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深圳都市圈发展视角下的 “南沙南部地区”空间发展策略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7
/ 3

广州、深圳都市圈发展视角下的 “南沙南部地区”空间发展策略初探

李宏珍

身份证:142730197910261826

摘要:都市圈已成为我国区域协调和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广深作为空间临近的两个超大城市,也都以都市圈战略提升其竞争力,也都对重叠地区进行激烈的腹地之争。而南沙南部地区作为两者的“边缘新区“,其发展必然受到广深都市圈发展的极大影响,本文在分析广深都市圈居民1小时通勤下的实体地域边界和广深都市圈的发展方向之基础上,提出了南沙南部地区未来发展应瞄准湾区承载、广州赋能、深圳联动和地方特色等四大发展策略,作为南沙南部地区与广深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广州都市圈| 深圳都市圈 | 南沙南部地区 | 发展策略

0 引言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将珠三角9市和港澳地区共同纳入湾区这一空间框架 ,并提出“四大中心、极点带动”的空间发展格局,“四大中心”指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极点”指港深、广佛、珠澳三大都市圈。2021年1月《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愿景目标纲要》(简称《广东十四五纲要》)提出“一群五圈“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意在通过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和湛茂五大都市圈协同发展,为珠三角城市群和大湾区在全球的竞争力提升形成动力源。

从顶层设计来看,广深作为大湾区中最重要的两个中心城市,且都以都市圈的空间发展态势影响着区域发展方向和临近片区的发展思路。而作为一个距离广州主城区50公里的“巨型飞地”,南沙尤其是南沙南部地区发展格局势必受到广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发展方向和资源配置方式等策略的双重影响,因此本文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框架下,将对广深都市圈能影响的实体地域边界和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广深都市圈的发展策略进行初探,接着重点基于南沙新区和南沙南部地区的现实情况,为南沙南部地区的未来发展提出初步策略建议。

1 广深都市圈实体地域边界与主要特征

《广东十四五纲要》中提出,广州都市圈包括广州、佛山全域和肇庆、清远、云浮、韶关等四市的 都市区部分;深圳都市圈包括深莞惠和河源、汕尾两市的都市区部分。这种地域边界主要是以行政区划边界为主来计算,但如果以都市圈人为本的内涵—居民1小时通勤—来测度广深都市圈在市场作用下的实体地域边界,则更能指导南沙南部地区等一些外围地区的发展研究。

很多学者也基于通勤率为主的指标对广深都市圈边界进行划分研究,如王建军等学者基于等时圈、通勤联系、企业联系和生态联系等划定广州都市圈范围为2.34万平方公里  。黎智枫等学者也基于等时圈、常住人口规模、就业人口规模、通勤人口和通勤率、建设用地连绵度等指标划定广深都市圈边界,但结果以 空间距离来 表示,其中广州都市圈范围35-55KM,深圳都市圈35-40KM。

通过对上述研究的归纳分析,广深都市圈呈现3个特征:第一:广深都市圈通勤联系强度大的地区均距离两地中心区约30-40公里,且均为地理临近地区;第二:广深都市圈在通勤联系较弱地区,广深两市面临着激烈的腹地竞争,这些地区即包括南沙南部地区,也包括东莞和中山等部分地区;第三:广州都市圈居民通勤多以抵达广州中心区的服务业和消费为主,而深圳都市圈则以抵达深圳郊区产业园区的制造和研发为目的。

2广深都市圈发展演变、政策规划和发展方向初探

广深直线距离仅100公里,两个如此靠近的超大城市在全球都是罕见的。在此格局下两者必然存在着复杂竞合关系,尤其是在对于周边腹地的竞争上,因此对处于两者边界地带的南沙南部地区来讲,把握广深都市圈形成历史和未来政策方向,有助于提出更聚焦的发展策略。

2.1深圳都市圈形成历史、政策规划和发展方向初探

从深圳都市圈形成历史来看,深圳都市圈是从香港对珠三角“前店后厂“模式发展而来。在此发展期间,莞惠与香港联系相比与深圳联系则更为紧密;之后深圳在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政策引导下 强化了其区域引导地位,在此阶段深圳开始与莞惠等城市发展紧密联系,尤其是深莞之间。目前深莞已形成大型跨国企业研发-生产一体化产业协作布局,而惠深在产业协作上明显落后于莞深。从跨城生活普及度来看,深圳都市圈与广佛都市圈均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整体上深圳都市圈处于产业紧密联系,人口初步扩散的发展阶段。

