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正畸前牙区出现“黑三角”的相关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成人正畸前牙区出现“黑三角”的相关因素分析

陶玉凤1,李加新1,门渤骐1,周洋2(通讯作者)

牡丹江医学院 牡丹江 157011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 牡丹江157011

摘要】:目的:探究成人正畸前牙区出现“黑三角”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择时间为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牡丹江附属红旗医院正畸科门诊收治的成人正畸治疗患者80例,依据样本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搜集病例,将正畸治疗前,无明显牙龈增生或退缩前牙列完整,前牙区牙周状况良好,治疗前与治疗后均未出现“黑三角”纳入对照组,正畸治疗前,无明显牙龈增生或退缩前牙列完整,前牙区牙周状况良好,治疗后出现“黑三角”纳入观察组40例。比较分析前牙区出现“黑三角”的相关因素等情况。结果: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正畸治疗后牙齿起始错位的情况,牙冠解剖形态,接触点至牙槽嵴顶的垂直距离均是前牙区出现“黑三角”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成人正畸治疗患者发现前牙区出现“黑三角”是多因素的与牙齿起始错位的情况,牙冠解剖形态,接触点至牙槽嵴顶的垂直距离等因素有关通过探究正畸期出现“黑三角”的相关因素,降低正畸期出现“黑三角”的几率,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

关键词】:“黑三角”;成人;正畸治疗;前牙区;疗效评估

黑三角(black triangle)亦称开放性龈楔状隙,是指邻间龈乳头不能完全覆盖龈楔状隙而形成的可视三角形间隙[1]。有些患者的牙周情况较差,矫治前即伴有“黑三角”,但有些患者则是在矫治过程中出现“黑三角”,“黑三角”的出现影响了最终正畸的美学效果,增加了医患纠纷的潜在危险,因此,探究正畸过程中出现“黑三角”的相关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为预防固定正畸矫治后前牙区出现黑三角提供理论依据,尽量减少固定正畸矫治后黑三角的发生率,基于此探究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的共80例成人正畸治疗患者前牙区发生“黑三角”的相关因素,现把研究所得结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牡丹江附属红旗医院正畸科门诊收治的成人正畸治疗患者80例,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划分成观察组(正畸治疗后前牙区出现“黑三角”)及对照组(正畸治疗后前牙区未出现“黑三角”),各40例,经医院伦理学会审核批准。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18~23)岁,平均(20.38±2.02)岁;观察组年龄(18~23)岁,平均(20.44±2.06)岁,男性23例,女性17例。成人正畸治疗各项指标比较无意义 P>0.05。排除标准:合并有自身免疫性病;两上中切牙间治疗前出现间隙;智力低下、无法正常沟通;上前牙存在牙体疾病或根尖周疾病;心肌梗死或脑梗死;上前牙区有牙列缺损、多生牙、外伤史、伴有唇腭裂畸形、肿瘤等;中枢神经系统转移性疾病;患者口腔卫生维护较差,前牙区伴有中、重度牙龈炎及牙周炎;合并其他炎症、恶性肿瘤;伴随精神症状;患者有正畸治疗史;因各种原因无法配合治疗;患有严重糖尿病;临床资料不全者。纳入标准:年龄18-23岁;提供详细资料;充分履行知情权;治疗前CBCT资料及模型保存完好;无其他疾病对本研究产生干扰;意识清楚,行为自主;符合成人正畸治疗诊断标准[2]。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正畸治疗方式。按照术前 CBCT 设计,在牙列排齐整平前选取微种植体支抗方法,同时用0.02%洗必泰清洁患者的口腔或漱口,局麻,把微种植体支抗(生产厂家:宁波慈悲医疗器械公司,型号 MN105-1.6×9×5.3,钛合金)植入到患者双侧的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中心点层面,之后保持力度150g,用橡皮连弹性牵引,并用不锈钢方丝( 0.019×0.025 英寸)内收前牙,关闭拔牙间隙。手术之后,保持微种植体周围清洁,用 0.12%氯己定漱口预防感染,叮嘱患者定期复查,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当双颌牙弓形态匹配、上下牙列排齐、咬合良好、拔牙间隙关闭时,去除微种植体支抗。

