysis; motor selection

一,背景

橡胶履带小车具有接地面积大,爬坡能力强,转向方便,车身轻便,保护地面等优点,因此越来越多的运用在小型机器人上。本文接下来主要讨论橡胶履带小车的电机选型设计。

图1,橡胶履带小车示意图

二,小车正常行驶时的理论模型

首先分析小车牵引力的组成,

F=F1+F2(公式一)

其中,F是小车电机提供的牵引力,F1是小车运行时克服的内部阻力,主要是履带内部的摩擦力。F2是小车运行时克服的外部阻力,主要是履带与地面的摩擦力。

根据经验公式,F1=(0.1~0.3)G(公式二)

其中,0.1~0.3是履带内部的摩擦系数,G是小车重量

建立数学模型,参考下图2

图2,小车行驶受力分析

得到公式,F2=f+G1=k*G2+G1=G(K*cosa+sina)(公式三)

其中,K是履带对地摩擦系数,一般取0.05~0.15

角度a是坡道角度

综合公式一二三,可以得到,

F=0.2G+G*(0.1*cosa+sina)=G(0.2+0.1*cosa+sina)

根据以上公式,通过已知的小车参数,则可得到电机理论参数。

三,小车原地转向时的理论模型

履带小车原地转向时受力较特别,见下图3,

图3,小车原地转向受力

小车以重心为原点做顺时针旋转,左右履带分别提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牵引力F,此时履带收到的摩擦力见红色三角区域,越往车头和车尾方向摩擦力越大,越接近小车重心摩擦力越小,其中同侧履带前段和后段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不同。此时小车牵引力F产生的正向力矩应当大于摩擦力f产生的反向力矩,然后小车开始旋转。

对上图3进行计算简化后,得到下图4,

图4,简化后的小车原地转向受力

通过计算,得知摩擦力f的力臂长度是L/3

再根据正反力矩平衡的原理,可以得到下列公式,

F*B/2+F*B/2=f*L/3+f*L/3+f*L/3+f*L/3

简化后,F=4f*L/(3B)(公式四)

公式四中的f,L和B可以通过测量直接获得,从而计算得到电机的牵引力F,但是需注意以下两点,

1)此时的牵引力F没有包含小车的内部阻力,需考虑进去

2)当小车在坡道上做原地转向时,需考虑重力影响

四,电机理论选型

参考下图5,输入已知参数,获得四种功率参数,

图5,参数获得

带入某项目中的参数,获得四个理论工作点,考虑足够余量,绘制出电机工作曲线(蓝色线),选定理论的电机额定工作点,详见下图6

图6,理论电机工作曲线

最终,选择额定功率60W,扭矩10Nm,转速60RPM的电机

五,整机复核

根据理论额定参数选择电机,装机实测,然后将实际参数与实际电机工作曲线对比,部分修正后即完成整机复核。

六,小结

橡胶履带小车电机选型设计的主要流程如下,

1)小车的基本输入参数确定

2)不同工况下的数学模型建立

3)计算获得理论电机参数

4)电机选型,测试,复核

参考文献:

[1] 刘国民, 黄海东, 张萃. 履带底盘转向解析[J] .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2010, 8( 3) : 309-313

[2] 程军伟, 高连华, 王红岩, 等. 基于滑动及计履带宽的条件车辆转向负荷的计算[J] . 车辆与动力技术, 2007( 1) : 40-44

[3] 史力晨, 王良曦, 张兵志. 履带车辆转向动力学仿真[J] . 兵工学报, 2003, 24( 3) : 28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