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2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也尔肯·吾拉孜汉 ,李金芝 ,塔斯肯·木合塔尔 ,海拉别克·奥愣别克

新疆塔城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834700

摘要;牛只在感染病毒性腹泻之后,常常会表现出较为复杂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牛只的生产性能。同时,此类病毒能够通过胎盘持续影响犊牛,从而造成犊牛出现发育畸形或死胎,并且出生后的犊牛会由于受到感染后而出现腹泻。病毒性腹泻除了能够危害牛群之外,还会感染羊群、鹿等反刍类动物,影响广泛。基于此,本文就牛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特征、临床症状、诊断方式进行分析,提供了几点简单的防治管理措施,希望能够避免牛群养殖期间此类疾病的发生影响。

关键词;牛病毒性腹泻;流行特征;诊断方式;防治管理

在牛群养殖生产期间,病毒性腹泻疾病属于一种发病较为特殊的传染性疾病。牛只在患病后会引起繁殖障碍,犊牛持续出现腹泻,严重危及到整个牛群的生产性能。因此,养殖户在开展牛群养殖期间,应当对此类疾病的发生流行趋势有一定的了解,掌握诊断鉴别方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造成疾病的大范围传播,影响养殖经济效益。

1流行特征

牛病毒性腹泻又名为黏膜病,致病菌为黄病毒科瘟病毒属,任何年龄、品种的牛群对该病毒都具有易感性,犊牛时期病毒感染的概率最大,发病症状最为严重。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危害群体除了牛群之外,其他常见的羊、猪、鹿等动物也会感病[1]。牛群中,犊牛和老龄牛在感染病毒性腹泻后,会出现持续性的影响,同时出现较高的死亡率。通常,牛群中成年牛只在感染此病毒后会表现出慢性发病或隐性发病,日常养殖期间不会出现较为显著的临床症状,但是此种隐性发病会促使感病牛只成为整个养殖场的传染源头,不断的排出致病原,健康牛只接触后就会形成病毒的传播感染。身体中带腹泻病毒的牛只其分泌物中会有大量的致病菌,病毒通过排泄物进入牛舍环境中,污染牛舍中的饲料、工具、饮水、环境等,健康牛只在接触致病菌后直接造成疾病的感染,形成传播。牛病毒性腹泻一年四季均会发病,通常以春、秋两季发生流行概率最高。病菌在侵入牛体中潜伏周期为1~2周,潜伏期为隐性感染,不表现临床症状,而新生犊牛在感病后,会表现出急性症状,出现腹泻、脱水,直至死亡。
  2临床症状诊断

在同一个养殖场中,不同牛舍、不同年龄的牛只在患病毒性腹泻时,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会有所差异。牛群发病概率较高的养殖场内,常常成年牛群在感染病毒性腹泻时,表现为隐性感染或慢性发病,临床症状不显著,大多数症状显著的牛群为处于妊娠阶段的母牛群体或犊牛。而发病较少的养殖场内,当感染牛腹泻病毒时,常常表现为急性发病过程,患病牛只体表温度快速上升至41℃,病程较急。当犊牛感染病毒性腹泻后,在短时间内就会出现腹泻症状。而当成年牛只感染病毒性腹泻时,其发病症状表现较为缓慢,随后会表现出持续的高热3~5天。患病牛只的精神状态差、呼吸频率加快、心跳加速、取食量减少或停止取食,同时伴有干咳和呼吸道症状。常见的牛病毒性腹泻发病后,患病牛只排出水样腹泻、常常混杂有黏液、血液、肠道内容物等,味道恶臭,同时,患病牛只的口腔粘膜、眼结膜等位置出现不同程度的溃烂,口腔内部有大量唾液分泌物。妊娠初期母牛感染病毒性腹泻后,会出现突发性的流产,流产出的胎儿大多不会出现病变。母牛流产后,其泌乳量会快速下降,同时引发乳房炎症问题。而妊娠中后期母牛感病病毒性腹泻后,所产下的犊牛多为畸形、脑部发育不良[2]

