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可复制模式

/ 4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可复制模式

王斌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河北省唐山市,063000

【摘要】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可复制模式模,可将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分两个部分6项内容,一是风险防控,包含风险点识别、风险辨识评价、风险分级管控、风险信息公示等4项内容;二是持续改进,包含风险评估及管理方案2个部分。通过以风险点划分原则为理论基础,结合网格化管理理念,按照网格区域的划分标准,识别风险点信息,确定风险点区域范围,定义风险点的名称;并采用合理、适用的风险辨识评级方法确定风险的等级,按照风险等级的不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逐年做好管理方案和风险评估。

【关键词】风险分级管控  可复制模式  网格区域

构建风险分级管控,目的是要实现事故的预防性工作机制,是“基于风险”的过程安全管理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实现事故“纵深防御”和“关口前移”的有效手段,是精准治安和源头预防的具体落实;是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核心内容,是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主要安全生产职责要求之一;也是GB/T 45001中6.1.2要素的深化、是AQ3013中“风险管理”要素的系统和细化。而任何新事物的诞生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均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和物力。那么如何在减少企业负担的前提下建立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就需要一种可复制的模式。

一、风险防控

1.1 风险点识别

1.1.1风险点划分原则

风险点划分应当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风险点划分可按照原料、产品储存区域、生产车间或装置、公辅设施等功能分区进行划分,对于规模较大、工艺复杂的系统可按照所包含的工序、设施、部位进行细分。

1.1.2风险点划分方法

以风险点划分原则为理论基础,结合网格化管理理念,按照网格区域的划分标准,识别风险点信息,确定风险点区域范围,定义风险点的名称。

1.1.2.1网格区域划分标准

网格区域原则上按照4级网格进行划分,现场复杂时可按照6级网格进行划分,分别为公司级、厂区级、事业部级、车间(产线)级、工位级、台位级,具体如下表所示。

网格区域层级

网格区域名称

备注

1

公司

必要网格

1-1

厂区

可拓展

2

事业部

必要网格

3

车间产线)

必要网格

4

工位

必要网格

4-1

台位

可拓展

公司级、厂区级网格划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网格区域层级

网格区域名称

区域边界

命名标准

1

公司

以地域为界

公司简称+区域公司名称

**公司本部、**公司**子公司等

2

厂区

以院墙为界

厂区名称

如主厂区、东区、南厂区

事业部至台位四级网格区域按照生产性区域、公辅区域及虚拟区域分别划分,标准分别如下。

(1)生产性区域,适用于生产性单位,划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网格区域层级

网格区域名称

区域边界

命名标准

1

事业部

以建筑物墙体或露天作业区边界为界

厂房或露天作业区名称如组装厂房、下料厂房、喷漆厂房

2

车间(产线)级

以工艺规划为界

产线名称

3

工位

以工艺规划为界

工位名称

4

台位

以工艺规划为界

台位名称

(2)公辅区域,适用于能源供应、仓储等单位,划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网格区域层级

网格区域名称

区域边界

命名标准

1

事业部

以业务单元或库房为界

单元名称如电力单元、热力单元等

库房名称,如中心库、化工库等。

2

车间(产线)级

以站房为界

站房名称如变配电站、计量站等

库房名称延用厂房级名称。

3

工位

以站房内的房间或建筑分隔为界

房间或区域名称如变压器室、高压设备间、低压设备间、化工库等

4

台位

以设备群或功能群为界

自定义区域名称如高压配电柜区、低压配电、叉车充电区、地面存储区、发货区等。

(3)其他区域暂不划分物理网格,按照虚拟网格进行定义,适用于办公楼、公共区域等非生产区及维修班等工作场所不固定的班组区域,划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网格区域层级

网格区域名称

区域边界

命名标准

1

事业部

参照生产性区域及公辅区域执行

参照生产性区域及公辅区域执行。

2

车间(产线)级

虚拟边界

由“公共区域1”“单位编码”“特性描述”组成,特性描述如办公楼、绿化区、厂区道路名称或班组名称(维修班等)

3

工位

虚拟边界

由“公共区域2”“单位编码”“特性描述”组成,特性描述如办公楼、绿化区、厂区道路名称或班组名称(维修班等)

4

台位

虚拟边界

由“公共区域3”“单位编码”“特性描述”组成,特性描述如办公楼、绿化区、厂区道路名称或班组名称(维修班等);如台位区域有明显的区域划分,可不按虚拟网格进行定义,可分别列出指向固定区域,如厂办大楼主楼照明配电装置、物流中心库照明配电装置等

