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救援人员热射病的预防和救治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8
/ 3

消防救援人员热射病的预防和救治措施

莘华 ,岑曦  ,徐碧霞 ,贾坤

(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医院102202)

摘要:随着“全灾种、大应急”时代的到来,对消防救援人员的训练时间、训练强度以及训练量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训练过程中,特别是在野外高温环境下驻训以及演训任务的增多,进一步增加了消防救援人员热射病的风险。然而消防救援人员对热射病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训练科学性不强、消防卫勤保障能力有限等因素不同程度存在,均会导致预防和治疗热射病存在一定困难。该文结合消防救援人员高温训练工作实际,立足消防救援人员训练需求,围绕提升消防救援卫勤保障能力,探索消防救援人员热射病防治策略,旨在减少和降低消防救援人员热射病的几率,实现消防救援人员开展夏季训练任务和保障生命健康安全“两不误”。

关键词:消防救援人员、热射病、卫勤保障、预防与治疗

热射病(heat stroke, HS)是指人体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中,引发人体热平衡失调,致使体内热量蓄积,体温迅速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紊乱等症状,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多器官损伤的严重综合征。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职业性中暑的诊断》(GBZ 41-2019)将中暑分为三级,从轻到重依次是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重度中暑在临床上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及热射病(heat stroke, HS)。HS又称为中暑高热,包含日射病,属高温综合征。依其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可将HS分为劳力型热射病(exertional heat stroke , EHS)和经典型热射病(classic heat stroke,CHS)。HS是一种重度中暑急症。EHS一般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运动造成的重度中暑,此时机体的核心体温一般高于40℃,同时高热环境可诱导机体组织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从而使全身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肝肾功能及皮肤软组织受到严重损伤,致死率高达30%-50%,属于非常严重的一种中暑类型,消防救援人员在训练中发生的热射病绝大多数为EHS。众所周知,消防救援人员素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习惯,加强平时训练是保持和提升消防救援人员战斗力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在全球气温普遍升高的情况下,在应对新时期“全灾种、大应急”需求的压力下,消防救援人员这一特殊职业人群,不可避免地要在极端高温环境下进行体能和消防技能训练,无疑会进一步增加消防救援人员热射病的几率和风险,导致消防救援人员成为热射病的高发人群。研究表明,高温高湿气候和高强度体力活动两者结合是导致消防救援人员热射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但在训练过程中,消防救援人员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训练科学性不强、消防卫勤保障能力有限等也是影响预防和治疗热射病的重要因素。因此,重视和做好热射病防治工作,不仅有助于减少非战斗减员、保障战斗力、维持消防队伍士气,更有利于保护广大消防救援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

1提高消防救援人员在热射病中的预防能力

消防救援人员热射病的发生与高温环境、个人体质及训练因素等密切相关。相关研究显示,减少和降低热射病发生及病死率的关键在于预防和预后两个方面。

1.1加强健康宣教,提升预防意识

开展健康宣教是提高消防救援人员热射病预防意识的有效手段。各总队应将消防救援人员健康宣教工作纳入基层主官和主管部门考核范围,督促基层重视健康宣教,形成参训人员、教官、卫勤人员全知晓、全参与的局面。在健康宣教中,根据受众、任务不同须分对象、分层次有针对性地采取宣教措施,补充完善宣教内容。针对参训人员,应常态化地开展健康宣教和科普讲座,重点普及热射病成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急救措施等知识,对于是新入队的消防救援人员,要尽早尽快全面地普及卫生健康常识,使其初步了解热射病发生的环境、诱因,知晓简单的自救互救措施,提高对热射病的防范意识。针对制定训练计划和组织训练的教官,则须结合环境、天气、人群、训练科目等情况,科学合理制定训练计划,配套热射病预防和应急处置方案预案以及保障措施,预防紧急情况的发生。针对卫勤人员,则须接受专业培训,熟悉EHS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掌握应急处置流程、措施和后送要点,提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力;配合训练工作做好物资储备,备足相关药品,协调驻地医院建立紧急输送通道,确保遇有突发情况能及时送医救治。

1.2加强健康排查,提前做好预防

消防救援人员训练强度和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卫勤保障能力也必须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要求。在此形势下,消防卫勤保障工作已从单纯医疗型逐步转变为预防、医疗、保健三位一体的全方位保障型,卫勤人员应结合消防救援人员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和“大卫生”观的需求,坚持“预防为主”方针,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发挥其学历高、医学基础知识较丰富、对科学组训有一定了解的优势,科学合理补充营养和水份,保证必要的睡眠与休息,落实预防、医疗、保健一体化工作,不断拓展卫生、疾病监督和健康、技术评价等功能。加强卫勤保障与消防训练之间的协调联动,提高服务的主动性,做好参训人员的筛查评估工作,为训练内容、训练强度和训练时间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诸如可排查提供参训人员的健康状况,对大病初愈、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等及时评估,协助制订个性化的训练计划,甚至暂缓参加训练考核。

