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经济法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28
/ 2

课程思政背景下经济法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杨晶晶

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省银川市750004

摘要:高校要大力改革经济法基础课程教育模式,加强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引领学生的思想成长,以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要求同向同行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将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德育元素挖掘出来,通过深度融合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课程思政;经济法基础;改革研究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高校主要依靠思政课程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念,专业课程仅仅发挥着工具性作用,教师着重向学生们传递专业知识和技能,割裂了教育和育人的功能。在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集中精力讲解各种法条,并没有将背后的育人因素挖掘、利用起来,导致经济法基础课程的育人价值得不到全面体现。面对这种情况,需严格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对经济法基础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功能深度挖掘,促使经济法基础课程与思政课的协同育人效应得到发挥,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经济法基础课程的改革思路

(一)指导思想

在改革经济法基础课程人才培养模式时,需充分贯彻育人、立德的目标指引,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贯穿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要紧密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课堂知识传授中巧妙、适时的渗透,促使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得到有效提高,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得到高质量实现。

(二)改革目标

为切实体现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需优化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顶层设计工作,重点关注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如爱国情怀、法制意识等,将主流价值观渗透于知识传授当中。要结合专业人才整体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目标科学设计,依据课程目标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和完善,将多元整合型课程内容体系建设起来。同时,要积极建设课程实施的保障体系,对教学模式、方法等进行大力创新,对实践教学条件进行优化,以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经济法基础课程的改革策略

(一)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结合,培养学生素质全面提升

课程思政并不是用思政课来取代专业课,也不是将专业课嫁接在思政课上。如果仅仅从物理层面上进行简单叠加,课程的育人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教师要巧妙设计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融入点,重视思政育人和专业教学的化学反应。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需将以生为本的原则充分贯彻下去,以学生的获得感来检验评价课程思政改革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强行切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是遵循科学性、合理性与趣味性的原则融入德育元素。教师要对各个教学单元的重点知识进行剖析,找出适宜的切入点,禁止有生搬硬套等不良现象发生。为保证思政教育实施效果,可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无缝对接法律知识技能的习得与思想品质的形成,这样学生的接受难度可以得到有效降低。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各个专业岗位的实际要求,依托实践对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将德育元素提炼出来。通过课堂教学、实训活动的组织实施,向学生高效传递核心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践行职业道德素养[5]

(二)挖掘利用思政素材,传递先进价值观念

结合经济法基础课程的性质,在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主要教学目标即是帮助学生将正确的法治观建立起来,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基础、信用基础等深入了解,促使学生的法治精神、规则意识等得到增强[3]。同时,要在课堂中渗透先进理念,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经济法基础课程虽然主要讲解制度法规的变革发展、具体法条等,但专业性知识背后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政素材。教师需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将蕴含的有价值素材充分挖掘起来,依托这些素材向学生们传递先进的价值观念。通过剖析经济法的历史渊源,可发现经济法与社会主义更加亲近。在开展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透过经济法的起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制度,进而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师可将各项法律、法条的背景知识引入进来,鼓励学生对法律背后的秩序价值、人权价值等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对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可帮助学生对国家未来整体发展方向进行了解[4]

(三)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经济法基础课程改革过程中,需对传统知识本位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于课程设计中嵌入思政元素,结合学生职业能力提升需求与实际工作过程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设计。第一,混合式教学模式。本种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为建构主义,要求教师将多元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综合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对传统师生角色定位进行转变,协调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通过科学分配课内外学时、积极建设辅助学习资源、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等,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丰富,经济法律问题的处理能力得到培养。同时,要有机结合线上自学与线下教学,统一知识学习、集中学习、网络学习与实践学习等各个环节,将独具特色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起来。第二,嵌入式课程设计。结合经济法基础课程的特征,需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环节,将嵌入式课程设计模式应用过来。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将案例教学活动组织起来,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开展热烈的讨论。依托多媒体技术形象呈现经济法律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法律知识应用于现实案例当中,同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思政素养。同时,要充分重视实训教学的开展,结合应用课堂实训与校外实训等方式,鼓励学生观摩实际案例现场,模拟庭审研讨等,深度融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促使学生的法治观念、法治意识等得到增强

[6]。例如,在学习劳动合同法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劳资双方进行分别扮演,结合社会生活中劳资双方经常出现的纠纷事件,于课堂中模拟纠纷事件的解决程序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的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契约精神、法治素养也可得到良好培育。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也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举措。因此,高校要大力改革经济法基础课程教育模式,发挥思政的引领作用,于专业知识点教学中深度嵌入思政元素,将经济法基础课程的育人功能切实发挥出来,改善经济法基础课程育人效果。高校教师充分明确课程思政的建设意义,准确把握经济法基础课程的特色思政价值,积极创新教育理念和模式,在培养学生们专业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想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晶晶."课程思政"理念背景下《经济法基础》课程"思政"融入点初探[J].中国民商, 2019(12):141-141.

[2]荣明宇.经济法基础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探索[J].中外企业文化,2020(08):154-155.

[3]吴晓迪. "课程思政"背景下经济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对策研究[J].经济师, 2020(12):217-218.

[4]谢蓉.浅谈经济法基础课程和思政的融合发展[J].丝路视野,2019(02):56-56.

[5]宗楠.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与反思[J].林区教学, 2020(06):9-11.

[6]栾红旭,刘世刚,栾淞婷,等. 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经济法教学过程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05):8-9.

作者简介:杨晶晶(1983-10月-20日),民族:回族,性别:女,籍贯:陕西省榆林市,工作单位: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税务会计

基金项目:本文是宁夏2020全区大中小学“课程思政”精品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经济法基础》课程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XSZ2020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