1.1.2.2风险点名称:风险点名称同网格区域名称。

1.2风险辨识评价

常见的风险辨识评级方法有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安全检查表法(SCL法),本规范结合两种方法特点,制定了适用于企业的风险辨识评价方法,即数据库分析法,具体标准及流程如下。

1.2.1方法概述

数据库分析法的核心是标准化的危险源数据库。危险源数据库是通过组织开展危险源辨识工作识别企业存在的全部危险源信息,建立危险源数据库的架构,逐项逐条识别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及对应的控制措施,综合评价安全风险的等级后形成的。

本文仅对危险源数据库的格式进行规范要求,明确危险源数据库建立的相关标准。对危险源辨识过程不作具体要求,企业可结合自身实际自行制定危险源辨识工作流程。

1.2.2危险源数据库建立相关标准

危险源数据库主要包含四部分内容,分别为危险源的分类信息、危险源的安全风险描述信息、控制措施信息及安全风险评价信息,涵盖危险源分类标准、安全风险描述标准、控制措施制定标准及安全风险评价标准等要求,具体如下。

1.2.2.1危险源分类标准

按照危险源载体的不同,将危险源进行四级分类,一级为大类,按照物质、活动和环境三类划分,二级(中类)、三级(小类)、四级(细类)分别按以下标准进行分类。危险源分类标准构成危险源数据库的架构,便于危险源数据的检索。

物质类危险源主要包含设备设施、危险化学品等危险有害物质,设备设施分类标准参考设备设施资产分类标准执行,危险化学品分类标准参考《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规则》标准执行。

活动类分类标准参考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分类标准执行。

环境类分类标准参考《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评级规范》作业环境考核评级标准内的分类标准执行,详见下表。

区域

建筑类型

场所

厂区环境

厂区环境

厂区环境

工业建筑物

工业建筑物

危险建筑物

车间环境

车间环境

车间环境

危险化学品的使用现场

职业性危害场所

爆炸危险性场所

仓库

室内仓库

露天仓库

木材仓库

当设备、活动过于复杂时,可进行第五级分类,填写具体的设备部位或环节名称。

1.2.2.2安全风险描述标准

安全风险描述分为直白描述部分、危险有害因素分类部分和可能导致事故类型部分,具体标准如下。

(1)直白描述部分

直白描述应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危险源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描述,如防护栏杆缺失、车下作业未戴安全帽等。可将常见的隐患问题描述通过适当语气转变,描述危险源信息,如有限空间作业未办理审批手续。

(2)危险有害因素分类部分

参考《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分类标准,对安全风险的直白描述进行危险有害因素四层分类,一层分类为大类,即不安全因素,即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二、三、四分类即中类、小类、细类。

物质类的危险源主要考虑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

活动类的危险源主要考虑人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

环境类的危险源主要考虑环境因素、管理因素。

(3)可能导致事故类型部分

参考《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对事故的分类标准,事故类型分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等20种。

1.2.2.3控制措施制定标准

控制措施共分为5类,分别为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

(1)工程技术措施,包含消除或减弱危害、替代、封闭及移开或改变方向等内容。

消除或减弱危害:通过对装置、设备设施、工艺等的设计来消除危险源,如采用机械提升装置以清除手举或提重物这一危险行为等;

替代:能用低危害物质替代或系统能量,如较低的动力、电流、电压、温度等;

封闭:对产生或导致危害的设施或场所进行密闭;

隔离:通过隔离带、栅栏、警戒绳等把人与危险区域隔开,采用隔声罩以降低噪声等;

移开或改变方向:如危险及有毒气体的排放口。

(2)管理措施

制定实施作业程序、安全许可、安全操作规程等;减少暴露时间;监测监控(尤其是使用高毒物料的使用);警报和警示信号;安全互助体系;风险转移(共担)。

(3)培训教育措施

员工入厂三级培训;每年再培训;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继续教育;专业培训。

(4)个体防护措施

特指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耳塞、听力防护罩、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绝缘鞋、呼吸器等。

(5)应急处置措施

应急方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应急物资的准备;通过应急演练、培训等措施。

1.2.2.4安全风险评价标准

安全风险评价采用定性评价法和积分评价法(即LEC法)相结合的原则。在评价过程中,应首先考虑采用积分评价法进行评价,在采用积分评价法不易操作或采用定性评价法更为适宜时再选用定性评价法评价。安全风险等级共分为四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识。