1.3加强耐热训练,提高适应能力

热习服训练是一项行之有效的预防热射病措施,是提高热耐受性最好的方法之一。在正式进行高强度训练之前,要根据热习服训练规律,科学合理、循序渐进地开展热习服训练,提高参训人员的耐热能力,逐步增强参训人员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中暑发生率。在进入夏季之前或从低气温地区进入高气温地区开展热习服训练,按照环境温度由低到高的安排,极力避开极端高温天气,坚持每天早晚训练两次,组织参训人员进行打球、5000米长跑、单双杠、单杠卷身上、负重折返跑及登楼等大运动量活动,时间控制在1.5-2小时之间,以出大汗、心率达到120-140次/分为标准,逐日增加运动量,持续训练10-14天。通过训练达到自觉不适症状减轻、心率无明显增快、体温上升水平下降、出汗量增加但汗盐浓度降低等热习服达标标准。在进行热习服训练时注意参训人员监测,除卫勤人员密切监测参训人员生命指征外,参训人员也要进行自我监测,内容包括脉搏数、体温、每日尿量、尿液颜色。科学规划参训消防救援人员热适应训练与获得,避免脱习服,每周仍需不少于2-3次的巩固性训练。

2提高消防卫勤力量在热射病救治中的核心能力

热射病具有发病快、病情重、危害大的特点,一旦发病可在短时间内发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危及消防救援人员生命。相关研究显示,在救治热射病过程中,核心点在于控制体温。发现消防救援人员发生热射病后,在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情况下,通常首选治疗手段和措施是有效降温。而消防卫勤人员处于第一现场,在时间、空间上具有黄金优势,消防卫勤力量强弱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致残率和伤亡率,因此,加强基层卫勤机构建设,提高其现场救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1加强机构建设

伴随消防救援人员职能任务的转变,训练时间和训练难度、强度等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卫勤保障任务相应随之增多,作用更加凸显。要建立救援、卫勤一体化的战斗队伍,打造平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卫勤力量,牢固树立“保健康就是保战斗力”的理念,将消防卫勤机构建设与队伍建设同等重视、同等筹划、同等部署,一体联动。各总队应立足各自实际,着力解决好基层消防队伍卫勤人员缺乏、卫生装备简陋、急救技能不强、实践经验不足、伤病员转运不及时、轻视现场救治等问题,充实基层消防卫生机构建设,增加消防卫勤专业人员数量,加强消防卫勤人才培养,提高卫勤救治能力,加大资金力量投入,优化卫生装备配备,并与属地医院形成一体化联动的救治体系,提升基层队伍卫勤保障水平。

2.2加强救治演练

消防救援人员热射病发病地点通常与具备急救能力的医疗机构有一定距离,因此在救治和转运过程中,清晰高效的卫勤指挥和有序衔接的救护流程是提高热射病应急救治成功率的关键之一。目前基层消防救援队伍卫勤人员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需要完成对上报告协调,对下安排指导,兼顾对外联系转运医疗机构和现场急救等任务,责任重大、任务繁重。消防卫勤机构的协调指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热射病的救治时效。因此,在日常战备训练中,特别是在夏季,要更加注重热射病救治全流程演练,在救治演练过程中,熟练掌握其诊断要点和处理原则,查找不足并不断改进。可增加消防救援人员与卫勤救护之间的协同演练,设置热射病模拟救治与转运环节,定人、定车、定位、定物,研究应急、处置及后送方案,并加强演练评估工作,增强卫勤机构与卫生主管部门、属地医院的协作能力,为提高热射病救治效率、优化转运流程提供全程保障。

2.3强化跟踪随访

有文献报道,良好的随访机制是掌握热射病患者疾病进展、及时作出治疗调整的有效手段。消防救援人员发生EHS时通常表现为训练中突发意识障碍,起病急,一般经现场采取降温措施后,部分伤病员可清醒,这有可能导致基层消防卫勤人员误判伤病员病情发展和转归,延误最佳救治时机,产生严重后果。因此,根据热射病病程发展、个人身体状况、所处高温高湿环境、训练强度等,建立完善的随访机制,对经现场救治得以恢复的消防救援人员,安排专人跟踪随访3天以上,期间连续监测伤病员核心体温、生化指标等,以减少发生误诊或漏诊的概率。

