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提升水源涵养林造林质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3

探讨如何提升水源涵养林造林质量

袁梦

广东省樟木头林场  523616

摘要:水源涵养林在涵养水源、防洪减灾、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文章就其主要功能、林分结构、树种配置、营造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提高水源涵养林造林质量。

关键词:水源涵养林;造林设计;建筑

0引言

水源涵养林,是一种以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循环,保护饮用水源,防止江河湖泊淤积的森林。水源林在保护水源、调洪削峰、保持水土、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水源森林遭受严重破坏的地方,往往会造成洪涝灾害、河水流量减少、水质恶化,生态危机导致水源林泽地带的生态恶化,对人民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保护和建设水源林十分重要。而造林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源林的建设质量。

1水源涵养林的基本作用

1.1水土保持功能

利用林冠与枯落物层的消能以及拦截,可以降低地面的径流速率和径流,减轻降雨对地表的直接冲击和冲刷,从而延缓森林表面的水土流失。而且,森林土壤对土壤的渗透能力很强,而森林根系又有很好的固土能力,可以有效地抑制土壤侵蚀的发生和发展。树木的根须纵横交错,深入到岩石的缝隙中,可以防止土坡滑落,起到阻止物体移动和固土的作用,从而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倘若森林植被的结构合理,那么水土流失率将会达到90%以上。

1.2枯水期对水源的调控作用

森林能蓄水,具体体现在对水分的吸收和截留、时空重新分布、减少无效水量、增加有效水量。水源涵养林土壤能有效地吸收和储存森林中的雨水,并对河流和河流的水量进行科学调控。由于林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地表径流的减少,在旱季增加了河道的流量,使其保持相对的稳定。枯枝落叶的腐朽和分解能为林地提供较好的通风透水环境。所以,从森林土壤的角度来说,它的渗透性是很高的。林地的地下径流量大于光秃地。

1.3气候调控

森林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它不但可以释放出氧气,还可以吸收有害的气体和灰尘,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就含氧量来说,森林植物的排放量要高于其它植物,大约占整个森林的54%,并通过光合作用储存大量的碳源,因此,森林在保持大气平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森林对降雨的影响也很大。许多学者认为,森林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是巨大的。事实上,这片树林之所以会有更多的水分,是因为在造林之后,下垫面的情况会发生变化,导致了地表的小气候的变化。

1.4滞洪和蓄水的作用

在降雨过程中,由于林冠层和枯枝落叶层的生物物理效应,使降雨进入降雨区域,减少了地表径流,减缓了径流,增加了土壤的蓄积,使地面径流变为了地下径流,从而起到了减少洪峰流量和滞洪的作用。

2选树的总体原则

水源林的主要作用是利用森林的独特水文作用,即截流降雨,使自然降雨“蓄水于林”、“蓄水于山”,因而在选择树种时,必须符合:(1)林木的生态特征与植树地的立地环境相适应,即选用适宜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2)选择优质的本地阔叶树种,这是由于它符合植物区系和类型的规律,容易形成一个稳定的林分结构,同时,在组织造林中,树种和幼苗易获得。(3)高大的树冠,茂密的树叶,丰富的树叶,容易腐烂,根系发达。(4)复层林分结构的适宜选用,即包括林冠层、次林冠层和下林层。(5)主要绿化树种具有较高的生命周期,不会出现早衰、不会自枯的现象,并且具有较好的再生能力和再生能力。(6)多树种混交,能够形成一个较好的林分,缓慢树种与速生树种、阳性树种和耐荫树种之间的配合,有利于多龄级、多层次林分结构的形成。(7)具有较高的抗逆性、抗干旱、抗风、耐瘠薄、抗病害能力。(8)水体堤防防护林,可选用根蘖、压条繁殖或以根茎、匍匐茎固土的乔灌丛。(9)对立地条件不佳的林地,可选用具有固氮根瘤固氮化的土壤改良土壤。(10)对于风景条件有要求的区域,可以与观赏植物相配[1]。

2.1树种选择原则

(1)充分考虑气候与土壤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水源林树种:

(2)选择优良乡土阔叶树种为主,乔木要求树体高大、冠幅宽大、根系发达、枯枝落叶丰富且易于分解的品种

(3)选择抗逆性强 (耐旱、耐瘠薄、抗风、抗病虫害等 ) 的树种;

(4)选择具有改土培肥作用、具有固氮根瘤的树种,

(5)在不影响主要生态功能发挥的前提下,可选择搭配一些观赏性高的树种,达到生态效益与绿化美化的协调统一.

