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县南湖湿地公园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黑山县南湖湿地公园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设计

崔丽

天津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300202

摘要: 这里曾经是黑山最活跃的城市空间,黑山人对她有强烈的归属感,虽然配套硬件已经老化、水质污染严重,但是却拥有着极高的凝聚力和优质的景观生态基底,仍然是城市生活中极为重要的情感空间,饱含着几代人的集体成长记忆!通过生态重建、交通链接、文化注入、空间激活等设计内容,提升了公园的景观品质,成为黑山新的精神地标。

关键词:生态修复 尾水处理 场地记忆 城市活力

1项目背景

黑山县隶属辽宁省锦州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故里,是抗日义勇军的始发地,是国歌创作背景地,是东北二人转的发祥地。所有的文化依托于黑山的山川形胜,地理位置的独特性。

黑山南湖公园1958年始建,1984年第一次修葺,1996年第二次修葺,2003年改造,南湖公园是承载黑山历史生活的记忆之湖,是黑山人生活回忆的重要场所。

2现状综述

2.1现状问题

黑山南湖公园是辽西地区典型老旧公园,迄今已有近20年未进行过更新,

出现了整体面貌衰退、生态环境退化、交通组织不便、设施落后陈旧、商业行为侵蚀等,快速生长的城市与缓慢等待的公园带来了场地的诸多问题,我们希望消除这种距离,让它不仅是一个蕴育我们童年的公园,也是陪伴我们终老的公园。

2.2城市精神

“黑山阻击战”让人们认识了黑山,但不知如此,黑山山川秀美、底蕴丰厚,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太极文化深植于黑山的精神内核之中。“团结、创新、务实、争先”为黑山精神打下了时代的烙印。

3核心要义

在新的时代,作为黑山水绿文化展示的一张新名片。公园的景观资源应该得到重新解读,让能够唤起共鸣的植物其核心价值得以升华,形成生活与自然的交融空间,留下城市原点的时间线索。从三个角度去审视它。

第一:有着六十年传承的传统公园,“老城最重要的开放空间”在城市新格局的定位是什么?目前南湖公园城市东侧一隅,未来城市向南北向拓展,依托黑山老城、庞河开发区与大虎山镇,形成带状形态,南湖市“两湖一河”的核心结构性绿地,将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

第二:作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同心圆结构,“圆形平面形态”公园的核心价值空间在哪?这是一个半径360米的圆形公园,圆形从平面特性上来讲是一个非常具有向心力的形态,从现状及多年的使用频率来讲,圆心及外围城市界面环是最具有空间吸引力的地方,将是设计的核心区,通过场地空间的营造,成为新时代区域文化活动的功能载体,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活动诉求。

第三:新时代黑山精神,“在南湖公园” 如何传承和发扬?设计结合同心圆,形成文化表达体系,形成红色历史与绿色生态有机结合的景观特征。让水畔、高地、精神在新时代的黑山公园延伸着,让技艺、故事、文化在这里传承着。

4设计目标

新时代背景下,盘活存量绿地,提升空间公共服务效能,打造体现黑山精神的新南湖,令人向往的城市绿色家园,提振北部片区城市发展,更好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夯实“实力黑山、宜居黑山、文化黑山、幸福黑山”的城市发展目标。

5设计策略

从“原+圆+源+圆”四个维度阐述设计策略,南湖公园将成为黑山的一个能量之源,时刻汇聚着从四方而来的各种正能量,给黑山这片区域带来新能量、新活力、新价值,是黑山精神的传承地和发扬地。

第一:生态之“原”,湿地生态修复,回到昔日水荡洲芳的景象。

水生态环境的修复与建设,是黑山近年来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选址所在地属于水质性缺水地区,改善地表水环境,构建水生态与水循环体系,不仅是南湖公园生态建设的最大特色与成果之一,也将对锦州地区缺水城市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只有把水生态治理好,才能谈人与自然共生的问题!

策略1:保障水质安全

首先采取控源截污及底泥疏浚等工程措施,然后,采用“复合潜流湿地+表流湿地+曝气塘”的组合工艺对南侧排入公园的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处理,结合水生植物、基质、微生物、鱼类、鸟类、水生态系统的逐步稳定成熟,使其具备水质的自净化功能,出水指标达到地表Ⅳ类水体标准,形成黑山一处大型的生态良好的功能湿地系统,实现具有尾水净化、科普宣教、湿地展示的“蓝绿·共生”景观。

