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研究

彭勇军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泉州 362000

【摘要】我党和人民100多年的探索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确保我国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也是一项在实践探索中取得重大的历史性成就。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坚定制度自信,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科学内涵,充分发挥其优势,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巨大动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自信  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而这一制度是我党和人民浴血奋斗形成的成功经验,也是促使中国稳定前进的重要制度保障,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我们应当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明确其科学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中国的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内涵

一个国家采取何种发展道路以及治理模式,归根到底由该国的国家性质和具体情况来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与其所选择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制度的完善程度息息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足中国国情,经过不断的完善,在时代发展潮流中彰显其光辉。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前提下,共产党意识到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性,因此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入手,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度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由原有的个体所有制转变成为集体所有制,单独的劳动个体在这一制度的转变下,转化为社会主义集体劳动者,而原有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度转为全民所有制。“一五”期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占据绝对地位,从而社会性质也随着发展改变,基于此,国家有关部门在1954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该宪法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并提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同时,立足于民族发展需要,形成并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人民也从自身体验和新旧社会对比中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性。

第二次发展则是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上世纪50年代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虽然初具雏形,但存在较多改进的地方,“权力过度集中”的制度暴露出许多不完善之处,这也引起了党的高度关注,而当时的领导人毛泽东同志也清楚地意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必须随时代发展不断发展巩固,而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基层工作人员,对于新制度的学习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工作人员也应当在实践过程当中积累丰富的治理经验。但是,由于党的指导思想的错误,已经有了良好开端的社会主义建设,脱离了原有的预期发展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领导人高瞻远瞩,结合世界发展格局指出要大力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寻求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基本路径,在保证符合国情的前提下,对党的各类制度进行调整,完善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鲜明的概念,并做了初步的概括。此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对这一内涵进行延伸,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理由和依据

(一)新中国的辉煌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坚实基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余年来,共产党带领我国人民创造了世界罕见的经济快速增长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等两大奇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过近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逐渐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可谓是历史发展阶段上的里程碑,当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的横空出世,改变了当时的社会格局,提出社会变革的全新发展理念,为后续的制度完善和政治生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立足新时代发展背景,我们应当采用何种视角审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为当前的重要问题。自1956年至1978年,我国经过了二十余年的奋斗探索,“虽然有过一些失误,但我们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旧中国数百年、数千年都没有取得的进步”。新中国现已逐渐建立起了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自改革开放至2012年,中国共产党排除种种艰难,成功探索出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助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多元体制相互结合的良好局面。中国GDP从世界第十提升至第二。中国民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从温饱到小康,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中国国家软实力逐步增强,我国政府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在世界影响力上逐步拓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中国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绩,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新中国经济社会保持中高速发展,对全球发展的综合贡献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三十。截至二零二二年底,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了一百二十万亿元。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感和信心显着提升。新中国七十余年来所实现的辉煌成就,更加夯实了对世界先进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的信心基础。

(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进步自信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中国人民逐渐摸索出符合我国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社会主义制度。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迈入全新的发展时代,而这一发展成果再次印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本身的优越性与正确性,归根究底,在发展的进程当中取得的所有成就,与我国共产党的领导息息相关,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这一制度将无法在国内推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取得长远发展的根本。因此,党的领导是实现“治国理政”的成功密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源于制度的科学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历史上有关社会制度体系以及法制体系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实际状况紧密联系起来,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断实践过程当中形成的制度性概念,结合当下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一个多元性的概念,并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有机整体,它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从经济领域来看,我国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体现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同时兼容其他不同的经济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方面的重要指导作用,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逐步形成了新时代中国文化话语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通过坚持和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原则,努力推动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发展目标。这一制度体系实现了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之间的协调配合,作为党推动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应当发挥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优势,保障我国人民群众参与民主选举的基本权益,又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政的积极性,既建立起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民主政治局面,又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政治生活的健康有序和社会的稳定。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统一于道路、理论自信

从客观角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自信并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是和世界各国思想自由碰撞形成的全新理论概念,因为我国的道路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道路必将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模式,而是走上了凸显社会主义特色的康庄大道。这一道路选择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后续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如果出现脱轨的现象,那么前期的所有努力都将从头再来,因此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定理论自信,才能取得长远的进步与发展。纵观时代发展脉络,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非一蹴而就的,是在前人经验总结的基础之上一步步发展而来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理论内核,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彰显出国人对于未来发展局面的信心和期待,而理论和制度本身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所有理论都需要借助制度来实现,而制度的推广则需要通过理论指引发展方向,缺少对理论的自信,制度自信也就随之消亡。而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自信本身是内在统一的概念,这一整体概念始终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中的三个自信。

(五)在国际比较中体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近些年来,西方国家的社会政治乱象丛生,经济发展乏力,政坛恶斗加剧,社会分化加剧;中东避难者大量涌入欧洲,也搅乱了欧洲各国的政治局面;而英国公投脱欧,也给世界发展带来了持续的巨大风险;逆全球化思潮和欧洲民粹主义思潮的迅速蔓延,右派势力也在欧盟众多成员国中快速坐大;在过去西欧各国所遭遇的暴力恐怖事件,也不是像今天欧洲这样密集;而欧盟的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社会福利危机等等,也使得他们的实际生活状况都被固步自封,总而言之,整个西欧国家模式都遭遇了重大打击,而与此产生了强烈对比的就是中国之治。在过去短短数十年,中国的快速崛起一直被世界高度瞩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善谋敢断,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能力、科技能力、军事能力、世界影响力等方面进一步迈上了新台阶。当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发动机。中国已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创造出世界上最多的中产阶级,而且还是世界社会治安最好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精神、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正越来越走向世界,并为化解全球社会治理问题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对策。

三、在守正创新中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应该在自我完善中一步步趋向完美。因为国家制度并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是动态的、逐步发展的。而由于中国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在日益变化,所以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应该在适应新时代需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中,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我们开拓时代发展格局时,并不局限于某一阶段的发展成果,而是不断的创新优化,与时俱进,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主要来源。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造事业,在此进程当中,虽然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但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实战成果,为后续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时形成了制度的源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巨大变革,大力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质量,并实行推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现有发展进程当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补充,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初具规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发展实际,沿着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打破当下发展进程当中不符合时代发展主流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等限制,清除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障碍,积极吸收对现代人类文明建设发展有用的科学优秀成果,积极构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客观事实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我国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原有制度自信的基础之上,为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并提出了我党成立一百年和中国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不同阶段奋斗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再一次彰显出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和我党领导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25-26.

[2]黄晓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成、特点与完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9)

[3]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6(001).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研究》(FJ2020ZTD01);

彭勇军(1973—),男,汉族,江西宜春人,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