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滞留伤病残士兵移交工作的思考

 王国锋1, 曲捷(通信作者)2,李晓雯3, 郁丽4 ,刘晓宏5

 1空军93975部队卫生队  新疆 乌鲁木齐市 830000

2新疆军区总医院保健科 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00

3空军93886部队卫生处 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00

4武警新疆总队医院      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00

5昌吉军分区卫生所 新疆  昌吉市  831100

关键词:   滞留     伤病残士兵     思考

部队调整改革以来,伤病残士兵滞留问题是困扰部队的一大难题,不仅分散了各级领导的大量精力,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损害了部队的形象和声誉,干扰和影响了部队的全面建设,甚至影响部队战斗力。因此必须加以高度关注,妥善处理。

一、伤病残士兵产生的原因:随着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入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逐步增多,部队伤病残呈现愈来愈多趋势。虽然产生伤病残士兵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有些则是主观造成的、可以预防的。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征兵征兵体检和新兵检疫复查不严,致使部分潜在病情或身体素质较差的人员流入部队;二是教育疏导不力,致使个别娇生惯养的战士怕苦怕累、经受不了挫折,诱发精神疾病;三是训练方法和生活方式不科学。训练时盲目蛮干,训练强度高,保护措施不到位,导致疲劳性损伤、摔伤、碰伤,留下残疾;有的因条件有限和管理教育方法的问题,官兵经常吃急饭、吃凉饭、喝凉水、洗凉澡等导致一些消化道疾病、关节疾病等职业病频发;四是伤病不能及时医治。少数士兵生病或受伤后,送到卫生连(队),卫生连(队)推到驻地地方医院或者体系医院,推来推去,小病推成大病,小伤被推成大伤。

二、伤病残士兵难移交的原因:由于受时间跨度长,政策的调整和法规不健全、历史遗留问题、部队领导机关人员的变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移交伤病残士兵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个人诉求过高。不少伤病残士兵及家属要求过高,认为近年来部队待遇提高幅度较大,在部队生活、住房、医疗有较好保障,担心移交地方后待遇下降,因而抵触情绪大,以各种理由要求部队给予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经济补偿,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拒不签字。特别是部分单位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用给钱来换取一时的平静,助长这类人员的诉求反复变化,得寸进尺,态度强硬。

    二是不重视伤病残士兵评残。少数单位没有按照士兵评残程序和审批权限规范操作,致使个别伤病残士兵的伤残等级与实际伤残等级不符;也有少数人员不愿移交,拖延了接收时间,影响工作质量和效果等问题。

三是机关各部门移交工作相互扯皮是移交难的主观原因。有的单位对伤病残士兵移交工作重视不够,安排部署多,实质推进少,表面看都是单位领导挂帅主抓,实则是“领导挂名,群众干事”。一些单位领导不懂政策规定,不主动协调矛盾,不加大保障力度,只是一味地给具体办事人员提要求、压担子,只要“炊”不给“米”,只要结果不创造条件。有的对一些长期滞留士兵移交工作热情不高,当做历史遗留的事、当做“移交费事、滞留无过”的事,导致有些问题一拖数年甚至数十年,造成工作被动,长成问题死结。

四是少数地方安置部门配合不积极。《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退出现役安置暂行办法》明确:服现役期间因病基本丧失工作能力,并经驻军医院诊断证明,军以上卫生部门鉴定确认作退休安置的,在原征集地或者直系亲属所在地分散安置。据此,病退士官移交本不应以有住房为前提条件,但不少省市军人退役事务部门却以必须有住房为移交条件,导致病退士官无法顺利移交。部分地方军人退役事务部门以地方财政经费不足、公共事业费缺口大为由,变相收取安置费用,要求部队补齐后才能接收。有的地方军人退役事务部门以未接到接收安置通知、自行设置接收时限、初级士官不得办理病退、伤病残士兵家属有反对意见、档案内容填写不够详尽等理由推诿接收或延迟接收。

