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三线建设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3

达州市三线建设史研究

常远琴

中共达州市达川区委党校 635100

【摘要】三线建设是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我国中西部进行的以战备为目标、以国防科技工业为核心、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三线建设铸造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是我国民族精神、奋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1983年到2006年,进行了全国三线企业调整改造,大部分三线企业受制于市场经济经营体制改革,逐步被淘汰并沦为工业遗址和废墟。

【主题词】三线建设、三线精神、军工业

一、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和精神内涵

(一)历史背景

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间,国家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上千万人次的民工参加,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形成了包括煤炭、电力、冶金、化工、机械、核能、航空、航天、兵工、电子、船舶工业等门类比较齐全的战略后方基地。

所谓三线,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 、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

(二)三线精神的重要内涵

三线精神是中国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之一,锻造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是中国精神谱系中民族精神、奋斗精神、工匠精神、奉献精神的重要体现,包含着为党、为国家、为社会主义建设勇于付出乃至牺牲的家国情怀和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

1、艰苦创业是以苦干实干为核心的奋斗精神。

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有志青年来到物质落后,路途偏远的艰苦地区,怀着对建设好三线军工企业的坚定信念,不怕累、不怕苦,在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没有房的恶劣环境中,建基地、抓建设、搞研究,用辛勤的汗水、血水,甚至生命,以实干苦干的劲头,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2、无私奉献是以不怕牺牲为核心的奉献精神。

三线建设工作者,以厂为家、以基地为家,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以建设为目标,不计个人得失,忠于党、忠于人民,不图名利,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建设新中国国防事业奉献一生。

3、团结协作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三线建设的成功,不仅仅来自于党中央举全国之力共同支援,更是在各级部门协调统筹下,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下,全体老百姓的倾力支持下,实现人流物流等方面的大转移大聚集,充分体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勇于创新是以不惧挑战为核心的工匠精神。

三线建设的提出就是思想创新的实践,从当时特定历史时期做出的部署,到调整我国经济布局、国防布局,构建西部工业布局的总规划,就是我国近代工业史的创新实践。从国外的技术封锁,到苏联专家的撤离,从无到有,在没有任何可借鉴、可支持的状况下,老一辈革命家不靠、不等、不要,以攻关克难为关键,突破重围,依靠自主创新建成了我国在核工业、航天工业、兵器工业、电子工业等一整套完备的国防工业体系。

二、达州市三线建设的布局

按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国防工办派出领导和专家对三线建设基地进行选址建厂踏勘考察。1964年11月考察组将基地选址定在甘肃天水。1965年国防工办、七机部决定在川北兴建062基地,为第一研究院全迁作准备,并开始工艺设计和建设。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了6.7级地震,使数百村镇在地震中化为废墟。3月11日,中央专门委员会根据地质专家预测决定建议另行选址。3月15日下午,邓小平在天水火车站公务列车上召集李富春、薄一波、谷牧、余秋里等领导开会,初步确定062工程搬出天水,到四川省达县地区。3月30日,选址人员在达县檬子垭招待所开会,认为万源县地处大巴山腹地,丛山峻岭、千峰万壑、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具有天然的隐蔽性。万源曾经是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的地方,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地震灾害,人文地理优势和地质构造,符合国防工业基地的建设条件。

1966年6月14日,周恩来总理听取中央专委汇报后提出把一院的三线工程布局在四川达县地区。062工程指挥部按中央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确定选址在万源县白沙和八台一带。6月20日,天水7102工程筹建处人员分批撒离天水市李子坝,来到万源县白沙公社。6月28日下午,时任国防部副部长的粟裕在国防工办召开三线基地座谈会指示:确定一院的点在川东北不动。这样,062基地定点万源白沙。7月28日,062工程指挥部在万源县委小会议室开会,审批了102、116总体平面布置调整扩初方案。

    对建设“062”工程,中央军委及国家各部委非常重视,特别是四川省委和地方政府给了很大支援,国家建委派了两个建筑公司、一个安装公司、一个洞工程公司,解放军总后勤部派了两个汽车团;为建设铁路专用线,铁道兵派了一个工程团;为抢修道路,达县、宣汉、万源县各派了民兵团。工程开始后,河南、山东、四川省还派汽车队支援工程的材料运输。近十万人的建设大军,在达县、宣汉、万源和白沙近200公里的大山沟里,劈山、开路、三通一平,为一院全迁三线并尽早为部队提供装备,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热潮。

    后来,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一院已不可能按期迁往三线,必须适时调整部署。特向七机部建议:撤销总体部筹建处,基地指挥部从达县向一线生产基地靠拢,从达县迁到白沙与7146所合并。1978年5月,指挥部迁往白沙后,除保留原有领导基建工程建设的机构外,还以该筹建处人员为主增殴了科技(计划管理调度)、财务、劳资、质量、机动、技安、教育、通讯等处,以及情报、档案、设计和计算机等机构。

在万源的062基地(航天七院),是火箭、弹道导弹生产基地,以及在达县的064基地,是船舶研究基地,1985年064并入062基地,对外称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062基地在万源县和达县附近的广大山区建设有诸多的配件厂,长征机械厂(7102)、燎原无线电厂(7105)、燎火机械厂(7111)、明江机械厂(7304)、铜江机械厂(7303)、平江仪表厂(7301)、竹江机械厂(7306)、研究所(7261)、国营达宇汽车改装厂等附属单位,1992年7月,301和306合并,对外称四川航天电子设备研究所,1999年迁到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三线建设对达州的现实影响

