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模式实用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2

 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模式实用性研究

魏振文

山东省鄄城县卫生健康综合执法大队  山东省 鄄城县  274600

摘要:医疗机构需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充分认识建立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实用性,加强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机构自身综合能力,促进医疗机构持续健康规范发展。文章将针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督档案管理模式展开详细地讨论与研究。

关键词: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模式

1卫生监督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

1.1医疗机构档案

经卫生监督管理机关登记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经卫生监督管理机关批准设置的科室证明资料。

1.2执业资质档案

主要包括登记的执业医师(护士、护师)证件;执业医师(护士、护师)注册情况及花名册。

1.3感染档案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针对诊疗活动中存在的医院感染、医源性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预防、诊断和控制活动中产生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资料。包括预防类(如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的灭菌、消毒资料,采取的隔离措施等)、诊断类(如医院感染发生状况调查、控制等)和控制类(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等)档案资料等。

1.4消毒管理档案

医疗机构建立的消毒管理组织及制度,消毒、灭菌检测记录,医疗机构使用的医疗用品灭菌记录,消毒产品检查验收资料,等等。

1.5医疗废物管理档案

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记录;医疗废物处置机构资质资料;医疗废物包装、容器标识及警示说明,等等。

1.6传染病疫情报告档案

登记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信息报告部门、人员及设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卡、登记簿、疫情收报、核对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人、报告内容、上报部门、年度资料汇总等。

1.7预防接种档案

预防接种卡、免疫服务形式统计表、预防接种冷藏措施、医疗机构接种医生基本信息资料、各级冷链设备运转资料、预防接种反应及事故处置资料等。

1.8医疗美容服务

登记取得卫生部医疗美容服务管理要求的条件,以及从事医疗美容服务的执业人员资格情况。此外,还包括医疗机构服务设施卫生监督管理类档案、综合管理类档案、设备仪器类档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类档案,等等。

2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模式及实用

2.1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模式建立

医疗机构卫生监督业务众多、资料收集范围广,管理要求标准高。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信息网络技术在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和利用等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卫生监督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水平越来越高。新时期,构建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模式从三个方面付诸实施,实现了以卫生监督资料为基础,系统分类归档,医疗行为与监督行为融为一体。(1)构建卫生监督档案类别体系。包括:医疗机构档案、执业资质档案、感染档案、消毒管理档案、医疗废物管理档案、传染病疫情报告档案、预防接种档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类档案、医疗美容服务档案、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档案、射线诊疗档案、临床用血档案、母婴保健档案、计划生育档案、服务设施卫生监督管理档案等15个类别体系。(2)细化卫生监督档案模式类别。从卫生监督档案类别体系来看,将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模式进一步细分为四个类别,即:医疗机构基本情况资料类。这一类档案主要包括医疗机构的基本情况及其批准机关,以及医疗机构性质证明资料等等;医疗机构日常消毒管理档案资料类。这一类档案资料主要是由医疗机构日常医疗器械及设备、场所的消毒管理构成;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管理资料类;以及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管理资料类。(3)优化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模式。近年来,随着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手段的日新月异变化,产生了大量电子卫生监督档案,为满足这种形式变化的现实需要,许多医疗机构对卫生监督档案管理采取一体化管理模式,注重线上线下卫生监督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查询和利用。如,有些医疗机构立足实际,开通了医护人员资质查验系统、医疗机构基本信息查询系统,以及医护执业内容登记查询等,加快了卫生监督档案电子化管理进程。

2.2统一档案管理方式

在传统纸质档案系统管理中,档案资料非常繁杂,一些医疗机构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规范化水平不高,信息化水平不够,档案管理缺乏有效的应用。依据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建立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模式,通过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医疗机构发展特点,改变以往无序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建立统一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模式后,加强卫生监督档案收集整理,加快卫生监督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采用大数据对医疗机构的基本发展情况、消毒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废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以及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医疗机构卫生监督管理数据库,不仅能够减少监督管理人员档案信息录入工作量,而且还便于医疗机构管理,提高档案数据质量,为医疗机构发展提供确切数据支持,促进医疗机构数据资源共享,促进医疗机构发展。

2.3有效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医疗机构严格按照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模式开展工作,实现基础业务的系统化,应用管理的信息化,运行模式的体系化,能够提高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的安全性,降低医疗机构卫生感染事件的发生情况。对于临床医务人员来说,卫生监督管理档案模式增强了医务人员的临床工作专业性,改变了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的不规范行为,促进了医疗机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提升,提高了医疗机构的综合能力。比如,针对肺结核、乙肝、丙肝等传染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医护人员可参照卫生监督档案,做好病毒隔离工作,待患者确诊病情后,及时为患者提供健康告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能够提高自身护理意识,治疗期间做好病房消毒护理工作,预防医院内的交叉传染,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2.4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模式实用性评价

(1)统一了档案管理模式。将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细分为15个类别体系,每个类别体系又规定了具体的资料归档范畴,以及保管要求,建立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统一了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模式,避免出现多头管理,或者依据不同规范和要求实行的差异化管理。统一的档案管理模式,也有利于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资料的统一收集,准确分类,规范管理。(2)实现了档案资源共享。新时期,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与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了融合发展,有利于将各个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资料内容进行电子化、网络化管理,实现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成果的数据分析和资源共享,有利于提升政府及其卫生监管部门决策的科学性。(3)节约了档案管理成本。通过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模式的建立,统一了各医疗机构档案管理内容、标准和要求,扭转了多年无序管理现状,也避免了各医疗机构重复收集、整理卫生监督档案,节省医疗机构宝贵的人力、物力和财力。(4)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通过科学、合理、高效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模式的建立,旨在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水平、规范医疗行为,增进医疗行为公开、透明,完善医疗行为,践行以人为本理念。(5)实现了医疗监督双赢。通过完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模式,推动医疗机构医疗行为,也通过监督档案模式的逐步完善,实现规范监督、科学监督,降低或杜绝医疗机构院内感染发生概率,制止非法行医行为,实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卫生监督效益的双丰收。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构建医疗卫生机构监督档案管理模式方面,应当通过实践来进行总结与完善,以实现电子文件档案的一体化,确保医疗资源的及时共享,为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管莉.浅析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卫生监督协管档案的管理及运用[J].办公室业务,2018(5):79.

[2]王艳红.建立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模式的实用性探析[J].山东档案,2020(4):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