从政策规划来看,《广东十四五纲要》提出“进一步拓展深圳发展空间”和“建设跨区域产城融合组团”等方向。深圳“十四五规划“提出”以深莞惠大都市区为主中心,形成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圈层联动的发展格局“;东莞 ”十四五规划“提出发力临深片区、加快环深创新资源融合发展带建设“的战略定位;惠州重点实施交通一体化提升区域价值以创造新的增长点。

因此从深圳都市圈形成历史和政策规划方向来看,市场力量是促进深圳都市圈形成发展的最核心推动力,未来深圳都市圈的发展重点应是在市场作用下和在深莞惠空间尺度内,开始聚焦“人”的需求,持续发挥市场的主导配置作用。尤其是在一些深莞惠边界区域和深圳外围的交通枢纽片区,在机制上通过新协调机制和法律手段,在设施上通过轨道等交通一体化对接、在空间上通过配置更多产业、公共配套和公园用地,形成既解决深圳发展空间问题,也为这些区域发展带来新动能。

2.2 广州都市圈形成历史、政策规划和发展方向初探

广州都市圈历经以“产业经济合作为主的市场推动、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政府推动和以市民同城生活需求解决为主的人民推动“三个发展阶段。目前广州都市圈被认为是国内都市圈发育水平的第一梯度。广佛已实现高频通勤的成熟都市圈特征,这与广佛中心区距离仅20公里的先天优势有关,但也与两地政府的设施布局、平台建设、协商机制和价值认同有高相关性。目前广州都市圈正以广佛大都市区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快速交通体系建设和产业疏散,形成与清远、肇庆、云浮和韶关的强联系。

从政策规划来看,《广东十四五纲要》提出“疏解转移与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不符的功能和产业”和“支持广佛共建国际化都会区”等方向。广州“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城际铁路等项目建设和探索研发+制造、总部+基地、前端+后台、总装+配套等合作模式“。佛山”十四五规划“提出”全面对接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推进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建设、共建世界级万亿产业集群、构建广佛一体化交通网络和共享广佛优质生活圈”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因此从广州都市圈形成历史和政策规划方向来看,广州未来仍要加强其核心城市能级,迈向更高“世界城市”序列,以加大广州对佛山和周边地区如南沙等的带动性;同时应根据不同区域发展现状,区分广佛和广肇云韶都市圈的发展重点,广佛都市圈应持续基于“人”的需求和“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推动广佛实现全域同城化,成为广州都市圈的发展极点。广肇云邵都市圈应基于“快速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转移”平台建设,推动广州都市圈的网络化发展。

3南沙新区和南沙南部地区发展背景

从2001年广州市南沙开发区指挥部成立、2005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设立南沙区、2012年南沙新区成立、2014年设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为三大片区之一)、2016年被确立为广州副中心到2021《广东十四五纲要》提出南沙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平台,南沙新区发展定位也历经多次调整,其发展驱动力也历经以“大型项目”带动、“房地产投资”带动到“创新制度”带动的阶段变化特征。

南沙南部地区空间上相比南沙中心区更远离广州市中心,被称为广州的“西伯利亚”。用地规模约160平方公里,目前产业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多层级综合交通系统尚未形成,公共服务处于乡镇水平。但因其更临近入海口和深水岸线天然优势,而且随着深中通道南沙支线和南中通道,南沙枢纽轨道交通设施,广州轨道快线18号线的建设开通,南沙南部地区被注入重要发展动力。

图1:南沙南部地区空间区位

4 南沙南部地区未来发展维度和策略初探

在新发展动力驱动下,南沙南部地区成为政府方和市场方关注的热点区域,各类项目加快布局。在此形势下南沙南部地区需根据自身特点,抓住机遇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4.1 湾区承载南沙南部地区应在大湾区和广深竞合视角下发展

“南沙南部地区”虽隶属于南沙和广州,但更应发挥其“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应将其放在区域空间结构尺度下探讨其发展策略,第一:南沙南部地区可通过深中通道30分钟抵达深圳宝安机场、全球人道主义救援基地也在南沙港附近建设中,未来可依靠临近机场和港口优势,在南沙南部地区布局RCEP文化交流中心,国际论坛、全球人道主义基地等重大国家对外开放交流平台,承担中国和大湾区深度开放的使命。第二:南沙作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平台,而南沙南部地区作为南沙潜力发展板块,应积极对接港澳地区探索跨境型飞地,在人才引进、教育、医疗、居住等领域加快破除流通障碍,主动探索制度创新,强化大湾区合作;第三:南沙南部地区应在广深两大都市圈竞合下谋求其发展之路,未来可成为广深都市圈的创新试验区,积极承接广州和深圳先进生产要素辐射,更好的促进两大中心城市协同共生。

