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林措施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营林措施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分析

林志锋

肇庆市国有葵垌林场  广东 肇庆 526000

要:本文以广东省某市某国有林场的桉树为研究对象,分析低碳、不同间伐、择伐+套种等营林措施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低碳型营林措施,土壤容重方面几乎与清理前林地的指标持平,比起传统的营林措施,具备明显的保水、保肥、维系土壤结构的优势;不同间伐强度的处理,会显著影响到林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相应的养分;择伐+套种营林模式更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大幅度提升土壤的有机质、速效磷、水解性氮的、速效钾的含量。可见,不同营林措施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显著。

关键词:营林措施;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引言

在森林的生态系统中,土壤是基础而核心的部分,为林木的发育、繁殖、生长营造了必不可少的环境,同时提供林木需要的水分、微生物、矿质生长元素等。而人工林的营林措施对林地的土壤理化性质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炼山、 开垦、间伐、套种、施肥等,都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林地的土壤性质。因此,将科学的造林方式与传统型造林方式产生的效果进行对比,更有助于定位、观测、研究这些措施对土壤理化学性质的影响,为推广新型、科学的营林方式,实现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详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地概况

该研究区位于广东省某市的某国有林场,该区域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季风,具备充足的日照和充沛的降水,以及分明的干湿季节,降雨时间最长的是夏天,年平均降水量达到1400mm,年平均气温接近22℃;达到80%的相对湿度;赤红壤是该区域的主要土壤类型,土层厚度皆超过1m,具备极其丰富的地表植被,包括马鞭草科、芸香科、五加科、大戟科、樟科、碗蕨科、桑科等植物。

(二)试验设计

低碳型营林措施整地前不炼山,覆盖带可利用人工将林地上的植物伐倒;同时设置传统营林模式处理;2019年9月,在桉树人工林实施抚育间伐,间伐强度设计为三类,即LT:15%的弱度间伐、MT:35%的中度间伐、HT:50%的强度间伐,同时设置未间伐CK作为对照,间伐后要对每种处理随机进行三个样地的布设,每个样地规格为20m×20m),每个样地不能低于20m的距离,将处理内的系统误差消除掉;要适当清理间伐后的砍伐剩余物,块状整地后进行优质树种的套种。

(三)数据处理

该研究利用SPSS 23.0和Excel2007软件统计、分析、处理试验数据,以实施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单因素分析[1]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低碳营林措施的影响分析

1.对林地土壤容重的影响

林地的土壤结构完全可以通过土壤容重反映出来,通常板结的土壤都是容重大,空隙度小;相反,大孔隙度就表现为小容重,土壤就越发疏松透气。通过对比低碳型营林措施与传统型营林措施清理林地前到10年生幼林不同年度的土壤容重平均值,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低碳型营林措施,从清理林地前到10年生幼林阶段,未曾进行炼山和抚育,只是实施了局部的穴肯整地,既没有改变土壤结构,也没有改变土壤的容重,始终维持在林地清理前的1.25 g·cm-3左右的平衡水平。而传统营林措施,因为炼山板结了林地的土壤,明显下降了孔隙度,同时上升了土壤的容重,从1.27g·cm-3快速上升到1.57g·cm-3, 加之四年间的林分锄抚和刀抚,使土壤容重降低到1.13g·cm-3,明显低于1.28g·cm-3的低碳型营林模式水平; 5-10年生的林分时,不再采取人为营林措施,土壤容重便能够恢复到林地清理前的状态。由此可见,炼山会导致林地土壤理化性能的破坏,而抚育看也明显提升土壤的理化性能。

表1不同营林方式林地土壤容重年变化

0年生

1年生

4年生

7年生

10年生

低碳型

1.25

1.22

1.27

1.25

1.26

传统型

1.28

1.56

1.12

1.21

1.24

2.对林地土壤水分含率的影响

试验显示,土壤涵养水源的关键指标可以通过土壤含水率体现出来,物理性能好的土壤含水率就越高,就更有利于微生物的生息和植物的生长。通过对比两种营林措施对林地土壤含水率平均值,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在土壤含水率基数上,两种营林措施数据一致,因为低碳型营林模式不进行炼山打穴,当年的造林含水率下降了5.2%,而采取了炼山打穴造林的传统型营林措施,当年造林土壤含水率下降了21%左右,下降幅度高于低碳营林型;造林后的前四年,进行抚育的传统型营林措施,表现很低的土壤含水量,比低碳型营林措施少了16.8%;而5-10年的林分时,两种营林措施都未曾进行人为干涉,林地的土壤含水率便恢复到林地清理前的状态。由此不难看出,土壤的含水率会因为炼山和抚育而降低,严重影响林地的保水能力[2]