3病理诊断

观察患病毒性腹泻致死的牛尸体,可以发现其外表表现出严重的营养不良、关节肿胀,眼结膜出现黄染或苍白、舌头下方有显著的大范围溃疡病灶。解剖病死牛尸体可以发现,其肌肉不丰满、皮下脂肪为苍白色、胃大网膜枝状充血;肾脏部位肿胀、外表为红褐色肾包膜,易剥离,其下方有大量的出血点、质地较脆、伴有灰白色坏死病灶;肝脏部位肿大、边缘为钝圆和梗死病灶、切面外翻、中间有少量污浊液体流出;胆囊有大量的出血斑、同时含有油状胆汁;肺脏部位的病变较为显著、水肿、外观有淤血、坏死性结节、同时伴有黄褐色肝样病变;心脏肿大、心包中有黄色液体、心冠状沟有胶冻质地水肿;肠系黏膜淋巴结呈黄白色,伴有肿大,小肠内容物为灰黄色,夹杂大量的血块及肠粘膜组织,味道恶臭,将肠道内容物清理干净后,可以发现肠系黏膜充血,伴有淤血病斑易脱落;胃中无内容物,胃黏膜溃疡性病变[3]

4防治措施

4.1治疗措施

目前牛病毒性腹泻并没有针对性的治疗高效方案,在临床诊治时期,可以针对一些发病症状较轻的牛只进行治疗,而对于患病症状较为严重、没有治疗价值的病牛应当及时的进行无害化处理。当发现养殖场内有患牛病毒性腹泻牛只时,需要及时的将其进行隔离治疗,同时对养殖环境进行卫生清洁、消毒管理,坚持每天对污染的牛舍全面消毒两次,彻底消灭病毒,从而控制疾病的传播。

在对发病初期的患病牛只治疗时,可以每天注射复方黄连注射液、复方穿心莲注射液、搭配使用辅酶A进行治疗。或者使用维生素C10ml、依照患病牛只体重每公斤注射硫酸庆大霉素2000IU,搭配使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混合后采取静脉注射的方式治疗,连续使用3天,每天注射1次。如果患病牛只的排泄物内有混杂的少量血液,可以依照患病牛只的体重每公斤注射维生素K或止血敏10ml,直至便血症状消失。治疗期间,在养殖场内所有牛群日常饮水中加入0.5%食盐、每100kg饮水中添加500g电解多维,提升牛群的疾病抗性。

另此外,还可以使用中药治疗牛病毒性腹泻。中药的治疗原则为凉血止泻、清热解毒,使用白头翁60g、连翘35g、金银花60g、黄芩45g、黄百30g、黄连35g、侧柏60g、地榆60g,秦皮60g混合煎煮,将药汁过滤后进行灌服,每天灌服1次,连续使用3~5天。

4.2预防措施

牛病毒性腹泻疾病属于一种抑制免疫能力的传染性疾病,此疾病在发病时传播速度较快,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影响整个养殖场的牛群健康。因此,在预防管理期间,养殖户要加以重视,避免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①做好养殖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理牛舍内外卫生,做好定期消毒管理工作,及时更换草垫,避免污染物堆积,造成病菌在养殖场内积累,从而滋生疾病传染。在选择消毒药剂时,应当避免长期使用单一的消毒剂,避免致病菌出现抗药性,影响后续消毒以及治疗的效果。②定期采集牛群的新鲜血液,开展血清检测,特别是在牛群繁殖期间,及时进行疫病检测,避免出现隐性传播。③做好牛群的免疫接种,选择使用流行性腹泻病毒弱毒疫苗,在犊牛断奶期前后1周左右进行预防接种。而对于病毒性腹泻流行性较强的地区,应当加强接种频率,每间隔3年~5年进年进行一次免疫接种;种公牛和育成牛在配种之前进行一次免疫接种。在接种期间,做好牛群的抗体水平监测,对于免疫力低下、或不达标的牛群进行淘汰处理,确保疫苗接种效果。④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当必须进行外部引种时,需要做好疾病的检测与防疫管理,避免引进带病牛只,造成疾病的传播与感染。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牛病毒性腹泻作为一种传染能力较强的免疫抑制疾病,一旦发生对养殖场的生产影响较大。因此,养殖户在管理期间,应当对此疾病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发生牛只病毒性腹泻疾病的感染后能够及时的诊断,有针对性的防控治疗,从而避免疾病蔓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维护牛只养殖经济效益性。

参考文献

[1]吕吕甫·德瓦.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及防治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1(7):98-99.

[2]张洋,张伟年.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J].畜禽业,2021,32(5):118-119.

[3]宁德生.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方法与防治措施[J].中国动物保健,2021,23(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