1.3观察指标

对所有正畸患者治疗前的CBCT 影像和石膏模型进行相关数据的测量,后期对采集的各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探究正畸治疗出现“黑三角”的相关因素。1.4统计学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 23.0软件,计量资料取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描述采用:最大值、最小值、均数、标准差、中位数等。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若资料不符合正太分布或者方差不齐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多因素Logistuc回归分析前牙区出现“黑三角”的相关因素情况:经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正畸治疗后牙齿起始错位的情况,牙冠解剖形态,接触点至牙槽嵴顶的垂直距离均是前牙区出现“黑三角”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多因素Logistuc回归分析前牙区出现“黑三角”的相关因素情况

相关因素

S.E.

β

OR值

95% CI

P值

牙齿起始错位

牙冠解剖形态

接触点至牙槽嵴顶的垂直距离

0.444

0.558

0.014

0.983

1.281

0.032

2.672

3.604

1.033

1.115-6.407

1.208-10.750

1.002-1.0673

0.026

0.020

0.028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口腔保健及美观越发的重视,接受正畸治疗的成年人比例上升较快。随着正畸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开始接受正畸治疗,其中有部分患者由于存在持续的牙周炎症会导致牙周支持组织丧失,同时正畸患者通常较未接受正畸治疗者发生更多的牙槽骨吸收,从而导致黑三角的发生,引起严重的功能和美学问题[3]。患者在治疗牙周疾病的同时对美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正畸治疗可以改善牙列的美学效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颌面部的美观越来越重视,但是正畸患者龈乳头退缩所致的前牙“黑三角”是仅次于龋齿和修复体边缘暴露的第三大美学问题之一,也是当今临床口腔医生面临的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发病率高达38.0%~43.7%[4]。统计发现正畸的“黑三角”发生率高达38.0%~43.7%;上颌切牙区发生率为19%,下颌切牙为48%;青少年正畸患者中有15%出现龈乳头退缩[5]。之前学者多数采用数字化根尖片对前牙区的相关解剖生理因素进行测量分析,包括一些距离、角度或者面积指标等,但根尖片是在二维方向上进行的测量分析,存在角度、距离、放大率等误差,并且无法对前牙区牙槽骨的立体形态进行测量。本研究应用CBCT技术及模型测量,在三维层面对成人正畸前牙区出现“黑三角”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经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正畸治疗后牙齿起始错位的情况,牙冠解剖形态,接触点至牙槽嵴顶的垂直距离均是前牙区出现“黑三角”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通过分析成人正畸阶段出现“黑三角”相关因素,能有效的避免黑三角的出现,有利于维护牙周健康,帮助正畸治疗达到更好的美学效果,有效降低“黑三角”的发病率,达到更好的正畸效果,从而有利于缓解医患关系。

综上所述,针对成人正畸治疗患者,“黑三角”的出现影响了最终正畸的美学效果,增加了医患纠纷的潜在风险,通过分析患者前牙区的解剖生理因素及正畸治疗前的牙状态,寻找这些易感因素与牙龈退缩之间的联系,得出可能与牙齿起始错位的情况,牙冠解剖形态,接触点至牙槽嵴顶的垂直距离等因素有关,以减少临床治疗的风险,满足目前患者的需求,具有门诊应用价值,适合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丹,郭艳明. 隐形矫治与固定矫治在成人拔牙正畸治疗中前牙区牙齿变化情况比较[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22,44(03):198-201.

[2]吴可,王林,于剑南,等. 上前牙区微种植支抗矫治成人内倾型深覆牙合机制的临床研究[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20,36(06):944-948.

[3]聂晶,石晓宇. 锥形束CT测量种植体支抗植入位点上颌前牙区牙槽骨厚度的性别差异[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1,25(14):2133-2136.

[4]李星,周智莹. 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成人和青少年对正畸分牙疼痛的反应[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3):150-151.

[5]李雪,彭友俭. 成人前牙区黑三角病因的探讨[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4,41(05):567-570.基金课题 牡丹江医学院大学生科研立项(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