1966年7月20日,由国家有关部、院和中共重庆市委,达县地委、专员公署联合组建中共长江工程党委和工程指挥部,成立达县专区支援重点建设委员会,1970年9月更名为达县地区志愿三线建设领导小组,有关县也成立了相关机构,地级有关部门成立志愿重点建设小组。同时成立襄渝铁路西段会战指挥部、汉渝公路改善指挥部、筑路工程指挥部,以及川东电力工程指挥部(505工程)等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

(一)国网达州电力集团

1966年8月,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保障国防铁路襄渝铁路和062、064军工单位的用电,西南电力管理局遵照水利电力部的部署,决定成立川东电力指挥部,对外统称505指挥部。8月17日,重庆电业局局长李捷接到通知,迅速成立了17人先遣队;8月19日先遣队从重庆出发,于当晚抵达达县。同年10月6日上级批复同意成立中国共产党川东电力指挥部委员会。

1966年9月,经水利电力部批准,达县第一条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式启动,工程代号586。

586工程横跨长寿、垫江、大竹、达县、宜汉、万源六县,全长303千米。同时修建了代号分别为628、629、630、631的清溪、盘石、土主和官渡等4座110千伏变电站,以及代号分别为8601、8602、8605、8607的白沙、胡家、平滩、团坝等4座35千伏变电站,形成了重庆与达州跨区域电力联网,结束了达州只有区域性小网、孤网、低电压运行的历史,掀开了达州电网的新篇章。

(二)襄渝铁路

襄渝铁路境内段由铁道部二设计院设计,1967年1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施工,四川省达县、重庆、万县、南充等地区的民兵、民工参加建设。在达县地区成立襄渝铁路西段会战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调度。1973年10月19日,襄渝铁路在陕西棕溪车站接轨。襄渝铁路(湖北襄樊-四川重庆),是三线建设重点工程,全长895.3公里,全线有桥梁716座,隧道405座,桥隧总长占线路总长的45%。自1968年4月开始修建,1970年8月铺通至达县(今达州),1975年6月1日通车,1975年11月临时运营,1978年6月,襄渝铁路正式全线开通,成为出川重要通道。

(三)汉渝公路

从1939年起筹备修建,1943年贯通,从陕西省汉中起,实际上从汉白(白河)公路上的西乡县起,经镇巴翻大巴山,再经四川省境内万源、宣汉、达州、大竹、邻水,到重庆渝北、江北、沙坪坝区,全程587公里,国道210线的一部分,也是川东通向陕西及北方各省市的重要捷径干线公路,又称川陕公路。为了改造重庆到万源的公路,四川省交通厅调了近1.4万人奔赴现场,达州调集约1.5万人参与施工。于1966年11月开始施工, 70年代初大体竣工。

四、达州挖掘、开发、利用三线建设资源的建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国际形势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当初决定大搞三线建设的备战前提已被证明并不存在,大批布局在西部大山里的三线企业,尤其是军工企业,面临着艰难的军转民的阵痛。在生产任务锐减、企业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单一的产品生产,三大不利因素使三线工厂顿时陷入了生存危机。生死存亡的困境迫使三线企业分别作了转向、重组、搬迁的抉择

,它们纷纷从山沟里搬了出来,贴近城市,贴近市场,从以军转民的商品生产中寻求新生。

因保密性质,三线建设不见于报端,即使当时的人们谈起,也是十分神秘的。而三十多年前遗留下的厂房、办公楼、宿舍和食堂等大量的可在利用的工业遗迹,和特有的三线精神遗产,在做好三线建设遗产保护下,更应该关注如何开发利用现有资源,融合地方经济,实现资源再利用转化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一)梳理工业遗产、合理规划保护

通过加强对达州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普查,摸清达川、宣汉、万源、大竹、通川等地的三线建设遗址,对地理环境、当前现状、产权归属和遗留问题等方面进行登记。对还保存着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大批车间、厂房、研究室、办公楼等基础设施及生活设施的遗址进行备案,同时扩大文物的征集,通过征集、接受捐赠以及回购的方式收集图片、文字等资料机器设备,把具有三线建设特性的物品、书籍、照片归纳整理。                                   

(二)明确产业定位、明晰产权结构

由于部分三线建设遗产的产权不属于地方,企业撤离和搬迁后无人管理旧址,造成了大量工业遗址的荒废和损坏,或者因为企业重组或变卖,导致产权不清,不能合理的开发利用。因此解决产权归属是开发利用前所必须完全理顺的问题。并且要明确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的责任主体,以及现存的地方与企业的权益,明确政府的牵头职能部门。

(三)挖掘地方资源、专业团队打造

三线建设史就是一部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史,其丰富的精神内涵是当前党性教育的活教材,是开展党性教育的实践载体,应打造一批具有三线建设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

同时,依托达州市红色旅游线路,结合当地的三线建设资源,联合周边红色教育资源,开发打造红色旅游专题路线的同时,加强与文旅部门的沟通合作,加大对三线建设文化资源的推动力度。一方面负责挖掘利用整合一批有特色的老厂房、山洞等资源,打造吃、住、游、康养一体的特色休闲旅游项目;一方面引入市场资本,建立合资、独资等多元化开发投资运营模式。

(四)经济文化融合、创新发展模式

当前开发的三线工业遗产更多是创建景观公园、创业园区、创业街区和文化公园等,在开发模式上更应结合地方特色和优势,探寻创新开发模式,展现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地处郊区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可以与巴文化融合发展,偏远点的可以与周边线路相结合,带体验式的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1、《达州市志》(1911-2003),2009年12月第1版,方志出版社

2、《中国共产党与三线建设》,2022年2月第2版,中共党史出版社

3、《三线建设铸丰碑》,主编章玉均,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4、《三线建设纵横谈》,四川省中共党史学会编,四川人民出版社

5、《三线建设在四川》上下卷(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