2.2珠三角平原主要造林树种

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根据本区域的气候、土壤、水文等因素,水源涵养林营建选择树种如下: 红锥、观光木、枫香、醉香含笑、格木、山乌柏、阴香、黄桐、红车、铁冬青、樟树、黄樟、秋枫、海南蒲桃、山杜英、杜英、木油桐、柚木、重阳木、海南红豆、蒲桃、台湾相思、黎荫、黄槿 ( 盐碱地 )、木麻黄 (沿海沙地 )、鸭脚木、水黄皮、木荷、浙江润楠、闽楠、桢楠、蝴蝶果、假苹婆、黄花梨、红苞木、黄花风铃木、红桂木、红花油茶、拐枣。

3种水源地造林方式的选择

针对人工造林、更新改造、补植套种等建设类型,其工程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3.1林地清理与整地

(1)林地清理

造林前进行林地清理,采用带状清理或小块状清理,清理的杂、灌、草采用带状或块状堆沤,以提高土壤肥力。林地带状清理带宽以 1.5-2 米为宜,小块状清理间距宜控制在 2.2 米左右。林地清理过程中应尽量保留不影响造林的原生植被。不得采用全面劈山、炼山的方式进行林地清理

(2)整地

严禁采用全垦整地,具体视立地、树种等情况确定是否整地或适宜的局部整地方式

1)穴状整地: 普遍适用于山地、丘陵,降水量集中、洪水危害较重、河川上游的水源区严格采用。穴状整地应采用明穴方式,并且宜于造林前一年冬季完成,让穴土有一段风化、熟化时间,有利于清除土壤中的病虫害和提高土壤肥力。

2)带状整地: 适用于地势平坦的造林地或坡度平缓的山地,带状整地沿等高线进行,每隔一定距离 (3-5 米的坡长 )整一条带 ( 带宽 1-1.20 米),每条带平面外围要高出里边 5-10厘米,并保留带间的自然植被;以水平阶法为主。

3.2营造模式

(1)杂交模式

水源林的混交形式多为带状、块状或株间型。在一般的立地情况下,可以采取带状混交的方法,如混交、阳性和耐阴混交,以3-5列为一条。若树种间有强烈的竞争关系,或地势比较破碎,则可采取块状混交方式,但一般不能大于1公顷。山地丘陵地区可以采取株间混交方式,混交比例可达40%以上,但对于土壤贫瘠或土壤侵蚀严重的地区,禁止采取株间混交方式,因为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种间的竞争会加剧。

(2)混合比率

混交率的高低,对林木的生长状况、混交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混交率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在多个树种的生长过程中,混交率会有所改变,但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树种的优势仍然存在。一般具有较高竞争能力的树种比重不宜过高,而较低竞争能力较低的树种比重则较高。在造林前期,共生树种的比例为1/4~1/2。

采用混交造林模式,优先选用深根系树种与浅根系树种混交的混交类型。

1.树种配置

以乡土阔叶树种为主,实行多树种混交造林。树种搭配坚持高矮结合,尽量少用或不用针叶树种。每个小班在不破坏原有植被的前提下,以 2 个以上建群种进行混交种植,全面造林应选择 1-2 个伴生种进行搭配

2.混交方式

1)带状混交: 适用于大多数立地条件下的多树种混交以 35行作为一条带;

2)块状混交: 适用于树种间竞争性较强或地形破碎地段块状面积以不超过 1亩为宜;

3)株间混交 (或随机混交 ):普遍适用于山地、丘陵,瘠薄地或水土流失严重区严格采用。

3.3植穴规格

一般采用小块状穴垦,植穴规格为40厘米×40厘米×30厘米为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使用50厘米×50厘米×40厘米的植穴规格。植穴原则上按照水平布设,上、下两行植穴呈“品”字形分布,部分地段可根据实际情况 ( 如避开原有树木、石头等 )局部位移,采取不规则式随机布设,不强调严格的横直成行,但要求保证单位面积密度和适当的株行距。