3规范消防救援人员热射病救治保障

目前,国内国际对于热射病的现场救治己经取得共识,关键是采用降低核心温度、快速补液、扩大循环容量、控制抽搐、避免躁动等措施。但是,由于消防基层诊疗技术水平不一、医疗设备和器材配备不足,造成热射病救治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消防救援人员热射病救治所需设备器材及救治流程可进行规范。

3.1医疗设备器材规范化

3.1.1伴随保障配备设备器材

耳温检测仪、保温箱(内放冰袋、冰帽)、水浴床、担架、简易呼吸器、氧气瓶、口服补液盐、一次性输液器、一次性注射器、0.9%氯化钠注射液、75%医用酒精和聚维酮碘溶液等。

3.1.2转运后送配备设备器材

气管插管装备、氧气瓶、简易呼吸器、便携式呼吸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留置针输液器材、冰块、风扇以及急救药品(包括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氯丙嗪、地塞米松、丹曲林、地西泮、多巴胺、利多卡因、胺碘酮、吗啡、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

3.2医疗救治流程规范化

基层消防卫勤人员在救治热射病伤病员时的重点是降低核心温度、快速补液扩大循环容量、控制抽搐和呼吸道保护等,特别是在第一现场急救时要第一时间持续有效降温。由于热射病病情发展快且严重,应采取“边降温,边转运”处置原则尽快救治,当两者存在冲突时,按照“降温第一,转运第二”的救急原则确保有效降温。

3.2.1伴随保障治疗

夏季湿热天气下训练,发现有消防救援人员晕倒等突发情况时,应立即评估其意识、呼吸、循环、气道等状态,如出现呼吸或心搏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拨打120急救电话。若患者呼吸心搏加快、意识模糊、全身发热,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迅速脱离高温环境,移至阴凉处,解除携带装备及全身衣物散热;(2)快速测量体温,及时请求相关部门协助;(3)使用冰袋、冰帽降温,医用酒精擦拭身体,扇风降温;(4)尽快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快速补液扩容;(5)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护呼吸道,吸氧,防止伤病员发生二次损伤,要求急救车尽快到达现场。

3.2.2后送保障治疗

一旦怀疑参训消防救援人员发生EHS,应立即联系救护车前往现场转送伤病员至医院,救护车应配备必要急救设备器材,根据患者生命体征以及发生地点与属地医院的距离,综合判断后送目的地。救护车到来之前,采取必要急救措施,可使用冷水浴床为伤病员降温,但要注意保护伤病员,防止发生误吸,并持续给予双通道快速补液扩容。单伤病员体温降至38.5℃以下时,可脱离冷水浴,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救护车转运途中应注意继续降温、补液,并进行心电、血压监护。如伤病员出现躁动抽搐、呼吸抑制、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应立即采取相应应急处置措施。

消防救援训练作为雷打不动的刚性执行任务,不同于其他体育锻炼,训练计划不会轻易因高温、高湿等环境因素而改变。热射病已成为消防救援人员训练中的常见疾病,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在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改革的大背景下,既要保证训练质效,又要科学防止热射病已成为一大课题,如能充分发挥消防卫勤保障作用,将提高预防能力、救治能力、规范救治途径贯穿训练的始终,将有助于科学防治热射病,有效地减少 EHS 的发生,提高热射病救治成功率,为消防救援人员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某部医院热射病伤员救治的组织与实施[J]. 王博,吴磊.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9(11)

[2]暑期部队高强度训练预防中暑专家共识[J]. 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 空军医学杂志. 2019(08)

[3]军事训练致劳力性热射病28例临床救治体会[J]. 范纯泉,陈长青,唐卓夫,陈志东,丁真奇.  海南医学. 2016(02)

[4]《部队热习服指南》解读[J].宁波,宋青.空军医学杂志,2018,34(4)

[5]体能训练致热射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营养治疗[J]. 陈怡,黄蕾,李洁廉,张艳,时皎皎,林宁. 西南国防医药. 2014(11)

[6]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9,44(3)

[7] 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J].刘树元 , 宋景春 , 毛汉丁,等 .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9(03)

[8]高强度野外训练中热射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J]. 孙童童,陈 郁,陈兴书,罗勇军. 人民军医. 2019(06)

[9]军事训练伤中热射病的特点与预防策略[J]. 曹德康,王欣. 武警医学. 2019(06)

[10]热带环境下军事训练与热习服的研究进展[J]. 许成勇  黄振俊. 武警医学. 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