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你了解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7
/ 2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你了解吗

宋林淋

彭山区人民医院(620860)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阻塞性疾病,受血管阻塞影响,患者心脏肌肉出现缺血症状,导致心脏功能受损。该疾病发病急,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临床治疗中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疾病范畴。随着目前社会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该疾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尤其是45岁以下人群,发病率也逐渐上升,该疾病发病情况呈老年化趋势。为减少该疾病发病率,避免其对社会发展以及居民安全造成影响,应加强对该疾病相关知识的普及,文章以此为重点,对其予以深入分析。

一、发病原因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原因多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有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斑块破裂,导致血液中斑块表面聚集较多血小板,形成血栓,对冠状动脉造成阻塞,引发心肌缺血性坏死症状。同时发病期间,会增加患者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痉挛概率,引发心肌梗死。导致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与患者劳动强度、心情、饮食状况等因素有关。第一,患者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如负重登高、长时间劳作等,均会加重患者心脏所受负担,增加心肌耗氧量。加之患者冠状动脉硬化以及狭窄,使冠状动脉不能充分扩张,导致心肌缺血症状发生。同时剧烈劳动也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第二,患者过度紧张、情绪激动或愤怒刺激下会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第三,暴饮暴食、过度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后,会导致其体内血脂指数明显上升,增加血液粘稠程度,增加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栓形成概率,进而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第四,患者自身受到寒冷刺激,同样也会引发急性心肌梗死。这也是冬季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显著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五,患者长期便秘,排便期间屏气用力,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因此为避免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老年患者应适当食用香蕉等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第六,患者长期吸烟以及大量饮酒,会导致冠状动脉痉挛以及心肌耗氧量上升,进而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二、临床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多,发病迅速,约50%以上患者起病前2周内会出现前驱症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见前驱症状包括:心绞痛症状加重,疼痛程度、性质发生变化,发作时间延长,发作频率增加等。发病后使用硝酸甘油用药效果降低或无效。或部分既往无心绞痛患者出现长时间心绞痛症状。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临床症状较复杂,对患者造成的影响较大,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患者突然发生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休息以及服用硝酸甘油疼痛不缓解。发病时,伴有焦躁不安、出汗、恐惧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濒死感。第二,少数患者临床发病后无疼痛情况,开始可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症状。第三,部分患者疼痛部位位于上腹部,与胃穿孔以及急性肠胃炎等急腹症相似,有极大的误诊率。少数患者可表现为颈部、下颌等位置疼痛,误诊率较高。第四,高龄患者可发生神志障碍。第五,患者会出现难以形容的不适感,伴有发热症状。第六,患者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以及腹胀等胃肠道不适症状。第七,约有75-95%左右患者会出现心律失常症状。起病1-2周之间较为多见。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第八,发病初期几个小时内,患者易发生急性心力衰竭,发病后数日也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发钳以及烦躁等不良症状,此时有可能伴有心力衰竭。第九,患者发病时,出现剧烈疼痛,受恶心、呕吐等症状影响,可能会伴有低血压症状。若患者心肌梗死范围较大,患者心排血量可能会迅速降低,进而引发心源性休克。若收缩压下降至80mmHg以下,可伴有面部苍白、皮肤湿冷、烦躁不安等休克症状。

三、治疗方式

(1)一般治疗:患者入院后,为降低其心脏负荷,患者应保持绝对休息,若患者无并发症,则可在临床治疗3天后适当下床活动。治疗期间,应减少外界环境对患者的刺激,为其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保证患者获得充分休息及睡眠。同时,临床治疗全程应对患者血压、心率等身体指标予以实时监控,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此外还应为患者提供吸氧干预,避免患者产生心肌缺血以及缺氧症状。

(2)药物治疗:针对心肌缺血疾病患者实行的常见临床治疗方式包括:镇静止痛类药物(吗啡)、扩张冠状动脉药物(硝酸甘油、尼可地尔等)、减少心肌耗氧药物(美托洛尔、比索洛尔性)、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林、替格瑞洛等)、调脂药物(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溶栓药物。所有药物使用均应谨遵医嘱完成。

(3)手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见手术治疗方式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紧急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治疗方式。前者适用于心电图征象明确的患者,后者适用于介入治疗风险及难度大或无效患者。由于前者适应症更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故建议患者优先实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者手术操作相对较为复杂,创伤较大,风险较大。

(4)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可使用丹参、红花以及人参等药物,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但该治疗方式见效较慢,若患者处于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危急期,则不建议使用中医治疗。

(5)前沿治疗:常见前沿治疗方式为干细胞治疗,用于修复患者梗死后的心肌功能。目前该临床疾病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临床治疗效果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四、预防方式

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发病危急,对患者身体质量以及生命健康均会造成较大威胁,对患者家庭以及社会造成威胁,患者应注重提前预防,避免疾病发生。导致该疾病发生的原因与很多慢性疾病有关,故针对患者慢性疾病的治疗十分重要,可避免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重要前提,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血栓,阻塞血管时,会降低患者心脏供血能力,导致患者发生临床疾病,降低其对于疾病的抵抗能力,影响其预后。故急性心肌梗死预防中,应注重血管弹性的维持,避免血栓的发生。第一,戒烟,避免烟中有害物质尼古丁在患者身体中残留,减少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受到损伤,提升血管弹性。第二,饮食干预,应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入,避免血脂水平上升,多余脂肪粘附于冠状动脉血管壁,导致血管壁硬化。同时良好的饮食干预,还能避免患者血管弹性降低。对于血液高凝状态下的患者,血管受到冲击后更易出现破损产生血栓。第三,患者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防止气候异常导致其血管痉挛收缩,避免冠状动脉供血量降低,天气变凉时,应适当添加衣物,保暖。第四,患者应避免情绪上的异常波动,避免心血管过度收缩,导致心肌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