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不隔”   融通古今———高考古诗文高效复习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追求“不隔”   融通古今———高考古诗文高效复习策略探究

张茹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  内蒙古  包头 014040

【摘 要】“不隔”,作为古诗文教学的一种境界追求,强调的是一种“融通”的理念,体现着古诗文教学的“融合”原则。具体策略方面,“学习任务群”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结构设置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有多个任务群在新课标“学习目标与内容”方面涉及古诗文教学知识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古诗文教学的重视。

【关键词】高考 古诗文 不隔 任务群

“不隔”原本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写作要求的一种境界,是美学欣赏的审美标准之一。王国维先生说:“问‘隔’与‘不隔’之别……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1]谷永先生说:“隔与不隔之说,与真不真之说,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而真不真之说,则根本之论也。”[2]追求教学的“融合”与“真实”,追求一切“都在目前”而“不隔”,也应该成为古诗文教学追求的境界。具体策略方面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有明确的任务,要求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对教学内容进行分配,并通过对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四个方面的有机整合,进而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我认为古诗文教学要臻于高效境界,需做到如下不隔:

一、不隔”“

“言”,指的是古代汉语的语体;“文”,此处指的是“文章”“文学”“文化”。古诗文教学符合认知规律的常规步骤应该是:先务“言”之实,后务 “文”之虚。“不隔”的做法是虚实结合,以“言”的释解和积累助力于对“文”的分析及鉴赏。

古诗文教学,既要观照“审美”“逻辑”和“文化”,全面凸显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纠正僵化的古诗文语法教学,更应该警惕对于古诗文语法教学矫枉过正的改革,警惕华而不实。传统的做法是,培养学生自觉预习的习惯,课前清除语言障碍。“不隔”的做法是,随机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根据学情,在分析文本之前或者深入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进行文言梳理,见机解字,就势说文,由言揣意,“文”“言”融通,借力给力。在教学过程中,一要特别重视作为“文眼”或“诗眼”的关键字词。以新课的导入为例,从解字入手往往能收到四两拨千斤之效,拆字破题,由浅入深,这样导入颇具语文特色。例如,《赤壁赋》第二段开头“于是饮酒乐甚”的“于是”,许多学生根据现代汉语常识把它当作双音节的关联词,误解第二段就是写“乐”。其实,从文言文单音节词居多的规律来看,“于”应解释为“在”,“是”应解释为“这时”,意为在这一刻高兴了;一个“乐”字,其实是对上一自然段“游”和“纵”的总结,由此过渡到下文,由“乐”转入“悲”。可见,正确解“于是”,方能明过渡,“文”“言”相融,方可自然而不隔。

二、不隔古今

古诗文教学,不可回避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文化与当今现实语境存在着的各个层面的“隔”。学生在古诗文阅读中常常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产生认知障碍,或穿凿附会,曲解文意;或张冠李戴,走入误区。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只有认知古代文化并且了解文明的演化,才能打通古今。

导入文本或深度阅读的有效的传统做法是“知人论世”,对历史文化的准确理解是披文入里的前提。例如,对于李白的《月下独酌》尾句“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理解,一说“物我无情,以有情人遇之,可以永结矣。”一说“‘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孤独到了邀月与影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渺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3]我认为,李白饮酒,应该不缺招之即来的“忘形到尔汝”的知交。而“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应该是情寄云汉之虚,别有“遗世独立”的仙家怀抱。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无情”,不是“水流花谢两无情”的“无情”,也不是“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李白《春日醉起言志》)的“忘情”,似乎应该解释为“虚伪不实”李白很享受这种虚幻的交情,期待着与天穹的月和若即若离的身影“永远 结好”,尽管身在世俗,但是他的期待很高远,遥寄于无尘云汉。

三、不隔文体

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它体现着文本内容和形式的整体特点。古诗文教学需要关注文本的文体特点,需要有正确的阅读取向,引导学生了解并把握各种文体的规律,方可显见高效。与文体隔离的古诗文课堂教学,对文体的整体特征与风格的理解常常停留在标签式的概念层面上,没有从文体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主旨的表达和艺术特色的呈现,千篇一律的“结构”“语言” “表现手法”等的解读和赏析。

    高中古诗文教学,有必要进行文体个性的分类梳理。如议论文体,有探源究理的黄宗羲《原君》之“原”;有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师说》《爱莲说》之“说”;有析理推论的《过秦论》《六国论》之“论”等。此外,古代臣子进呈帝王的奏章也属于议论文体,有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贾谊《论积贮疏》之“疏”,有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李密《陈情表》《出师表》 之“表”,有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讽谏”,等等。我们既要区别对待不同的文本体式,又要探求其生成逻辑及内在的创作动机。只有打通文体教学,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切实提高古诗文阅读教学效率。

    四、不隔文情

“文情”,在这里指的是文本的思想情调。一般的阅读和欣赏状态首先产生的是情感体验,但是,当代中学生阅读古诗文时在思想情感上很难产生共鸣,存在着历史文化背景的“隔”、人生阅历和社会实践的“隔”以及文本阅读由表入里的“隔”,等等。怎样做才能有助于当代中学生阅读古诗文时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而“不隔”呢?笔者认为,古诗文教学要使学生透过文本语言的表象,由语境进入心境。正如刘勰所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修订后的“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因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变化,教学中就应该多开展一些学生实践活动。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设计创新活动:学生课前自主品读苏轼词作,或通过网络查阅有关苏轼的资料。课堂上分组讨论、交流:(1)在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有哪些英雄人物?谁为他们吟唱?以颁奖词或代言体的形式发言。(2)通过辩论形式,体会作者在文中寄寓的复杂情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文本内容适时进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进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课后,要求学生对相似的借古抒怀诗进行归类学习,从中发现它们的规律,去感受它们的艺术特征,去体验它们的深刻内涵,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古诗文是活的生命,阅读古诗文,只有做到“不隔”,方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方可入情入理。在以语文学习任务群为背景的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学习任务群的具体特征, 再结合高中生实际情况,深入领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相关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 及“教学提示”,探究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有效教学方式, 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思辨阅读能力,进而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1][2]邓菀莛. 百家点评人间词话[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156,157.

[3]萧涤非,等. 唐诗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