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估值理论及PEG法的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企业估值理论及PEG法的发展

陈泰安,许桂红

沈阳工业大学110870

摘要:不同的估值方法各有千秋,分别适用于具有不同特征的企业,且目前研究主要从行业、规模、上市板块等角度对企业进行划分,研究特定类别企业的适用的估值方法。因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企业估值方法的发展与应用,探究更适合科创板具有高成长性企业的估值方法。基于此,PEG法在PE法的基础上结合了企业的成长性因素,从盈利和成长性两个要素出发去评估企业价值,对于科创板企业更好的适性。

关键词:企业估值、PEG法、科创板

1国内研究动态

关于企业估值理论,最早起源于Iring Fisher(1906)的著作《资本和收入的性质》,书中不仅讲述了资本的价值来源,讨论了资本与收入的关系,并提出是由于人们对利益的不断追求才形成资本的价值。William Sharpe 和John Lintner(1965)在《组合研究与融资》著作中通过引入资本定价模型(CAPM),把金融市场经营风险分为了非系统和系统经营风险,他们明确提出以加权资产成本定义折现法率,以此来更准确的估计出相关资产的价值,通过对此模型的研究发展,也为后续的投资组合理论埋下伏笔。Black和Scholes(1973)提出了BS模型(Black-Scholes  Model),期权定价理论也由此不断完善发展。Kaplan、Ruback(1995)通过对不同的企业估值理论的整合,选取了高负债类型的企业作为对象,运用对比分析研究方法,比较市场法与自由现金流量法对高负债类型企业特点的不同评估,最终研究结果表明了,两者评估法均与评估时点下的股价市值对比,在市场法和自由现金流量法下的企业价值倍数法(EBITDA)差异并不明显。Park和Lee(2003)通过实证,研究了在日本股市中,相对估值模型的表现。在比较了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价格现金流量比等倍数对股价的预测效果后,认为使用市净率预测股价的准确度最高。Tim Koller ,Marc Goedhart 和 David Wessels 三人合著的《Valuation:Measuring and managing the value of companies》(第六版)书中,循序渐进并且详细介绍了包括现金流折现模型、调整现值模型等多个估值模型,并将估值模型在各种复杂情况下的运用做了介绍,是当前价值评估领域最优秀的使用指南图书。

PEG指标是以传统PE指标为基础,并衍生出来,最早由英国投资家Slater提出,将PE指标与企业成长性挂钩,作为选股法。20世纪90年代,美国投资家Peter  Lynch在《战胜华尔街》一书中提出利用PEG指标进行选股,考虑企业预期增长率对股价的影响,注重企业的成长性,推动了全球范围内PEG指标的使用,但对PEG指标没有深入探索,没有形成一个严谨的估值方法。Sun(2001)将18年的股票数据看作样本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股票的收益与PEG指标存在着一定的负相关性,并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驼峰关系”,即中等PEG组合的收益高于高PEG和低PEG组合的收益。Easton(2004)从理论层面对PEG估值模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推导和研究,研究出了一种新的利用PEG指标来估计收益率的方法,利用这一方法的估值结果于传统方法对收益率进行估值的结果吻合。哈维尔埃斯特拉达(2005)提出PERG指标,(PEXR)=PERG*(GX100),该方法既在PEG法的基础上考虑了市场的系统风险因素,又从成长能力、系统风险和盈利能力三个方面对企业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估。

2国内研究动态

相较于国外,中国的估值研究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资本市场逐步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本流通需求才开始快速增长,学界和企业界开始探索企业估值。胡晓明、冯军(2014)以 CAMP 模型为研究基础,在总结了国内学者过去 10 年对 CAMP 适用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正 CAMP 模型,通过选取案例对真实市场中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给出 CAMP 模型中的贝塔系数、风险溢价、个别风险调整等数值的具体计算方法。两位作者的研究为合理准确的计算符合我国证券市场特征的估值贴现率提供了框架。高彤彤、孙玉忠(2017)通过回顾企业估值方法,并总结出了运用市盈率估值的优缺点。谭树娥(2019)总结了包括规模价值、品牌价值、收益价值和资产价值在内的四种影响企业估值的因素,并对相对估值法的适应性和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一定结论:采用绝对估值法与多种相对估值法相结合,可能会得到更好的估值效果。苏辛格(2022)在分析影响企业价值评估的因素中则展示了影响企业的估值因素及对方法的合理选择。指出为更精准评估企业价值,还应关注估值方法的科学选择、估值主观决定性的有效控制、智能化估值方法的应用探索。

同时,我国对PEG的研究相对较晚,国内学者

多年来在国外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同时也有不少创新。吴明礼(2001)认为不同行业、不同板块的市盈率水平会相差很大,不能机械市场平均市盈率实际市盈率等同起来研究。韩艳春(2008)基于NPVGO模型,通过一系列假设推导PEG指标,认为投资者收益增长率或者盈利增长率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PEG指标的可靠性,并PEG指标在企业估值中的可靠性加以肯定。罗倩(2010则通过多因素法建构PEG估值模型,企业基本面证券市场的市盈率以及创业板增长三个要素为起点,将影响企业估值的三个重要因素纳入PE估值法,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证明PEG估值法的适用性,反映了多因素PRG估值法的可靠性,为高成长性企业创业板企业的估值提供了比较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屠萍萍(2018)认为创业板企业具有高成长的潜力,并且上市时间较为短暂,因此认为PEG估值法可以作为公司估值的一个重要方法。PEG估值法是在市盈率(PE)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成长性的考虑,使上市公司的估值更合理。

参考文献

[1]胡晓明,冯军.企业估值中折现率的确定:基于CAPM模型[J].会计之友,2014(02):18-23.

[2]李雯君.基于PEG模型下的创业板新股估值问题研究[J].财税金融,2014(2);43.

[3]姜卓然,甫川燕.比亚迪基于FCFF模型的估值分析[J].现代商业,2016(23):146-147.

[4]蒋璐梅,张永忠.2016.浅析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方法[J].中国集体经济(36):87-88

[5]孙玉忠,高彤彤.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商论,2017(35):7-8.

[6]王伟,肖钰英,秦嘉仪,温明明.基于FCFF模型的企业价值评估研究——以Z公司为例[J].现代商业,2021(29):141-144.

[7]屠萍萍.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估值研究——基于PEG估值模型[J].商业会计,2018(13):28-31.

[8]管清友,张奥平.2019.科创板: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国的重大举措[J].金融经济,501(03):13-16

[9]陈波.企业估值方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中国资产评估,2019(12):40-45.

[10]谭树娥.企业估值影响因素分析[J].纳税,2019,13(26):175-176.

[11]杨琳.自由现金流量在企业估值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20(01):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