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礼乐文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天坛礼乐文化

张红媚,陈怡彤,刘诗洋

天坛公园,北京100050

摘要:中国是“礼乐之邦”,在几千年历史文化中,先民创造了优美的中国特色的音乐文化。随着历史发展、朝代更替,音乐也分为皇家与民间、祭祀与欢庆等多种形式类别。天坛作为古代最为重要的场所,祭祀天神之地,所用音乐是为最高等级,所藏乐器包含了中国传统礼制文化,具有鲜明的含义和特殊的寓意。

关键字:礼;音乐;乐器

一、音乐之源

中国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古的先民就开始创造音乐。尧、舜时代的“以麋置缶而鼓之……以致舞百兽”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就是人们在土鼓、石磬之类原始乐器进行的音乐。山海经中就有夏后启得天乐改九招的神话记载,夏代的代表性乐舞是《大夏》,以歌颂夏禹治水的业绩为内容,还有《九招》和《九歌》。

二、中和韶乐

根据《钦定大清通礼》记载,祭祀典礼“中和韶乐”八音包括金、石、土、木、革、丝、竹、匏。金类有编钟、镈钟;石类有玉馨、石磬;丝类有琴、瑟;竹类有排箫、箫、笛、篪、龙笛;土类有埙;木类有柷、敔;匏类有笙;革类有搏拊、建鼓。

1、金类:

鎏金铜编钟:明代造,材质为铜质鎏金,通高26厘米,舞部径18厘米x14厘米。口径21厘米x17厘米,钮高6厘米,壁厚1.2厘米﹣1.3厘米,总重17.5千克。编钟上为三山组成海水云气纹山形钮,中间大跨度山梁饰云气纹,悬钟钮扎设在云气正中。舞部以钟钮为界,两边各饰一对浮雕凤凰纹,凤凰相对间饰浮雕祥云。正背两面钲部饰浮雕须弥座无字牌额,牌额顶部分別浮雕朱雀、玄武,牌额左右各铸乳钉9枚,内共36枚。钟身两则分铸浮雕海水云气升龙、降龙。前后隧部各有一凸起圆脐。隧部内侧饰飞凤,一侧浮雕火焰纹饰行角,一侧浮雕饰卷草海浪纹。天坛明代鎏金编钟原为16枚,1900年“庚子事变”中英军将其全部掠走,其中一枚由英军道格拉斯上校赠予印度军队其骑兵团,1994年,印度陆军参谋长乔西上将访华时将之还赠中国,重新回归天坛。

鎏金镈钟: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造。钟通高62.8厘米,舞部径29厘米,口径34.5厘米。材质为铜质鎏金,古钲形。顶上为“衡”,直下柄为“甬”,甬下部隆起处为“旋”,半圆为“虫”。甬顶中饰阴阳鱼,周饰雷纹,甬身及周身纹饰几何花冠云纹,钟两边为“栾”,下周为“于”,于部纹饰凸起。正背两面钲部饰竖长梯形牌额,正面牌额镌刻铭文“自古在昔,功成作乐,辨物涓吉,铸此钟镈。皇祖正音,中和大备,讵独是遗,或存深意。绩底西旅,瑞出西江,考制象器,协和万邦。一虡特悬,用起律首,编钟继奏,箫韶成九。宽横乐舞,必考必精,甚尊前宪,敢或损增。宣阳导阴,立均出度,万事本根,百王矩矱。繄余小子,蒙业重熙,赖天耆定,惟日际时。范器识年,态心已盛,铭无盗辞,惕乾懋敬。乾隆御制”。背面镌“镈钟第八林钟·大清乾隆二十有六年岁在辛已冬十一月乙未朔越六日庚子铸成”。均为篆文。牌额左石各铸乳钉九个,两面共三十六个,无钟脐。天坛镈钟二枚,一大一小,大为林钟,专用于六月时演奏。小为夹钟,专用于二月时演奏。

清乾隆铜编钟:清乾隆十年(1745年)造。钟通高30.3厘米,舞部径19.5厘米,口径20.2厘米,钟上有万字形钮,钟身上下雕五层纹饰,以六排凸起圆圈相隔,三层三圆纹,二层等样纹,交替上下。两侧钲部饰须弥座牌额,正面刻音律名,背面刻“大清乾隆十年制”,钟口铸尖角夔龙纹,前后隧部各有凸起圆脐。清乾隆铜编钟共16枚,外形相同,因音律而制大小薄厚不一,八阳律在上,八阴律在下。上排右起:无射、夷则、蕤宾、姑洗、太蔟、黄钟、倍无射、倍夷则,下排右起: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大吕、倍应钟、倍南吕。

2、石类

特磬: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古钟出土,众臣上奏镈钟与特磬,历代乐志均有记载,唯明代空缺。现镈钟已有,特磬也应具备,正为“金声必兼玉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诏定,采和阗美玉,琢为特磬,用于止乐。钝角矩形,鼓长68.4厘米,股长46厘米,厚3厘米。磬两面书文,旁饰描金龙朵云纹,中有孔,孔周饰火焰纹。一面书文为清高宗御制铭:“子舆有言,金声玉振,一虡无双,九城递进,准今酌古,既制镈钟,磬不可阙,条理始终,和阗我疆,玉山是矗,依度采取,以命磬叔,审音协律,咸备中和,泗滨同拊,其质则过,图经所传,浮岳泾水,谁诚见之,鸣球允此,法天则地,股二鼓三,依我绎如,兽舞鸾馨,考乐维时,乾禧祖德,翼翼绳承,抚是万国,益凛保泰,敢或伐功,敬识岁吉。辛巳乾隆,乾隆御制。”另一面镌篆书“特磬第一黄钟·大清乾隆二十有六年岁在辛巳冬十一月乙未朔越九日癸卯琢成”。