(1)积分评价法

安全风险的危险程度积分,由事故或危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以及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三个方面评价得分的乘积来表示,得分越高,说明其危险性越大,反之亦然,取值表如下所示。

事故或危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L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E

后果的严重程度

C

完全可能预料(每周1次)

10

连续暴露(24小时不断)

10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100

相当可能(每半年1次)

6

每日工作时间内暴露(每日接触6-8小时)

6

灾难,数人死亡

40

可能,但不经常(每3年1次)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每周接触6-8小时)

3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15

可能性小,完成意外(每10年1次)

1

每月一次暴露(每月接触6-8小时)

2

严重,重伤

7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每20年1次)

0.5

每年几次暴露(每年接触36-48小时)

1

重大,致残

4

极不可能(大于20年1次)

0.2

非常罕见的暴露(每年接触不大于8小时)

0.5

引人注目,轻伤

1

实际不可能

0.1

-

-

-

-

危险程度积分与安全风险等级、颜色标识对应关系见下表

风险值

风险等级

风险等级描述

颜色标识

320以上(含320)

A

重大风险

红色

160-320(含160)

B

较大风险

橙色

70-160(含70)

C

一般风险

黄色

70以下

D

低风险

蓝色

(2)定性评价法

当安全风险符合以下描述时,可直接判定为重大风险。

安全风险失控可能导致发生重大事故隐患或可能导致3人及以上死亡事故发生的;

法规或相关标准规定的属于重大安全风险,如涉及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有限空间;

发生过死亡事故但无合理工程技术措施;

观察到潜在重大危险。

当安全风险符合以下描述时,可直接判定为较大风险。安全风险失控不能导致发生重大事故隐患且可能导致重伤事故或1-2人死亡事故发生的;法规或相关标准规定的属于较大安全风险;不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要求;发生过重伤事故无合理措施;相关方或员工合理抱怨、要求多次重复出现;观察到潜在较大危险;同一类轻伤事故发生频次较高。

1.3风险分级管控

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按照风险等级的不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1.3.1风险分级管控基本原则

(1)风险等级越高,管控层级越高;

(2)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1.3.2风险管控层级划分

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和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公司级、事业部级、车间(产线)级和班组(工位)级,也可结合企业机构设置情况,对风险管控层级进行合并。

1.3.3各风险管控层级所辖内容

(1)各风险管控层级所辖风险点的对应关系

序号

风险管控层级

所辖风险点

备注

1

公司级

公司级网格区域

必要网格

厂区级网格区域

可拓展

2

事业部级

事业部级网格区域

必要网格

3

车间(产线)级

车间(产线)网格区域

必要网格

4

班组(工位)级

工位级网格区域

必要网格

台位级网格区域

可拓展

(2)各风险管控层级所辖各级安全风险的对应关系

序号

风险管控层级

重大风险

  较大风险

一般风险

低风险

1

公司级

2

事业部级

3

车间(产线)级

4

产线

1.3.4风险管控责任人确定标准

各风险管控层级的管控责任人等同相应风险点的管控责任人,各级风险点的责任人确定标准见下表,可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合并。

序号

风险点

责任人类型

职责

1

公司级网格区域

公司级领导

1.本级网格的领导责任

2.本级网格安全风险的管控责任

2

厂区级网格区域

职能部门领导

1.本级网格的领导责任

2.本级网格安全风险的管控责任

职能部门管理人员

本级网格安全风险的管控责任

3

事业部网格区域

事业部级中层干部

1.本级网格的领导责任

2.本级网格安全风险的管控责任

事业部级管理人员

本级网格安全风险的管控责任

4

车间(产线网格区域

车间主任(产线线长

1.本级网格的领导责任

2.本级网格安全风险的管控责任

车间(产线级管理人员

本级网格安全风险的管控责任

5

工位级网格区域

班组(工位)长

1.本级及台位级网格的领导责任

2.本级网格安全风险的管控责任

6

台位级网格区域

岗位员工

本级网格安全风险的管控责任

1.3.5制定风险管控信息台账(同传统意义上的危险源清单)

风险管控信息台账是落实风险分级管控的文件载体,用于记录风险管控所需的组织信息、风险点信息(网格区域信息)、危险源信息(危险源数据库内信息)、责任部门及责任人信息等,通过由下而上逐级建立风险管控信息台账,达到风险分级管控的目的。