3.3植树量

在使用一年生、苗高40厘米以上的容器苗时,应合理密植,并采取2.5米×2.5米、新造水源林密度150株/亩、补栽100株/亩。合理的密植能使林分快速形成,从而使造林技术的优越性得以充分发挥。

在采用一年生、苗高50厘米以上容器苗造林时,要求选用Ⅰ级品质优良的苗木。根据建设类型区、立地条件、树种生物学特性确定水源涵养林的适宜造林密度。人工造林的密度应在89株/亩(3.0米×2.5米)以上,困难地段可适当密植;林分改造的造林密度应根据保留树种的覆盖度而定,更新改造为89株/亩(3.0米×2.5米)以上,补植套种为54株/亩(3.5米×3.5米)以上。

4水源涵养林建设的必要性和途径

4.1采用林冠截流措施,使森林保持降雨

雨水一旦落在林冠上,就会减弱自然雨量,从而减少雨水的冲刷和冲刷。林冠截留水量占降水总量的8%左右,这一地区的水分既能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循环,又能帮助水分的均衡。所以,要保证森林林冠层枝、叶的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标,大力推进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对土壤表层进行科学的保护,减轻土壤侵蚀[2]

4.2利用低矮灌丛和草本对雨水的截流

利用森林植被覆盖层的削弱和林间的降雨量,防止地表遭受强烈的机械冲击。林下灌草层覆盖与截留能力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林下灌草覆盖面积愈大,截留量愈大,而林下灌草成覆盖率愈低,则截留量愈少。不同类型、不同密度的森林植被,其截留量也有一定的差别。利用枯落物层截断降雨。这些枯萎的东西,大部分都是树上的果实、树叶、地面上的植物,这些东西都是从地面上掉落下来的,现在已经是一种重要的水土保持方式了。它可以有效的拦截降雨,也可以吸收降雨,增强地面的渗透性,甚至可以降低降雨的冲刷,还可以通过改善林地的土壤来进行水资源的科学调控。森林的土地覆盖范围很广,土壤中的孔隙率特别是非毛管孔隙率、非毛管孔隙率与森林土壤的保水能力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假如雨水在林中地表下。降雨进入地表后,通过这些空隙将其聚集在非毛细管中,增强土壤渗透性,从而保证了其良好的涵养作用。

4.3切实做好三项林业防火工作

林业和地方政府要做好三防工作,保证所有的建设项目和生态项目的顺利进行。第一,要在森林里做好防火工作。森林防火工作是森林工作的重点,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计划和工作流程,而且要有一个更加周密、细致的森林防火制度,在森林的实施中要做到责任的落实,真正的森林机构、人员、领导、责任四个方面都要做到。在实际工作中,对入山管理、用火、巡山、防火检查、火源管理、防火值班等一系列的工作机制进行了改进。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挨家挨户地登记自己的矿场、牧群,并让他们签订森林防火的责任书,而且还要将每个人的职责都落实到自己的职责上。每个工作人员的职责和职责都要明确,每个工作人员负责的区域都要划分出相应的权限,加强对不同地区的管理和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套有效的防止和扑救措施,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第二,要重视林区内的病虫害,所谓的“无烟之火”,其危害程度与火灾几乎相当,所以,防治病虫害在当前我国林业事业的实际发展以及森林生态工程的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预防到预防,从预防到预防,只有这样,“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才能在实践中得到贯彻。在制定防治战略的时候,必须要从治标到治本,从治标到标本兼治,在控制的同时,尽量的采用综合的方法,从化学的角度来看,要把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第三,要能够在法律上强化执法,通过法律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森林的法制意识。在实施水源涵养林的实践中,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必须加大对各类非法破坏森林资源的执法力度,确保一切林业工作都能依法进行[3]

5小结

在进行水源涵养林建设的时候,必须要对不同种类的植物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评估,同时还要考虑到如何找到适合水源涵养的植物,从而为水源涵养森林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最优的施工方案。

参考文献:

[1]郭向品.广东省莲花山白盆珠保护区湿地水源林营造技术探析[J].园艺与种苗,2013(2):27-30.

[2]胡新颖,王明怀,连辉明,等.广州市流溪河水源林涵养水源研究初报[J].广东林业科技,2012,28(6):27-33.

[3]李建军,张会儒,王传立,等.水源涵养林多功能经营结构优化模型初探[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2(3):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