三、做好滞留伤病残士兵移交工作应把握的问题。伤病残士兵移交问题事关士兵家庭福祉和涉及社会稳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真正使伤病残士兵回到地方伤有所依、病有所养、残有所靠。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一是严格检疫制度“源头防”。严密组织征兵体检和新兵检疫复查,从源头上杜绝有疾病的青年进入部队,防止为伤病残问题埋下隐患。按纲科学施训“中间防”。严格按纲施训,落实科学组训,体能训练要做到训前有准备活动,中间有保护措施,训后有整理放松,武器操作要杜绝违规操作和盲目盲干,最大限度减少训练伤残。二是健全安全制度“强力防”。持续搞好“三责”活动,加强事故案件防范,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特别是风险训练、执勤巡逻、重大演训活动要严密组织安全风险评估,堵塞安全漏洞,防止发生意外伤病残。三是完善评残鉴定“机制防”。规范病残等级评定和因病基本丧失工作能力医学鉴定,提高评残和医学鉴定质量。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在评残和医学鉴定中弄虚作假,对在移交中推卸责任、工作不力的单位领导和个人,严肃追究责任。

二是精准筹划和调查研究。伤病残士兵滞留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调查研究不够、深入细致做疏导的工作不够、政策支持暖兵心的工作做的不够,必须找准症结,针对性下药:一是要找营连主官谈,为什么营连主官做不通工作?主要原因是单位主官对政策法规不熟悉,一味搞思想教育,脱离法规政策而缘木求鱼当然不可能对解决问题有实质性帮助;其次就是说话没分量,既不敢随口用钱来解决问题,又不敢承诺任何物质利益,出现无水难解渴的现象。二是要找机关谈,为什么机关作用发挥不明显?主要原因是机关理解政策而不愿意执行政策,比如伤病残复评问题,文件上明确规定治疗期满后如果病情加重可以参加复评,但是部分机关认为参加复评后会再次造成拖延不走的问题,而且如果开了复评的口子,以后其他人员就会跟踪效仿,增加管理难度。这样的办事方法也不可能让战士心悦诚服,而且想当然认为减少矛盾困难就是为党委分忧解难,其实是加重了官兵不信任的成分!三是要找士兵谈,为什么拒不离队报到?主要原因是士兵个人思想顾虑大,虽然有的已经治疗期满,但心理仍然不踏实,其次就是住院期间虽然享受了免费治疗,但是在其他方面自己也存在一定医药开销,切实想接受单位一点救助。但是个人与机关基层沟通时总是存在沟通误区,达不到解决触点。所以,机关基层要积极作为,既要打消机关办事人员的顾虑,又要解决士兵的忧虑,必须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把问题产生原因、演变过程、问题焦点、当事人的诉求、以往处理的情况等等,一一搞清楚,只有这样,才能找准问题的主要症结,选好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三是精心细致协调用好三个资源一是通过亲朋好友积极协助。做通滞留伤病残退役士兵的工作,除本人之外,其亲朋好友的正面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成功因素。要坚持一切有利于移交工作的力量都争取为我所用的原则,在正面协调沟通遇到障碍时,积极争取伤病残士兵亲朋好友,从侧面做其本人和家人的劝说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解开思想包袱、确保顺利移交。二是通过地方政府获得支持。对于滞留伤病残退役士官的移交安置工作,地方政府是安置链路中的关键环节。要注重发挥地方相关部门的作用,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帮助,共同协调棘手问题,为移交成功取得外力协助。同时,严格落实各项政策法规,推动制度刚性落实,对无正当理由拒不审定移交的伤病残士兵和拒绝接收的地方部门,采取合理办法措施。三是通过体系医院提供支援。事实证明,移交滞留伤病残士兵遇到的矛盾,大多时候集中在能否取得更大的保障上,可在积极与各体系医院进行对接,协调退役伤病残士兵的医疗服务问题,为滞留伤病残士兵移交提供有利帮助。

四是建立长效机制,始终以完善的制度规范推动移交工作良性发展。一是建立军地协调机制。利用军民共建、走访慰问等时机,保持与地方政府的长期友好联系,定期组织伤病残移士兵交工作意见交流会,了解地方新政策、新规定,反映部队新情况、新问题,做好军地情况互通,为伤病残士兵移交工作提供实时政策支持。二是建立责任分工机制。明确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责任,按分工做好伤病残士兵向地方移交前的教育管理、与地方安置部门进行协商、办理移交安置相关事宜,监督伤病残士兵各项安置优惠政策的落实,构建伤病残士兵移交工作良好秩序。三是建立奖励处罚机制。以奖惩制度为动力,积极推动伤病残移交工作有序进行。对工作开展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奖励;对在开展工作中消极、推诿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究其责任;对造成不良影响、不良后果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严厉处罚,确保移交工作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