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在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不合格血液报废情况以及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血站在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不合格血液报废情况以及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杨丽

六枝特区中心血库,贵州  六盘水  553400

【摘要】目的:对血站血液成分制备中存在的不合格血液的报废情况进行全面性的了解,同时对其原因展开分析,进一步得出预防对策。方法:统计该区中心血站在2022年1月至12月期间的血液成分制备和血液报废情况方面的相关数据资料,对血液不合格的报废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出预防对策。结果:2022年1月至12月期间血液成分制备合格的13056U,不合格的报废血液有31.6U,几率是0.51%。冷沉淀主要是蛋白析出,占比为69.26%,红细胞主要是渗漏,占比为35.28%,血浆主要是脂血,占比91.92%。结论:脂血、色泽异常和渗漏等是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造成血液报废的重要原因,可通过增强献血者体检、血液冷链管理、征询及献血前指导和离心监测等措施控制血液报废情况。

【关键词】血液成分制备;血液报废;原因;预防对策

输血在临床上已经是常见的一种治疗手段,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在疾病方面不同也会造成对血液中成分的需求不同,在输血之前需要进行血液的成分制备,给患者进行成分输血,以提高治疗效果。为了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需要对血液质量进行把控,将不合格的血液进行报废,为了确保供需平衡,专家建议将血液质量进行提高、减少血液报废率,以此降低对血液资源的浪费。血液成分的制备过程是非常复杂的,经过多个环节,这一过程需要工作人员的参与,一旦出现差错,将会造成血液的报废。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血液成分制备的合格率,本次对该市中心血站的血液不合格报废情况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血液是从该区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中随机抽取的,其年龄在18岁至55岁之间,采血之前按照《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对献血者进行检查、征询和筛选,使其符合献血的标准,均无既往献血不良反应,自愿进行本次研究和调查。

1.2方法

血液的采集和检验均是依照《全血、成分血质量要求》《血站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的,报废检验不合格的血制品,对血站血液成分制备、血液报废资料进行统计和整理,血液报废统计的是冷沉淀、红细胞类和血浆类,血浆类主要是冰冻血浆、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类主要是去白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等。

1.3观察指标

对血站血液成分制备和血液报废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同时分析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的不合格原因。

1.4统计学分析

以上数据经整理后进行SPSS26.0分析和处理,采用百分数(%)的方式进行表示。

2 结果

2.1血站血液成分制备和血液报废情况的统计

2022年1月至12月期间血液成分制备合格的13056U,不合格的报废血液有31.6U,几率是0.51%。详细数据见表1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3983袋、6032u,新鲜冰冻血浆3823袋,5945.5u,冰冻血浆319袋、513.5u,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60袋、67u,冷沉淀249袋、498u。

表1 血站血液成分制备和血液报废情况的统计

组别

制备量(U)

报废率n(%)

冷沉淀

498

0(0.00)

红细胞

6032

5(0.01)

血浆

6526

31.1(0.04)

合计

13056

31.6(0.05)

2.2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的不合格原因

    冷沉淀主要是蛋白析出,占比为69.26%,红细胞主要是渗漏,占比为35.28%,血浆主要是脂血,占比91.92%。见表2

表2 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的不合格原因U(%)

组别

渗漏

溶血

凝块

色泽异常

脂血

合计

冷沉淀

0(0.00)

/

/

0(0.00)

0(0.00)

0(0.00)

红细胞

9(81.82)

0(0.00)

2(18.18)

/

0(0.00)

11(100.00)

血浆

4(2.02)

/

/

12(6.06)

182(91.92)

198

合计

13(83.84)

0(0.00)

2(18.18)

12(6.06)

182(91.92)

209

3 讨论

    输血自临床上治疗疾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临床试验发现,血液成分制备可将血液进行最大程度的利用,成分血的特点是针对性强、容量小,可将机体不良反应明显降低,同时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1]。近年来,血液需求较大,因此,在保证血液质量的同时需要减少血液成分制备中的不合格报废情况,以此提高血液的临床利用率。本次数据结果显示,该区中心血站的血液报废率是0.05%,其中血浆的报废率为0.04%。统计其不合格的原因发现,冷沉淀主要是蛋白析出,红细胞主要是渗漏,血浆主要是脂血和溶血。脂血可能是献血者在采血前食用了高脂肪、油腻以及高蛋白的食物,或者是献血者的血脂较高引起的,溶血与血液采集时间、采集顺畅度和冷链储存等有关,蛋白析出可能与制备时间和溶化温度等有关,溶血还与离心速度、时间和温度等有关。针对以上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加强献血者在献血知识方面的认知程度,可给其进行血站宣传、面对面告知、分发献血手册等,包括饮食清淡、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开服药期、酒后不献血等

[2],在采血之前给患者进行检查和征询,筛选不合格献血者,特别是血脂较高的献血者,避免脂血情况的发生。采血之前,血站工作者对献血者的静脉进行观察,选择弹性好、血管粗大的静脉进行穿刺采血,防止由于血液流速较慢引起的红细胞受损和血液凝块情况,造成脂血情况的发生。血液采集时注意将血液和抗凝剂充分摇匀,尽量减少血液储存时间,并尽可能在血液采集之后6h之内进行成分制备,定期培训工作人员,防止在运输中出现渗漏、溶血等情况引起的血液报废情况。成分制备中需要严格控制离心设备的时间、温度和转速,加强对血液冷链管理,减少血液常温存放的时间,提高血液的成分制备合格率[3]

综上所述,脂血、色泽异常和渗漏等是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造成血液报废的重要原因,可通过增强献血者体检、血液冷链管理、征询及献血前指导和离心监测等措施控制血液报废情况。

参考文献

[1]李少华,李运琴,段艳芳.血站在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不合格血液报废情况以及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2):167-168.

[2]王立娟.血液成分制备不合格血液报废原因及预防对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16):133-135.

[3]姚美琴.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原因及预防方法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6):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