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年内版面

/ 2

22年年内版面

中医怎么补?

周维德

仪陇县人民医院               四川南充                637600

我国医疗系统中,中医学占据关键比例,其目的为: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以及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的科学;对其全面分析后发现,中医学理论为:阴阳五行,具体实施过程中,典型特征为:辨证施治、整体观念,对人体内阴阳气化规律的反映性较好,可有效揭示疾病证候规律;在中医治病时,八法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其优势为:协调营养偏差,使其归于平,保障患者身体健康。在本文研究中,主要围绕“中医补法”分析,探究该措施如何应用、最终成效,现整理相关信息后做如下阐述。

一、补阴

中医补法,指的是以调和阴阳为目的,采取各种补药、食疗、其他方法对患者体内脏腑功能进行改善的过程,可清除身体余毒,恢复正气,提高健康程度;补阴,适应症为:阴虚不足患者,对其分析后发现,此类患者具体表现为:形体消瘦、肌肤干燥、耳鸣目眩、口干咽燥、烦躁不安、难以入睡、盗汗遗精、手心、脚心出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在临床干预过程中,常见中成药包括: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左归丸、麦味地黄丸等;具体分析为:六味地黄丸,9g/次,2次/日,经口服途径给药,其作用机理为:滋阴补肾;杞菊地黄丸,1丸/次,2次/日,经口服途径用药,滋阴降火作用明显,口服后,能够对患者体内肝脏脂肪代谢进行较好改善,促进干细胞新生,可增强患者免疫能力、抗衰老,对脂肪肝有较好预防作用;与此同时,该药物还可抗肿瘤、降血脂。左归丸,9g/次,2次/日,经口服途径给药,功效为:滋阴补肾、填精益髓;麦味地黄丸,1丸/次,2次/日,经口服途径用药,滋肾养肺;在用药过程中,对于患者各项反应,家属需密切观测,做好详细记录,药物反应严重时,还需第一时间前往医院检查,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具体剂量。在上述中成药全面分析后发现,其药物组成中,常见中药类型有:西洋参、沙参、麦门冬、天门冬、玉竹、百合、女贞子、枸杞子,均为滋补类药物;其中,西洋参功效为:益肺阴、清虚火;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化痰、益气;麦门冬,润肺清心、养阴生津,天门冬养阴清热,药性相对温和、副作用较少,可有效改善患者疲劳,增加精力;玉竹安神强心、养阴润燥,百合补肺阴、清肺热,女贞子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在日常饮食中,家属还需选取药食同源类中药加入,例如:枸杞子、女贞子等,从而增强功效,对患者阴虚症状进行较好改善,保障身体健康。

二、补阳

适应症为:阳虚患者,具体症状表现为:腰膝酸软、肢体无力、下腹时痛、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四肢发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薄、面色苍白;

临床干预过程中,对于阳虚患者,以温补为主,常见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附桂八味丸、鹿茸片、四神丸等;患者服用时,主要分析为:(1)金匮肾气丸,6g/次,2—3次/日,经口服途径给药,可温补肾阳、化气行水,能够对患者体内脂代谢、糖代谢进行有效改善,可增强患者自身免疫能力;(2)附桂八味丸,9g/次,2次/日,口服给药,功效为:温补肾阳、利尿;(3)鹿茸片,益精补肾、补气养血;(4)四神丸,9g/次,2次/日,口服给药,本品温肾散寒,涩肠止泻;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常见中药有:淫羊藿、鹿茸、鹿角、鹿角胶、锁阳、补骨脂、菟丝子、骨碎补等,具体应用时,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由医生负责开具对应中药,并控制药物剂量,且煎煮后,还可使用中药残渣进行泡脚,从而有效发挥药物功效,对患者身体进行较好调节,减轻不适症状。

三、补气

适应患者为:气虚者,具体症状为:面色萎黄、头发枯黄,头晕耳鸣、精神恍惚、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少气懒言,疝气、脱肛等;对于此类患者,多采取食补方法,即:菜谱中,加入山药、白术、黄芪、大枣、甘草等补气类中药;其中,山药,功效在于:健脾益胃、降血糖,白术调理脾胃,黄芪补气、解毒排脓、利水消肿,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甘草补脾益气,在使用时,对于中药剂量,家属需严格把控,在咨询专业医生后进行给药,从而达到调节脏腑功能,改善患者不良症状的效果;另外,对于气虚严重者,还可在食补同时加入对应中成药,常见表现有:(1)健脾益气丸,8丸/次,3次/日,经口服途径给药,功效为:健脾开胃;(2)香砂健脾丸,有温中和胃作用,对于食欲减退、腹胀患者有较好改善作用,可刺激食欲,增加食物摄入比例;(3)参苓白术散,6—9g/次,3次/日,经口服途径给药,可补脾胃、益肺气,对于食少便溏患者有较好改善作用。

四、补血

适应症为:血虚患者,临床症状有:心慌气短、月经改变(月经量减少、月经周期变短)、睡眠障碍、失眠多梦、易惊醒,头晕耳鸣、大便结节等;在临床上,血液亏虚,则脏腑百脉失养,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处;脾,又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失所养,则会导致气虚、血虚症状,进而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常见中成药包括:(1)十全大补丸,6g/次,2次/日,可温补气血;(2)人参养阴丸,1袋/次,2次/日,能够清热利咽、补气养血;(3)首乌片,5片/次,3次/日,属于补虚药,能够强筋骨、补肝肾、乌须发,对患者疾病症状的改善较好。对于中药类型,血虚患者可选择:当归、白芍、阿胶、何首乌、熟地黄;其中,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白芍,养血柔肝,阿胶补气、养血;何首乌解毒、润肠通便,熟地黄补血滋阴、填精益髓。患者服用时,还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正确选取,从而保障药物有效性,对疾病症状进行有效改善。

中医怎么补,需从补阴、补阳、补气、补血方面着手,对于收治患者,应积极询问,而后辨证分析,了解患者自身体质后,选取对应中药或中成药,并告知患者正确使用方法;该过程中,对于脾胃虚弱患者,工作人员还需从保健学角度出发,告知患者可服用适量健脾类药物,并耐心安抚患者不良情绪,不断鼓励患者,为患者答疑解惑,从而帮助患者重建积极心态,提高临床治疗配合度,较好地保障患者体内脏腑功能正常运转,改善阴阳失衡现象,提高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