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ing is everywhere》教学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Learning is everywhere》教学案例

罗敏

南京市梅山高级中学 210012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上海教材(上外版)选择性必修一的Unit1《Learning is everywhere》. 语篇类型为记叙文。语篇内容是三位名人自叙的早期学习经历,分别是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回忆幼时在家跟随父亲品读波兰文学经典,因而壮阔胸怀、爱上诗歌的故事;二是著名博物学家达尔文讲述少年时在花园工匠房帮助哥哥做化学实验,领悟科学实验意义的故事;三是著名政治家曼德拉回忆儿时和伙伴们在户外骑驴,从中领悟到需要友善、尊重他人的故事。语篇结构是由三篇自传节选组合而成的非连续性文本。三段学习经历发生在不同的场景、时间、所学习的对象各有千秋。语篇的主题意义在于学习不受时空与书本的制约,学会观察、反思,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二、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的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一般,近乎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很难跟上老师的步骤,甚至听不懂。但是本课的“学习”这一话题,学生们会比较熟悉,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联想自己的学习经历,从而产生共鸣。

教师需要较多的铺垫,以便学生能够有所输出。

三、教学目标

本课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核心目标为引导学生在基于主题语境的阅读活动中了解不 同名人的学习经历以及理解学习经历对人的影响。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到课堂结束时,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

  1. 能够了解三位名人的学习经历的主要内容;
  2. 能够梳理出自传类记叙文的文体特征;
  3. 能够理解学习经历对人的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了解三位名人的学习经历的主要内容并理解学习经历对人的影响。挖掘每位名人的学习内容,体会学习过程中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的导入活动

    选取了世界名人海伦·凯勒和其励志的学习故事作为导入,将本课的话题引导到“名人的学习经历”这一点上来。学生能很快意识到本课的主要内容。同时,海伦·凯勒的故事学生们比较熟悉,容易切入,激发学生对于这一话题的兴趣。

    接着呈现将要学习的几位名人的图片,测试学生们对他们的熟悉程度,并以连线题配对的形式补充人物的背景知识。这种形式简单的连词配对可以有效地激活相关背景知识,为阅读做准备。

(二)快读阅读,确定文本类型

   指导学生快速阅读以确定文本类型。同时给与线索,即找出每句话的主语。提问:”who is telling the story in each part?” 学生能够说出应对的汉语。教师顺势给出线索,并板书autobiography(自传),并给出英文解释。

(三)扫读重要信息,完成表格填空

   指导学生分任务地阅读,两个小组负责一个人物的扫读。带领学生一起注意要扫读的关键信息,即”what” “who”, “where”和”How.” 同时教师在学生阅读的时间内,个别指导学生如何确定关键信息。在大部分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后,让小组成员内部相互检查。这样学生可以初步了解自己的阅读有效性。接着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完成表格填空,并解释遇到的生词和关键词。表格如下:

Marie Curie

Charles Darwin

Nelson Mandela

What did they learn?

Who did they learn?

Where did they learn?

How did they learn?

(四)细节阅读,深挖文本

在每一个名人学习经历的故事里,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继续挖掘上述几个关键词,特别是”what”和”how.” 指导学生继续阅读全部文章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

(1)What else did Marie Curie learn from her father?

(2)Why did Charles Darwin write this episode?

(3)What skills did Nelson Mandela learn in the fields?

对于第一题,指导学生注意该句子中“I willingly learned by heart long passages from our great poets.”中的”our poets.” 引导学生注意居里夫人的国籍,并由此挖掘出居里夫人学习到的另一种事物是爱国之情。

对于第二题,指导学生注意此句子“This episode was the best part of my education at school, for it showed me practically the meaning of experimental science.” 中的”for”这个连词。

对于第三题,指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中的第二句,即“It was in the fields that I learned how to knock birds out of the sky with a slingshot, to gather wild honey and fruits, to drink warm, sweet milk straight from a cow, to swim in the clear, cold streams, and to catch fish with twine and sharpened bits of wire.” 引导学生注意该句的句子结构和语言特征。

(五)分析异同,理解文章标题

在扫读和细节阅读之后,学生对于文本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理解。此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三位名人学习经历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where (学习地方)”这一方面上来,和当前学生的学习地点相比,容易发现他们的学习地点都发生在“outside the classroom(教室之外).”接着顺势提问学生对于课文标题的理解。要求学生使用自己的话作答。

(六) 结合自身实际,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

     在完成理解课文标题的任务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分享内容必须含有“what (学习到的事物)”、“where(学习的地点和场合)”和“how(学习的过程).”

     每一个小组的同学均有机会参与分享。

     分享结束后点评学生发言。让学生意识到“learning is everywhere,” 即学习无处不在,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热爱学习的心,并且要做到“make learning everywhere.”

(七)课后作业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量比较大,有些学生需要更多时间来理解和消化,所以本节课留给学生的作业不多。

主要包括听录音;朗读文章;提前预习课文单词。

六、总结与反思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情况来看,在教学过程的第四步,即细节阅读,深挖文本这一环节,学生

的表情比较困惑,也花了较多时间才能理解需要深挖的内容,这是在教学设计时没有想到的。

      针对以上的不足之处,本人得到的反思是一定要把握好学生的学情。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设想学生的难点和反应。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和表情,及时地做出难度上的调整,甚至酌情删减部分内容。

      有总结和反思,不足之处才可能有机会得以弥补。而弥补只有在教学实践当中进行。笔者将继续努力打磨自己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