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药物治疗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29
/ 2

脑卒中的药物治疗研究综述

张蕾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口,570102)

摘要:“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是脑部血液循环受阻的一类严重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是脑部内部动脉血管的破裂、栓塞、狭窄等,进而引起颅脑内部血液的流通受阻。脑卒中,就算及时救治后也会有诸多的后遗症。从当前的医疗技术来看,“静脉溶栓”治疗是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有效方法,能够有效保护神经元、脑细胞。但考虑到并发症、时间窗、年龄等多项条件制约,在临床中能够同意这种治疗的患者不多。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类药物的研发与制作也始终备受医学界关注,国际上多家制药机构也在加快研发步伐,而国内也有多家药厂研发的新药正在临床中。基于此,本文将以“脑卒中”临床情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脑卒中;脑血管病;急性缺血;药物治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尤其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日益突出,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越加显著。我国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的病例,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且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目前我国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8.88/10万,农村为160.19/10万。男性(164.31/10万)高于女性(134.15/10万)。2003—2018年,农村居民脑血管病各年度的死亡率均高于城市居民。基于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QMS)资料,2018年1853 家三级医院共计上报脑卒中入院患者 3010204 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81.9%,脑出血占14.9%,蛛网膜下腔出血占 3.2%。脑出血占比最高的是西藏自治区(61.3%),其次是青海省(44.2%)和贵州省(34.9%);缺血性脑卒中占比最高的是海南省(81.0%),其次是黑龙江省(79.4%)和辽宁省(75.6%)。我们海南省作为脑出血占比最高的省份,在临床上我们医务人员更应该留意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

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药物治疗思路

急性缺血性的脑卒中治疗思路是以“改善供血”为主,通过重塑脑部缺血区域的血液供应机能,充分调节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及溶栓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同时,还要注重神经细胞单元的机构功能保护,借助药物的干预,斩断神经细胞死亡的连锁反应,进而减轻损伤并进行修复。另一方面从临床上来看,这类药物十分稀少,发达国家仅批复了tPA[1]来作为临床治疗,剩余药物进展更慢。而国内的药物研发也是磕磕绊绊,在此环境下,临床上鼓励采用与病理机制相通的药物治疗,例如增强脑供血、营养脑神经、治疗血压颅压、改善血脂等。

2.药物治疗当前的状况及未来进展

2.1中药治疗状况

通过中药来治疗脑卒中,这在临床治疗上也多次使用。国内的一些学者,利用中药手段,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来干预缺血性脑损伤。在这一研究方向中,主要是有两种药物,一是“丹参”,它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抗氧化、活血化瘀、增加脑血液流动的作用,可以有效恢复心脑供血,增加血流量;二是“脑栓通”,其作用是改善微循环、血管保护,避免因血流过慢而导致的血栓形成。但无论是这两种或是何种中药制剂,药效和疗效的效果在临床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2.2神经保护剂治疗

从理论研究角度来说,神经保护药物的治疗非常关键。神经保护药物的作用就是保护“神经元”脑细胞,其用药部位在脑血管,起到全面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这类药物还可以清除氧自由基[2]、控制炎症及干预细胞病理生化反应,控制细胞内钙超载,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后遗症。虽然神经保护药剂目前较为普遍,但临床上对其认可程度不高。

2.3抗凝类药物治疗

从当前的临床经验来看,抗凝类药物治疗也是一种手段。这类药物主要是应对脑卒中患者的早期预防及治疗,它会作用于凝血因子中,可以有效的抑制脑血栓的形成。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抗凝药物在某些特殊患者的使用中,会导致部分颅内出血,给患者带来一定影响及伤害,因此,抗凝药物的使用在医学界存在一定争议。

2.4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

通过临床数据我们得知,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的身体会产生一种使血小板活跃的物质,这会导致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并最终提高患有脑血栓的概率。也正因为此,在临床中会使用一些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进行治疗,以此来调整患者体内的血液高凝程度,从而达到防治脑卒中的目标。这种药物的种类较多,有ADP受体拮抗药、环氧酶抑制药、磷酸二酯酶抑制药等。都可以达到活血抗凝、控制血小板活化、治疗血栓的作用。因此,这类药物在未来的脑卒中治疗中前景光明。

2.5扩张脑血管药物治疗

目前来看,通过医学研究可以发现,没有相关数据能够证明脑血管扩张药物能够有效治疗脑卒中患者。同时,也无法证明这类药物能够起到辅助治疗脑卒中的作用。这类药物理论上可以加快脑部供血、松弛血管,起到扩张脑部血管的作用。但有数据表明部分患者会出现脑内窃血现象,从而引发脑水肿的症状。因此,部分学者认为这类药物不应该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治疗期”中。但对于一些病灶不大,慢性症状的患者,可以适当采用一些血管扩张药物。

2.6溶栓药物治疗

溶栓治疗药物是目前应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佳手段。理想的溶栓药应具备以下特点:(1)对血栓选择性高,(2)血浆半衰期短,作用迅速;(3)快速清除,不产生持续性毒性代 谢产物;(4)无免疫反应性,(5)引起颅内出血并发症的作用轻微。目前报道的几种溶栓药物包括:r-tPA、重组前尿激酶原(r-ProUK)、尿激酶(UK)等。国内外目前常用的主要是 UK、r-tPA。根据临床的溶栓产品特点将其划分为三代。第一代是纤维蛋白溶解剂,包括尿激酶和链激酶,缺点是治疗效果不好,临床上不建议采用;第二代为组织型纤溶酶原的激活物;第三代是替奈普酶[3]。这一代药物优于前两代,半衰期较长且溶栓率更高。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脑卒中药物治疗研究中,应当依照不同患者的不同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而上述几种药物,部分具有很好的疗效,部分用作于特殊情况,但都应当合理使用。另一方面,公众卒中教育也必不可少。我们要加大对卒中的教育,不应仅针对潜在的患者,也应包括他们的亲属及其医

护人员。现实中公众对卒中警报征象的相关知识仍然十分匮乏。卒中事件中仅有不到一半的患者是在症状出现后1h内拨打了急救电话,其中我们大多数人很少有第一意识拨打电话者能识别出症状是由卒中引起的。许多研究显示[4],强化而持续的关于卒中早期体征及症状的公众教育可提高卒中的识别。如何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生存环节中获得良好的预后,首先应识别卒中的发生,对于临床上面临的一些问题,各医疗机构也应积极应对,为降低卒中发病率和卒中相关死亡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兆妍,张晓曼,王军杰等.经颅多普勒与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与脑灌注变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0,23(22):1956-1960.

[2]黄越升,黄巧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早期无再通后远期侧支循环开放及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康复情况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32):1-3.

[3]陈志强,袁英翘,林进光等.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及对安全性影响分析[J].黑龙江医学,2020,44(10):1329-1331.

[4] 黄茂茂,胡月,王彬川,等.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近10年国际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1,25(23):3725-3733.

作者简介:张蕾,主管药师,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