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构建与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构建与应用

章瑞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中医医院心病科 湖北省十堰市 442500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病患者的护理质量。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对心血管病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了初步的评价,并通过全国护士质量促进联盟的专家进行了探讨,最后制定了评价指标。结果:建立了心血管病护理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2项、二级指标3项、三级指标6项。结果显示,14所三级医院的6项指标在使用后均有显著提高(P<0.05)。但是,在血管活性药物的规范使用执行率评估项目中,采用ECG对生命体征的监测指标的执行率很低;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中,穿刺部位的并发症发生率是比较高的。结论:心血管病的护理质量指标反映了心血管内科的特征,可作为临床护理质量评估的依据。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质量指标;质量控制;护理质量

1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应用

1.1应用过程

于6个月时间内,选择我国多省14四所三甲医院,于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的应用。

1.1.1建立质量管理小组

小组成员纳入标准:(1)从事心血管内科工作>10a,具有扎实的心血管专业理论知识;(2)熟悉心脏血管内科护理的质量控制指标;(3)具备良好的沟通性;(4)对信息系统的熟练掌握。同时,各医院指定一位联机人员,负责每月的检查和数据统计上报。

1.1.2培训指标收集与统计方法

召集四组的小组会议,对心血管内科护士长、带教老师、骨干护士进行训练,包括指标定义、计算公式、查验工具、数据收集方法等。

1.2应用效果

临床实施后,心血管内科护理的质量控制指标得到了改善(P<0.05)。在“出量管理目标值达标,符合容量状态”规范执行率低的情况下,对“出量管理目标值满足,符合容量状态”规范执行率低;在“应用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规范执行率较低;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肿胀”的发生率高。表1显示了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在实施前后的情况。

表1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在实施前后的情况

评价项目

实施前

实施后

X2

P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重点护理措施规范执行率

262(72.38)

541(84.66)

21.989

0.0

入量以每日<150mL为宜,不超过20mL

29(82.60)

609(95.31)

44.286

0.0

出量管理目标值达标,符合容量状态

283(78.18)

59(93.74)

53.437

0.0

出入量无错记

327(90.3)

612(95.77)

11.784

0.01

控制输液速度为20滴-30滴/min

37(93.09)

629(98.44)

19.537

0.0

血管活性药物规范使用执行率

497(65.83)

72(78.2)

33.194

0.0

配置药物与医嘱相符

741(98.14)

987(100.0)

18.450

0.0

无从血管活性药物管道输注抗生素、酸性、碱性药物情况

720(95.36)

971(98.38)

13.680

0.0

应用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

562(74.44)

758(76.80)

5.436

0.020

根据患者目标血压、心率使用控速装置控制输注速度

719(95.23)

971(98.38)

14.630

0.0

输注静脉通路无外渗

731(96.82)

976(98.88)

9.259

0.02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

345(13.83)

17(3.65)

258.96

0.0

渗血/出血

91(3.65)

4(0.91)

68.675

0.0

血肿

67(2.69)

28(0.58)

57.437

0.0

肿胀

237(9.50)

16(2.39)

182.207

0.0

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

12(0.48)

3(0.06)

14.218

0.0

其他

1(0.04)

4(0.08)

0.434

0.510

急性STEMI患者自确诊10min内服用负荷量双抗药物治疗率

46(92.34)

478(96.37)

7.501

0.06

急性STEMI患者TNI抽血完成到获取报告20min内达标率

714(91.07)

1308(95.96)

21.735

0.0

心力衰竭患者出院30d内随访率

702(93.48)

839(97.56)

16.078

0.0

2讨论

2.1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体现了专科特性

目前,我国心血管内科护理的质量控制指标存在于专门性不强、未量化的问题。本研究对心脏内病患病重、变化快的特点,参考相关指南、标准、专家共识及专家建议等,筛选出突出心血管专科特色、影响患者结局的6项指标,并制定了查检记录表。