图2:南沙南部地区空间结构规划建议

4.2 广州赋能南沙南部地区应最大发挥广州优势提升公共配套

人才是南沙南部地区发展的核心资源,而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人工而非自然的优质城市公共设施对年轻人的吸引度更为显著。而南沙南部地区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存在明显的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学生生均用地紧张,公共卫生机构缺位,基础设施覆盖不全。而广州作为省会城市,集聚了全省的优势公共资源,是广东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最密集的城市。因此南沙南部地区应积极联动南沙和广州,通过第四代综合性港口发展提升机会、南沙枢纽中心区建设机会、联合国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项目落户南沙南部地区的机会等。并积极承接广州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发展目标和广州在”科创转化“等领域的短板,引导广州在南沙南部地区公共设施上的投入,提升其在吸引人才和与周边平台如前海新区、空港新城、滨海湾新区和翠亨科学城等中的竞争力。

4.3深圳联动南沙南部地区应积极对接深企外溢推动科技创新

深莞惠大都市区是深圳都市圈发展和深圳拓展其发展空间的主中心,但深圳也在积极谋划与深莞惠以外城市如中山等的联动,而企业外溢考虑因素则更多是成本、产业链等市场因素,目前深圳受限于土地、高成本制约和产业环节升级压力,深企正在形成多价值环节的产业外溢,包括研发生产、研发基地、研发销售等向佛山、东莞、惠州、河源、中山等的外溢,其外溢特征也由传统加工制造业转向高端制造和研发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

随着深中通道、南中通道和南沙枢纽等的开通,南沙南部地区与深圳的联系更加紧密,南沙南部地区应依托其产业发展和生活成本低的现状情况,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背景下,积极谋划广深深度合作平台,在南沙南部地区三民岛规划“未来探索岛“等科技创新区,并通过制度创新吸引深企在南沙南部地区探索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培育未来独角兽企业和成为未来产业成长试验田。

4.4地方特色南沙南部地区应发挥好蓝绿优势营造高品质河网水城

南沙南部地区临近海洋,水网密集,有29条普遍宽度为40-70米的河涌,拥有大湾区湾口地区稀缺的滨海湿地资源,也是中国东部沿海岸线迁徙候鸟的重要冬季栖息地,其冬季栖息候鸟达10万多只。

在新发展阶段,生态资源已是城市空间升值、赋能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南沙南部地区应在满足河涌防洪排涝等功能基础上,借鉴新加坡公共事业局推出的ABC水计划发展策略。将河涌的娱乐价值、风景价值和生态价值融为一体,并强调河涌与周边开发的相互利用作用以更大发挥水的经济价值,通过打造一两个类似碧山公园的新品牌项目,促进南沙南部地区构建河网上的滨海宜居花城。

图3:南沙南部地区河网水城策略

       参考文献

  1. 黎智枫,李倩倩. 广州、深圳都市圈范围测度与形成机制差异.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21.
  2. 王建军.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都市圈划定方法研究. 城市问题. 2022(1)。
  3. 周秀,宋彦杰等. 都市圈外围产业型TOD地区规划策略与深圳实践. 规划师论坛. 2022(2).
  4. 许世光. 大型项目、土地财政还是制度创新—南沙新区发展动力辨析.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8.
  5. 马向明,谢石营等.从粤港澳大湾区看南沙的独特性与协同发展.城市观察.2018(3).
  6. 邓昊键, 李恒凯. 近30a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时空扩张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20(9).
  7. 吴梦笛. 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模式及演化特征研究—暨对“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思考. 上海城市规划. 2019(2).
  8. 马向明,陈昌勇. 强联系多核心城市群下都市圈的发展特征和演化路径. 上海城市规划. 2019(2).
  9. 杨家文,林雄斌.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圳都市圈建设的思考.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1(1).
  10. 陈宏胜,李娜等. “深莞惠“大都市区一体化进程:路径、战略与应对. 北京规划建设. 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