1.3.5.1风险管控信息台账的层级

风险管控信息台账一般分为四个层级,分别为公司级、事业部级、车间(产线)级和班组(工位)级,与风险管控层级划分一致,由各风险管控层级分别组织建立。

1.3.5.2风险管控信息台账建立流程

风险管控信息台账建立按照“班组(工位)级→车间(产线)级→事业部级→公司级”的先后顺序逐层级建立。

(1)班组(工位)级风险管控信息台账

由企业最小的组织单位班组(工位)组织建立,先识别班组(工位)相关的风险点信息,按照风险点逐个逐项识别风险点内存在的危险源信息,必要时可对安全风险进行二次评价,结合实际调整评价结果,并根据工位级网格区域管控责任人信息,逐项确定相应的风险管控责任人,经车间(产线)审核批准后形成班组(工位)级风险管控信息台账。

(2)车间(产线)级风险管控信息台账

由车间(产线)汇总建立。当车间(产线)所辖班组(工位)全部完成班组(工位)级风险管控信息台账建立时,车间(产线)对所辖班组(工位)的台账信息进行汇总,筛选出一般及以上安全风险信息,并根据车间(产线)级网格区域管控责任人信息,逐项确定相应的风险管控责任人,经事业部审核批准后形成车间(产线)级风险管控信息台账。

(3)事业部级风险管控信息台账

由事业部汇总建立。当事业部所辖车间(产线)全部完成车间(产线)级风险管控信息台账建立时,事业部对所辖车间(产线)的台账信息进行汇总,筛选出较大及以上安全风险信息,并根据事业部级网格区域管控责任人信息,逐项确定相应的风险管控责任人,经企业安全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形成事业部级风险管控信息台账。

(4)公司级风险管控信息台账

由企业安全主管部门汇总建立。当企业所辖事业部全部完成事业部级风险管控信息台账建立时,企业对全部事业部台账信息进行汇总,筛选出较大及以上安全风险信息,并根据公司级网格区域管控责任人信息,逐项确定相应的风险管控责任人,经企业安全主管领导审核、第一管理者批准后形成公司级风险管控信息台账。

1.3.6风险点等级评价标准

风险点等级共分为三级,从高到低分别为重大、重要、一般。各级风险点的风险等级评价方法均为定性评价法,判断标准见下表。

风险等级

定性评价标准

重大

风险点内含有重大安全风险时

重要

风险点内无重大安全风险,且含有较大安全风险时

一般

风险点内无重大安全风险、较大安全风险时

1.3.7风险管控信息台账建立级更新机制

企业应在每一轮危险源辨识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管控信息台账,并及时更新。

1.4 风险信息公示

风险信息公示应以“一栏”“三图”“一牌”“一卡”为载体,向全体员工公示风险分级管控信息。

1.4.1“一栏”公示要求

“一栏”指的是主要安全风险公告栏,样式如下图所示,风险级别信息需要颜色标识,与风险等级对应颜色一致,公示内容应源于各级风险管控信息台账。

1.4.2“三图”

“三图”指的是厂区安全风险分布图、厂房安全风险分布图及工位安全定置图。

1.4.2.1厂区安全风险分布图

以厂区级区域为单位进行绘制,应包含该厂区级区域下所有厂房级区域信息,同时按照事业部级风险点等级确定区域颜色。

1.4.2.2厂房安全风险分布图

以事业部级区域为单位进行绘制,应包含该事业部级区域下所有工位级区域信息,同时按照工位级风险点等级确定区域颜色。

1.4.2.3工位安全定置图

以工位级区域为单位进行绘制,应包含该台位内的危险源信息,同时按照危险源存在的安全风险的最高等级确定区域颜色。

1.4.3“一牌”

“一牌”指的是较大及以上安全风险公示牌,适用于较大以上安全风险的信息公示。

1.4.4“一卡”

指的是安全风险告知卡。适用于一般风险、低风险的信息公示。

二、持续改进

2.1 管理方案

每年风险管控信息台账建立或更新后,应立即围绕重大、重要风险点的管控和持续改进,制定管理方案,通过管理方案的实施使危险源保持受控状态,从而实现预期的安全目标指标。管理方案格式如下表所示。

序号

单位名称

重大/重要风险点

危险源信息

目标/指标

方案实施内容

责任单位

负责人

完成时间

备注

2.2 风险评估

企业应每年开展一次风险评估活动,收集整理上一年度的事故发生情况、隐患发生情况,本年度的危险源辨识情况、风险管控信息台账建立情况、管理方案制定情况等资料,对安全风险管控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编制风险评估报告,提出管理建议,持续改进安全风险管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