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02
/ 2

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研究

余春霞

自贡市林业发展保护中心   四川省自贡市   643000

摘要:在当前事业单位发展形势下,单位内部存在各种问题,为了解决此类问题需要优化内部控制内容,合理化内控措施,才可优化事业单位发展需要。基于此本文对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作出研究,主要从事业单位执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入手,针对当前事业单位运行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解决,在合理化内部控制工作后,才可促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设定

引言: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后才可促使各项业务可以有效开展。会计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中具有重要作用,更会直接影响财务管理能力,对于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也有一定影响作用。如果会计内部控制不能有效开展,后期自身风险防控能力就会被弱化。但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身完善度较低,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各类问题,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功能性,也导致管理效率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给事业单位运行带来了一定阻碍。基于此,事业单位需要有效建设内部控制制度,并且还需掌控单位内部运行需要,才可为事业单位运行提供保障,让其具备预防风险的能力。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一)促使财务管理规范化

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并且资金流程较为复杂,所以部门在使用资金时需要各种票据的支持,票据的办理较为严格,复杂的流程导致此环节更容易出现各类漏洞。基于此事业单位需要选择内部审计的方式规范各类工作行为,才可优化财务管理质量,减少资金方面的风险问题。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后,可以监督管理人员执行工作,并且还可让工作中涉及到的资金透明化,从而规避财务风险,优化会计工作水平。

(二)节约资源

事业单位在运营过程中,设定内部控制制度还需优化系统性的控制体系,此体系与内控财务工作资金运行有直接关联,因此可以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管理,促进资金的高效流转,让各项工作都可满足效率需求,最终有效控制项目资金,减少资金浪费的现象发生,节省资源。

(三)保证合法性

事业单位由国家财政拨款,此项资金一般会被应用在各类建设活动中,因此在有限的资金支持下,需要最大化资金的作用,不断帮助社会建设公共事业。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制度的规划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资金流向更加透明,并且促使资金分配可以满足合理性需求,减少挪用公款的现象,规避各类不符合标准的行为,让人民的利益不受到任何影响,并且将资金完全投入到公共建设中,保证社会稳定性,促使相关工作流程合法化。

二、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执行财政部制定的新会计制度-《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新会计制度自身具有一定优势,更能推进会计工作的发展。首先新会计制度要求对各项经济业务或事项进行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双重会计核算,全面、清晰反映单位财务信息和预算执行信息,并可以对资产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并且还可减少资产流失等现象,将其变动过程进行监督跟踪,此时还可执行相应的管理策略,因此更能满足资产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需求,后期资产也便于审计和管理操作。除此之外,在审计方面还可满足透明性和规范性需求,在执行新会计制度后,资金的使用需要结合实际需求进行划分,针对不同的类别进行管理,此时也增加了应缴专户内容,更能明确相应资金流动的明细。此时在会计内控方面还需引入报表相关内容,按规定编制真实、完整的财务报表和预算会计报表,以此对资金具体情况和票据具体情况进行动态跟踪,从而保证信息的有效收录[1]

三、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策略

(一)明确各岗位职责

事业单位在会计内部控制过程中需要先从制度设定开始,针对各个岗位员工工作职责进行明确,促使员工工作行为更加规范,以此促进事业单位相关业务可以顺利开展。在整体的角度分析,管理人员需要结合事业单位具体情况,划分岗位权责,哪个工作环节出现问题就将责任定给某个部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和廉政工作有直接关联,此时内部员工需要良好的工作环境并且还需受到一定约束,才可规避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此时也需不断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才可发挥出内控作用;在制度明确后可以规范工作流程,最终优化单位整体工作质量。

(二)完善控制体系

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事业单位为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应以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基础, 制定了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进一步明确了单位内部控制的要求、将内控责任分层次落实到部门、岗位,形成了全面、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

对于会计内控工作也需进行优化,让其可以发挥出实际作用。身为会计人员也需深刻认知内控工作的作用,并且还需结合事业单位运行的特点为其长远发展做准备,针对实际需求设定内部控制体系,合理规划相关工作,让其资金使用情况透明化。此时事业单位需要先从组织结构开始完善,针对各个岗位具体责任进行划分,促使管理人员可以对相关岗位工作进行负责,减少岗位之间不相容的情况发生。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需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合理设定责任,尽可能让内部控制信息共享,构建信息化流程,从而有效对各类数据进行分析,确保每一项资金使用情况都可得到明确,以此才可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最终有效优化会计内控的质量[2]。

(三)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事业单位前期还需对预算内容进行编制,以此优化预算管理制度,针对目标进行相关设定。身为事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需要全方位设定预算编制内容,结合规范性的编制方法,设定编制流程,从而构建较为科学的预算机制,促使会计人员严格进行预算操作,最终有效发挥出预算编制功能,让其可以顺利开展。事业单位也需加强预算执行力度,提高预算管理效果。如果在预算管理制度设定后不能严格执行相关规定,那么预算制度则不能发挥出相应的功能,甚至还会成为形同虚设的制度。基于此,事业单位需要完善预算执行工作,针对各个部门具体情况设定制度标准,要求相关从业人员按照需求执行工作。在监督管理方面也需下功夫,减少资金随意支出的概率。在预算支出前期还需对预算支出进行评价,此时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预算管理评价体系进行设定,不断完善制度内容,针对预算支出内容进行全方位评价,让预算工作发挥出实际价值。

(四)加强内部审计

为了满足事业单位会计内控质量,单位还需加强后期的审计质量。审计工作需要先从制度建设入手,在建设审计制度时,应该考虑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并且还需在制度支持下明确审计部门职责,让其可以有效执行审计工作。在内部审计制度设定中,审计人员不得参加各个部门业务活动,不能有利益纠纷,也不能被其他部门人员进行干涉,才可保证审计工作的公平性,最终有效进行审计操作。除此之外,内部审计制度还需保证审计部门权威性,让制度规范流程,明确工作标准。后续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也需保证规范操作,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审计操作。审计模式方面需要不断更新,优化整体质量,让其具备保障作用,才可促使内部控制达到一定效果需求[3]

结论:综上所述,事业单位主要利用财政资金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此时事业单位中资金是否可以发挥出实际作用直接影响了服务质量,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工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需要实行新会计制度,并且贯彻新会计制度原则,以此促进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基于此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定过程中,需要先对工作程序进行明确,才可优化工作效率。在内部控制后事业单位才可保证廉洁,更好地为人民提供服务,也可以逐步建设内部控制管理规范体系,从而解决各类事业单位中可能出现的资金违规操作,最终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德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对策探思[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2,(03):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