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网络语言对中职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2

新时代网络语言对中职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探讨

武欣宜1   ,李瑞秀2, ,陈雪3

石河子中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新疆石河子  832000

摘要:基于网络时代背景,凭借简洁、趣味的特征,网络语言受到了年轻群体的喜爱和应用,甚至网络语言已经开始渗透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课程,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势必会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为了保证中职汉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不受影响,首先简要分析新时代汉语言文学定义和形式,然后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角度讨论网络语言对中职汉语文学发展的影响,希望能够保证中职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与素养得到提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网络语言;中职教育

引言

在我国文化组成中,汉语言文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学习和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有助于最大限度培养国民综合文化素养,有助于弘扬和传承汉语言文学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但是随着网络语言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文学多年的发展规律,究其原因在于网络语言具有新颖、有趣、概括性强的特点,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运用。如果不能有效规避网络语言的不利影响,势必会对中职院校展开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最终会弱化学生学习汉语文学的质量和效果。

1新时代网络语言概述

1.1定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我国网络用户数量和年增长量每年都有所上涨,而在庞大用户的影响下,逐渐诞生了一种新式的网络语言形式。与传统语言相比,网络语言更适用于开放的网络环境,是能够让网络交往双方更了解自身思维的一种文字交流语言。网络语言产生主要是为了实现信息传递与沟通的便捷性和轻松性,其广泛流传正说明了此种网络语言形式的受欢迎程度。

1.2形式

当前将网络语言形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第一,将特定词汇赋予一定意义,用来自现实生活的词汇表达不同含义。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楼上”、“楼下”代表着楼层关系,但在网络的语言上,除了原意表达外,还能够表示评论层级的上层顺序和下层顺序。所以,可以看出网络语言和汉语言文学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第二,利用数字或字母的谐音表示,是一种数字发音与思想之间的结合。比如:“55”就是“呜呜”的谐音表示,可以让交往双方联系的哭泣声音。第三,文字谐音,有不少人认为此种语言方式的出现是由于网友拼写错误,经过他人的流传达到语态目的。比如:“童鞋”表示“同学”,“碎觉”表示“睡觉”等。

2新时代网络语言对中职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汉语与中国文学的知识内容,该门课程包括古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多门课程,可以说汉语言文学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有助于为培养人文素养高、汉语文学基础强的综合性人才。但是在网络语言逐渐兴起的大环境中,针对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考虑到中职院校学生多数处于未成年人阶段,虽然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但也没有实质性完善其文学素养和三观理念,在这样的基础下学生比较容易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

2.1积极影响

中职学生具有年龄层级相对较低的特点,而网络语言对其具有一定的新奇性,网络语言言简意赅以及诙谐幽默的基本特点不仅更能激发学生的语言思维,同时也符合中职学生个性鲜明的性格特征。在展开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网络语言进行合理渗透,不仅可以起到丰富汉语言文学学习素材的作用,改变汉语言文学原有单一、枯燥的教学氛围,还能够利用新颖有趣的语言特点,翻译晦涩难懂的古词,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词和难词。比如:教师在讲解苏轼著名词赋《水调歌头》的有关内容时,针对其中“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理解,学生会受到修辞手法的限制,而难以进行深入的感知。所以会选择从“浩然气”和“快哉风”这两个词的本来含义进行入手,然后再通过详细分析词句情感理解整篇词的大意和内涵。但是这样的讲解过程会让同学产生昏昏欲睡之感,并且还无法深入理解词语表达情感,严重影响了整个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但是教师可以引用新时代网络语言进行讲解,利用如果苏轼生活在现代,可能会用“神马都是浮云”,这短短六个字代替上述词句,利用这样的方式,学生更能感同身受地理解此句含义。这就表明,通过合理利用新时代网络语言,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质量和效率。

2.2消极影响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发现,新时代网络语言能够有效提高中职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质量和效率,但是在应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其对教学活动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结合综合性角度进行分析,有理由认为在中职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如果使用网络语言可能会产生弊大于利的负面影响。首先,应用网络语言无法满足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需求。这是因为在实际创造网络用语的过程中,无法避免大量语法的变异现象,甚至还会出现用符号代替汉字的情况,如果学生过多地使用网络语言或者习惯于使用网络语言,完成写作书面表达,很难提高自身书面语言的规范性和标准性;其次,网络语言的频繁应用也不利于教师多角度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是因为部分网络语言具有短暂的生命周期特点,只是在特定时间内存在流行趋势,并且在规定时间内表达特殊含义。如果学生片面地将网络语言应用到自身写作环节,教师可能无法理解学生想要表达的主旨,甚至会对学生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歧义;再次,有部分网络用语在创造过程中就已经奠定了其负面情绪表达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此部分网络语言的深意,只是认为其具有有趣、好玩的特点,不仅无法实现培养学生高雅语言品味的目的,同时也难以最终提高学生雅智趣的道德情操;最后,从本质上讲,网络语言具有一定的概括性特点,很多情感都能够用差异化的词汇进行表达和展示。但是如果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只记住了有关网络词汇,在长期的环境氛围影响下,并不利于学生积累其他优质词汇,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文笔。

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语言具有一定的概括性特点,虽然更加灵活多变,但本质上却是一把双刃剑,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由于其不规范性特点和不考究性特征,对于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而言,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和消极影响。因此,如果无法做到正视网络语言的影响双面性,无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就需要坚决杜绝网络语言的应用,从根本上避免对中职汉语文学专业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永刚,宁德松.新文科视域下汉语言 学专业建设思考[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1,(1).162.

[2]张嘉丽.网络空间安全的语言规范化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1).11.

[3]姜晓洁.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