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日 插秧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立夏日 插秧季

雷剑青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三中,430415

立夏这一天,正值五一小长假最后一天。几位朋友相邀,于是决定下乡转一转,感受一下“春来农忙,绿满水乡”的景象。车在乡村路上行走,四周蛙声一片。放眼望去,那一垅垅菜花黄变成了一洼洼水泽地。旋耕机在那上面驰骋,插秧机吐着一行行绿色,农用三轮车在田间地头穿梭,好一幅繁忙热闹的春耕农忙图。

美景令人陶醉,然而,兴奋之余又略带遗撼。在我的印象中,那披蓑戴笠、牵牛荷犁、扬鞭吆喝的老汉呢?那穿红挂绿、挽袖赤腿、猫腰弓背的栽秧人群呢?那打情骂俏、欢声笑语、你追我赶的劳动场景呢?随着车轮缓缓前行,我的思绪在不知不觉中飞到了四十年前……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时分田到户还未完全推行,大多数农村依然实行的是大集体,统一派工,一起劳动,劳动场面壮观但却工作效率低下。在春耕这个季节,男人们主要负责耕田、耙田、耖田,女人们则要负责扯秧、运秧、栽秧。一个忙月过下来,田多的生产队将近一月半,田少的也要一个月。在栽秧完工那一天,大多数生产队都会在秧田里打一场泥水仗,以庆祝春耕插秧结束。

在我的家乡,立夏之日倒也平淡,记忆中烧野米饭倒是有过,但人们更多的是在忙于农耕。在这个季节大家忙着插秧。民谚:“栽种立夏秧,稻谷满粮仓”。我的家乡是两季稻,一般要在清明前播种,四月底五月初移栽,二季在六月底七月初播种,立秋之前移栽。这样七月份收割一季稻谷时还要抢插二季的秧,这就有了民间的“双抢”之说。立夏过后,村民们正繁忙着在田野上耕田、拔秧苗、运送、插秧,处处是如火如荼的栽秧插秧场景,也是乡村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插秧是个辛苦活。首先你得赶早,睡不了懒觉,天蒙蒙亮就得起床,为的是早上天气凉快,到响午日晒杆头,闷在田里又热又渴又饿,一般人确实受不了这个罪。插秧时田里淤泥很深,需卷起裤脚、蹲下身子、解开秧苗、一步一趋、一手一把,往泥水里插下,还需根正,每把三五株,新手得一株一株数着,生怕多一株少一株,待“业务”娴熟了,多或少一株也就无所谓了。每插几行,都要很吃力的提脚“让路”。随着气温的升高,太阳的灼烤,豆大的汗珠顺脸下滴,满手污泥也没法去揩,聪明的人就在脖子上套个毛巾,久而久之,一上午下来,毛巾变得又湿又脏,脸也变成了花脸。长期的弯腰,不仅汗流浃背,腰酸背疼,到后来酸痛得直不起腰,多半用左手撑着弯曲的大腿作业,以缓解弯腰的酸痛感。大人们常开玩笑说:蛤蟆无颈,细伢(小孩)无腰。这只是戏语,其实小孩子是带不了长性,不象大人一个上午要插完多少田,目标是清晰的,孩子们只是图一时快活好玩而已,当然,大点的孩子还是能帮助大人们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插秧还要克服蚂蟥的偷袭,时不时有肉肉的蚂蟥吸附在你的小腿上,一开始你会吓得哇哇大叫,大人们却司空见惯,帮你把腿上的蚂蟥拿掉并撂得老远,时间久了,就要靠自己把蚂蟥处理掉。蚂蟥吸附的地方会流着鲜血,那时的人们不象现在这么娇贵,也没有消毒和创可贴去处理,只是用混浊的泥浆水抹一抹就完事了,等再有蚂蟥,亦同上理,然后继续插秧。

插秧也有乐趣。一大早拿着一个小板凳去拔秧苗。说是小板凳,其实就是一根尺把长的园木,上面用一块厚厚的木板榫接而成,插在田泥里,依靠田泥的硬度和屁股的平衡感来把控它,觉得挺好玩的。也有不小心或把握不好平衡的,一屁股坐在水田里,引得大家开怀大笑。在拔秧苗时,你会听到蝼蝈和各种不知名的昆虫声音,正如鲁迅笔下的昆虫,有的“低唱”、有的“弹琴”,仿佛是在凑响一首优美动听的乡村音乐。空中不时有布谷鸟“咕咕”飞过,田埂草丛和池塘边潜伏的青蛙开始出动,其声音此起彼伏,“听取蛙声一片”。插秧过程中感到累了时,就会互相打气加油,也有“东家长、西家短”,“南京和尚、北京菩萨”的闲聊,借以打发时间,忘却酸累。有要事者,偶尔掬一把泥浆涂抹在女人或男人脸上,引得哄哄大笑,疲惫感一下子消失了许多。

插秧与割稻不一样。割稻面对金黄金黄的稻谷,你每前进一步,稻谷就会倒在你的脚下,就象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前进越多收获越多。插秧则是“倒插”。面对空空的水田,你每后退一步,你的眼前就多了一片油绿,就多了一份信心,多了一些希望。其实,两者出发点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生亦是如此。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很多时候看似“倒退”、“吃亏”了,实则,退一步海阔天空,只要积极面对,乐观向上,勇毅前行,人生处处有青山。正是:“手把青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颗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一九八二年中央全面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耕地全部包产到户,过去大轰大闹的劳动场景没有了,但是农民的劳动热情却日趋高涨,劳动效率大大提升。农忙时节,大家自觉地起早贪黑,抢工抢时,春耕秋收的忙月时间在过去的基础上几乎缩短一半。再后来随着农业机械的普及,春耕的时间变得更短,过去需要十天半月才能栽完的秧田,如今往往只需两三天就能完事。过去的水牛、犁耙几乎成了摆设,已经很少在田间地头露面了,昔日的劳动工具逐渐被农业机械所取代。

记得高中毕业那一年,正赶上生产队分田到户。所以我既经历了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又经历了分田到户后的独立经营。尽管一年时间不到我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年的时光却是让我弄通弄懂了二十四节气的奥妙,“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让我学会了浸种育秧,耕地耖田。让我从“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路水田放水声”歌中感受到了春耕美景和乐趣;从“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歌词中体验到了劳动人民栽秧种田的甘难辛苦和不易。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到农忙时节,总要抽空回去帮助父母插秧割谷……

急刹车把我思绪拉回现实,车已经到了大哥的家门口。我提出今天一定要赤脚下田亲手栽几厢秧苗找找当年的感觉,可我家大哥却笑着说家里的几十亩秧田早在三天前就已经插完了。我感叹不已,在赞叹当今的科技日新月异、种田效率如此高超之时,也在回味那曾经的“蛙声连片,扶犁扬鞭,手插青秧,退步向前”的春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