图1不同营林模式林地土壤含水率

(二)不同间伐强度的影响分析

1 不同间伐强度下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分析

试验数据显示,在不同间伐强度下,不断增加的土层深度会逐渐升高林地的土壤容重,HT处理下,0~20cm土壤容重最高为1.47g/cm

3,20~40cm土壤容重最高为1.57g/cm3,而MT、LT处理下的林地土壤容重都明显低于CK处理,差距为9.07-27.89%之间;而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会显著降低质量含水率、非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等,其中HT处理不同土层有明显的差异,而CK处理不同土层没有明显差异。在本试验的四个间伐处理中,不管是20~40cm还是0~20cm土层,除土壤容重外,LT、MT处理下土壤的物理性质都比CK处理高,其中最高的处理为MT处理,HT处理中只有非毛管空隙度超过CK。

2.不同间伐强度下林地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试验数据显示,不同间伐强度下,不断增加土层的深度会有效降低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全氮、有效磷、全磷、硝态磷、全钾、铵态氮等的含量,却逐渐升高了PH值,在0-20cm的土层中,会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土壤中的PH值和速效钾、有机质、有效磷、全氮、硝态磷、全磷、铵态氮会表现先升高后减少的态势,在有机质含量方面,LT处理比CK提高了4.15%,MT比OK提高了115.5%,比起CK,间伐后显著提升了PH值和全氮、速效钾、全磷、有效磷、全钾、硝态氮、铵态氮的含量,全氮含量提升了2.1%-131.86%,速效钾含量提升了49.02-115.16%,全磷含量提升了7.48-53.04%,有效磷含量提升了17.26-23.14%,全钾含量提升了57.96-106.85%,硝态氮含量提升了8.20-35.87%,铵态氮含量提升了5.16-28.69%,除硝态氮之外,其他指标MT处理的提升幅度最高,20-40cm土层林地土壤的各项化学指标表现为先提升后减少的态势,其中在铵态氮含量上,LT、MT处理分别比CK处理提高了16.51%和7.88%,其他各项指标依次为 MT>LT>HT>CK[3]

(三)择伐+套种的影响分析

1.对林分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择伐+套种处理中,40-60cm土层与20-40cm土层相比,土壤容重提高了2.41%,与0-20cm相比,提升了19.63%,总孔隙度分别降低了14.06-19.36%,毛管孔隙度分别降低了17.52-17.68%。分析比较不同的营林措施,择伐+套种处理都能够让土壤容重降低,让土壤的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显著提高。其中,该处理模式在土壤容重方面,0-20cm土层降低了21.63%,20-40cm土层降低了9.01%,40-60cm土层降低了9.63%,在总孔隙度方面,三个土层分别提高了12.51%、12.83%、0.89%,毛管孔隙度方面分别提升了11.52%、11.49%、12.38%,非毛管孔隙度方面分别提高了7.20%、3.88%11.45%。比较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效果,择伐+套种>择伐>对照。

2.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试验数据显示,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土壤有机质、速效钾、水解氮、速效磷的含量会随着增加土层深度而下降。其中,择伐+套种处理中,0-20cm土壤有机质比20-40cm土层提高了27.36%,比40-60cm土层提高了44.61%。分析相同土层不同处理下养分含量的差异,择伐+套种处理的土壤有机质、速效磷、水解氮、含量要超过对照处理[4]

三、结论与讨论

1.低碳型营林措施可以维持稳定的土壤结构,完全可以保持林地清理前的土壤容重水平,土壤含水率下降5.4%;而传统的营林措施,因为土壤板结,含水率下降21%,土壤容重增加22%;该模式更有助于土壤的保肥,造林的当年,有机质的含量下降了17%,而传统措施下降31%,对有机质流失最严重的影响因素是炼山和抚育。

2.合理的间伐强度会显著影响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可以大幅度提升土壤的养分、空隙度、有机质、PH值以及持水量,有效降低土壤容重,试验结果显示,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土壤质量会先上升而后降低,中度间伐可以实现最高的土壤质量,能够最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

3.在森林的林分生长过程中,与其他树种套种,因为降低了土壤的养分,让林木的生长高度得以限制,优化了土壤的理化指标。

参考文献

[1]张虹,于姣妲,李海洋,等.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土壤磷素特征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2021,34(1):10-18.

[2]晏姝,王润辉,邓厚银,等. 南岭山区杉木大径材成材影响因子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21,42(2):80-89.

[3]黄磊,王港,杨冰,朱亚艳,等. 杉木大径材成材与地形、土壤养分的关系[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0(5):619-623.

[4]张金钰,邱新彩,刘欣,等.间伐对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22,28(2):3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