策略2:水量保证

进行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的同时补充公园用水需求,湿地公园生态补水量1-

3万立方米/天,每天循环。

策略3:丰富水陆空间

结合现有水域特征,将水域功能重新划分,北侧凸显辽阔大气,南侧凸显细腻逶迤,形成差异化打造。同时,建构瀑、池、塘、溪、湖不同尺度的水系形态,建构洲、岛、湾、滩、堤水陆形态,增强湖水适应和自净能力,形成完整的多样的水陆特征,丰富生物多样性。

策略4:严格植物筛选

通过对现场植被的有目的的保留、保护和修复,引入有景观价值的乡土品种,

形成以湿地为主的低维护种植形式。同时调整黑山园林植物选择的方向,突出“十字方针”, 包括乡土、抗逆、长寿、食源、美观,形成复层异龄混交近自然林营造。

策略5:做足水文章

通过游水、听水、幻水、读水、戏水、触水的水场景营造,进行生态系统修

复,构建蓝绿交融的新自然体系。

第二:同心之“圆”,向心聚力,重构同心圆的核心价值

策略1打造开放式街区

公共空间不应成为割裂的孤岛,街道和公园之间应有“厚度”。构建城市-道路-公园溶解开放边界,连接城市脉络。让游园空间形成流动的区域,有“厚度”的街头游园模糊了公园与城市的边界,有了相遇的可能,让偶然的相聚产生更多的城市主题。另外,沿外围城市界面环分散式布局多功能活动场地,真正实现公园与城市的共融。

策略2、打造观湖视线体系

   圆形的公园形态非常具有视觉吸引力,在公园中心设计观景塔,形成公园制高点,近处俯瞰城市、庞家河、南湖美景,乃至遥望远处北部101高地遗址、蛇盘山、龙湾水库及南部未来新城。通过登高望远,打通视线通廊,形成情感的连带、呼应。结合水陆竖向高差关系,营造复式游览体系,形成层次丰富的观湖游览体验。

策略3、构建交通游览体系

沿圆心湖心岛及现状路网,构建三环路网骨架,内环为高品质滨水体验环, 长度740米;中环为科普亲水探索环,长度1800米;外环为康养健身休闲环,长度3900米。以三环路网构建可达顺畅的三级路网体系。通过改造及新建景观桥实现路网的衔接,景观桥设计的灵感和切入点,黑山是全国武术之乡,太极拳是当地民众钟爱的全民健身活动,太极拳是一种和中国人、中国文化气息相通的运动,“慢”是这种运动的至高追求,他所代表的生生不息和能量循环,正体现出黑山人民的从容和公共空间的释放压力和重聚能量的作用。桥体承重结构为混凝土,脱胎于杨氏太极招式,造型浑厚淳朴,结构形式追求像与不像之间的平衡,默默丰富桥底空间,希望人们匆匆走过而不曾注目,却在不经意间获得会心一笑,桥面有结构形式科普展示。

第三:文化之“源”,在地特色,打造黑山精神升级之作

黑山是个英雄的地方,举世瞩目的辽沈战役黑山阻击战,奠定了共和国诞生的基石。设计通过红飘带、纪念林、峥嵘红墙等,将红色文化与绿色景观进行高度融合,实现一种自然的、轻松的、艺术的、深沉的沉浸式文化表达。

第四:人民之“园”,以人民为中,满足新时代人民多样的休闲新方式

南湖公园有60年的历史,从初期营造四季景观到中期注入休闲活动再到新时代对体验景观的需求,随城市发展体现不同年代的人民诉求。

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提升,保持公园的整体形态不变,不做大的布局改动,同时,尊重老百姓以往的生活轨迹,不做大的功能改动。

策略1:构建全龄全时、惹人喜爱的空间

提供能吸引不同年龄、不同兴趣和不同日程的人群的活动内容,让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归属,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活力公园。构建海棠烟雨、舞水云廊、曲水荷香、栖塘漫步、连心系民、碧波塔影、水岸兰婷、长堤春晓、红色之路、同乐天地南湖新十景,形成多模式化的水岸空间、难忘的互动式体验。

策略2:构建智能化公园典范

通过设施智慧照明、智慧健身步道、智慧养管,构建新时代智能游园体验,另外,我们建立与健身场地相关的健身app用于预约健身场地、了解健身的情况。以及公园内的其他设施APP预约使用等智能型设置。打造黑山首座智能公园,增加公园吸引力。

策略3:构建人性化的服务设计

全园设置游憩标识系统、人安全预警系统、街道家具、公共艺术等设施,丰富设施种类,提升服务水平,营造美好体验。

6结语

南湖公园在保留了公园场所记忆的前提下,满足了当代的空间审美和使用需

求,是锦州最生态、最生活、最好玩的城市湿地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