容量管理是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治疗与护理的关键环节。相关研究显示,对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病患者,施以精化容量管理,能够改善其心功能,降低急性心力衰竭再发率。因此,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重点护理措施规范执行率指标,可以引导护士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准确、规范的容量管理,同时帮助护理管理者了解护士急性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措施落实情况,为进一步改进工作提供支撑。心血管内科常用的药物是血管活性药物。据研究表明,血管活性药物的误诊率在10%-50%之间。药品规范使用是药品安全保障的重要保障。在他的眼前,血管内的活性剂输入仍然是不合常规的。护士是血管活性剂的主要执行者,其“血管活性药物规范使用执行率”指标宜作为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质量评价指标之一。

冠状动脉直接插入是急性STEMI患者的首选选择。对于STEMI患者,在接受冠状动脉介入后,应尽早给予负荷剂量的药物治疗,以降低患者的缺血风病风险。《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六版提出,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从确诊至负载量双抗的时间间隔应控制在10 min以内。因此,将“急性STEMI患者在10分钟之内服用负荷量双抗药物治疗率”作为一项护理指标,以保证患者在适当的时间和时机使用药物,恢复血液循环,改善预后。

由于个体差异、术中穿刺的次数、术后护理等因素,病人穿刺部位会出现渗血、出血、皮下血肿、瘀斑、张力性水疱、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影响病人短期生活质量。研究表明,给予适当的治疗,可以预防和减少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通过监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可帮助护士了解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预后。与此同时,穿刺性疾病的发生也与患者安全、体现医疗护理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相一致。

TNI是最敏感、最特异的心肌细胞死亡标记物。《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6版)指出,从采血完成至获报告时间不能超过20 min。杨新等所建的STEMI急救护理质量指标体系也将“20 min内心肌损伤标志物出报告率”作为一项监测指标。对急性STEMI患者TNI抽血完成至收到报告20分钟内达标率指标进行监测,有利于医务人员及时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相应干预措施,进而改善预后,保障患者安全。

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很高,而且容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患者的重复出现容量超过负荷,并与知觉不足、身体不健全等有关。多项研究显示,对心力衰竭病人的随访管理,可提高其遵医行为和治疗依从性,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访问率可以通过一个通过性的信息系统获得,并且可以被测量。将“心力衰竭病人出院30天内随访率”作为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之一,可以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延续性护理措施落实情况。

2.2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应用建议

第一,在基线调查时,“急性心力衰竭病者容量管理重点护理措施规范执行率”“血管活性药物规范使用执行率”这两项指标样本量较少。建议在30次以上后,进行对比分析,以具体监测频次根据医院情况而定。

第二,“急性STEMI患者在10分钟内服用负荷量双抗药物治疗率”和“从TNI完成到20 min内达到标率”两项指标,对于未进行胸痛中心认证的医院可以不监管,也可以应用查检记录表进行人工录入。

第三,在标志监测过程中,联络员反馈人工记录耗时、费力,增加了护士工作的数量。建议以信息化平台建立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管理模块,在保证收集数据准确、科学的同时,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第四,虽然在实施了临床监护后,对血液活性剂的规范和使用的执行率有了提高,但应用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规范执行率仍较低。这与心电图多用于重症监护室、普通病室使用少、护士重视程不够等有关系,需要重新检视。与此同时,冠状动脉经桡动脉置管后,穿刺部位的发生率虽然降低,但其肿胀发生率仍较高。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部位需要进行加压处理,在一定的范围内,会产生血液循环,如果护士指导不到位,则会引起肿胀。为此,可通过制作上肢抬高垫和上肢悬吊带,录制改良的手指操录像,建立心血管医生、护士、中医医生、康复治疗师协作机制等,提升患者综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艳丽.关于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与管理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10):65-66.

[2]吴晓红.医院呼吸内科的整体护理管理[J].现代妇女(理论版).2015,(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