3、丝类

古琴:清代造。中和韶乐合奏乐器。琴长10.7厘米,宽18.3厘米,高10厘米。木质黑漆,七弦,七弦各垂流苏,一端饰琴脚。琴面用桐,底用梓,髹以漆,七弦红色。前广后狭,上圆下方,额端有凤嗉二,琴底凫掌二。

瑟:清代造。中和韶乐合奏乐器。瑟长 220厘米,宽54厘米,连架通高116厘米。桐木成造,髹以漆,前广后狭,上圆下方,中高两端俯,自额至尾分为四节,分别为额、前腰、后腰、尾。瑟面绘云龙,首尾锦纹,侧为流云。二十五弦,每弦下设柱,无定位,各随宫调,弦孔饰螺蚌。髹金座二承托,金座两侧有云额。

4、竹类

排箫:清代造。中和韶乐合奏乐器。竹制。十六管,上开山口,阴阳各八,单吹,自左而右列二倍律六正律以协阳韵,自右向左列二倍律六正律以协阴韵,各管内径相同,长短不一,管面各镌律名。排箫托以木为度,用以受管,通髹朱色,绘金云龙,中间金书“康熙御制”,下垂五彩流苏。

笛(龙笛):清代造。中和韶乐合奏乐器。笛有龙笛、平笛之分,皆竹制。两端加木制龙首尾为龙笛。通髹朱色,绘金莲花纹,出音孔垂五彩流苏。平笛制同,唯首尾不加龙饰。左一孔为吹口,次孔加竹膜。右六孔皆上出,出音孔二,相对旁出,末二孔亦上出。吹孔上塞实,不关度数,管外间束以丝,用于合奏,阳月用姑洗笛,阴月用仲吕笛,与箫律相同。

5、土类

埙:清代造。中和韶乐合奏乐器。通高7.1厘米,腹径5.5厘米。陶制,故又称陶埙。大如鹅卵,形如秤锤,上锐下平,中空,顶上一孔为吹口,前面四孔,后面二孔,皆为出音孔。通髹朱红,绘金云龙。埙,吹时以手捧埙底,垂五彩流苏于指间。阴月用黄钟埙,以八倍黄钟积为体,声应黄钟之律,阴月用大吕埙,以七倍黄钟积为体,声应大吕之律。

木类

柷:清代造。木制,形如方斗,上方下狭,口径82.5厘米,底径60. 5厘米,厚12.3厘米,底座方,径70厘米。里髹黑漆,三面正中各凸起为鼓形以受击,高2.8厘米,一面正中开圆孔以出音,圆孔径16厘米。外绘山水楼阁,口及柱皆涂金,底座亦涂金。击具名止,头为八棱,长20.4厘米,面对面10厘米,角对角11.4厘米,漆绿色,柄长30厘米,径4厘米,髹朱,柄端如意金云头,系黄绒紃。祭祀时,麾举即击柷起乐。

7、匏类

笙:清代造。中和韶乐合奏乐器。笙由“簧片”、“笙管”、“斗子”三部分组成。簧片竹制,笙管为长短不一的竹管,斗子匏制,连有吹口。通高51.5厘米,笙管通高依次为44.2厘米、32.4厘米、26.1厘米、20.5厘米、15.3厘米,直径9厘米。

8、革类

建鼓:清代造。通高229厘米,鼓面径84 厘米,跌底四歧,通长155厘米。建鼓木框,蒙革面。鼓面绘双云龙戏珠,缘绘花纹,俱五彩,两面涂金钉二层,框两旁饰六角镂金盘龙各二,衔金环缀五彩流苏。鼓上出擎盖,盖上穹下方,幂以黄缎,重檐四周,中绣飞龙,旁行龙。曲梁四垂,龙首伸出擎盖,龙口衔五彩流苏,盖顶涂金,上植金鸾衔五彩流苏。鼓下以曲木承托,曲木镂金云纹,四歧抱框,其下植柱至趺、趺为圆座, 四出, 有垣, 垣上各雕伏狮。演奏时以双桴(鼓槌)击鼓。桴漆朱红色,直柄圆头。

三、中和韶乐之礼

中和韶乐作为中华正音,礼制之重典,在起乐、止月等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如特磬、镈钟各有十二枚,应十二律,十二律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阳律六:黄钟、太簇、姑冼、蕤宾、夷则、无射;阴律六: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共为十二律。凡作乐,宜先击镈钟以宣其声,乐将止,击特磬,以收其韵。

而且由于音律与一年中的月分恰好都定有十二个,于是在中国上古时代,人们便把十二律和十二月联系起来。依照《礼记.月令》上的记载,它们之间的对应为∶孟春之月,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律中夹钟;季春之月,律中姑冼;孟夏之月,律中中吕;仲夏之月,律中蕤宾;季夏之月,律中林钟;孟秋之月,律中夷则;仲秋之月,律中南吕;季秋之月,律中无射;孟冬之月,律中应钟;仲冬之月,律中黄钟;季冬之月,律中大吕。

清代中和韶乐礼制的规定,也是四千多年以来传承,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社会安定下来,朝廷都要把统一律度量衡,这代表天下统一的重要标志。通过对乐律制定的统一,不仅仅象征着国家的统一,也意味着人与自然的统一,天与人的统一,体现着华夏文明上律天时、下袭水土的基本精神。《礼记·礼运》曰:“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