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视角下的城市边缘区古村活化策略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20
/ 2

共生理论视角下的城市边缘区古村活化策略思考

袁华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城市边缘区古村是未来城市化潜力地区,多呈现城乡结合部特征,如何兼顾在保护文化的同时融入城市是城市边缘区古村的发展难点。本文引入生物学共生理论,从共生系统三要素即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出发,分析提出了“确立共生目标、建立共生模式、协调共生单元、优化共生环境”的古村活化更新路径,以期为城市边缘区古村的保护性更新提供思路借鉴。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古村;共生理论;活化更新

0引言

城市边缘古村,是指位于城市边缘区,具有一定历史文化氛围的古村。随着城市化的日益推进,此类古村面临推到重建的压力。与其他类型的古村相比,城市边缘古村地理区位条件更为优越,自身的文化价值更容易得到发挥。但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这类古村的文化价值大多遭到忽视。国内关于边缘区及古村的活化策略,都有大量研究,但是对于边缘区内部古村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这类古村要么以城市更新为主,单纯的修修补补,要么以拆倒重建的房地产开发式,鲜有站在更广的立场,以古村与城市共生、共赢的角度出发的策略研究。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引入“共生理论”,思考此类古村的活化更新思路,以期为其他城市边缘古村的更新实践提供思路借鉴。

1共生理论内涵

“共生”(Symbiosis),指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共生单元之间通过直接的物质交换、能量交流,从而相互依存、互为依赖,共同生存与发展[1]。最早将共生理论引入建筑学领域是日本建筑师、城市规划师黑川纪章[2],主张摒弃个体、强调整体,将个体通过某种关联整合为整体,城市作为生命有机体,内部各功能单元间形成细胞状的相互依存关系。共生理论本质是从共生各方共同进化的视角来研究彼此发展关系的理论,通过适当的共生模式建构来实现彼此的良性互动,使得共生单元互依、互惠,并在合作中不断得到发展与优化。

共生系统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三要素。其中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系统物质能量生产与交换的最基本单位,是共生关系形成的基本物质条件;共生环境是共生单元所处的物质与非物质环境,是互利共生的外部条件。共生模式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与结合的形式,是实现共生的关键;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反映着共生系统的动态变化方向和规律。

图1 共生系统示意图(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2共生理论对于边缘区古镇活化的意义

把生物学的共生理论应用于城市边缘古村的活化研究,有助于从古村与城市共生的视角来推动古村的保护,使古村与其外部城市社区建立共生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协作发展,进而实现古村及周边区域的互利共生。对于城市而言,城市边缘古村含有一定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这对于城市来说是一种稀缺资源,古村具有发展成为城市重要空间的潜能。对于古村而言,边缘古村面临适应城市、融入城市的城市化需求,城市与边缘古村共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思考古村的定位、开发模式,以实现古村的长远发展。

3、共生理论指导下的边缘区古村活化策略思考

共生理论指导下的边缘古村发展模式,提倡改变过去古城孤立发展的态势,拓展发展视野,在更大尺度分析周边城市社区资源禀赋,选择与古村存在一定共生需求或共生价值的相邻城市社区作为共生单元,弥补自身独自发展的弊端,实现古村与城市互利共赢[3]。一方面,共生模式的建立需要考虑共生单元自身的资源优势及彼此的共生需求,还需要考虑共生环境的引导。另一方面,共生模式建立之后的具体落实与执行,还需要协调共生单元与优化共生环境,使得共生模式能够持续正向发展。因此,共生理论指导下的古村活化策略包括以下五个步骤:一是分析古村与城市共生系统三要素现状及问题,研判共生的价值与潜力;二是结合共生环境引导,确立古村与城市社区的共生目标;三是结合共生目标,建立共生具体模式;四是根据共生模式对各共生单元的定位、功能产业、文化氛围及环境设施进行更新调整;五是再根据功能定位进行,采取针对性的共生环境优化,以保证共生关系的进一步实施。

图2 共生要素间的关系及策略构建(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1研判共生价值,确立共生目标

古村及周边社区往往各自发展相对滞后,两者自身存在的发展问题及拥有的发展价值是两者建立共生关系的原因与基础。因此,应基于共生单元现状的问题,彰显古村的文化价值、城市的综合资源优势,在顺应城市发展政策、上位规划要求、居民自身意愿等共生环境的引导,合理谋划共生体在城市中的发展定位,推动传统城市社区、古村向重要城市功能单元转变。

3.2聚焦重点领域,建立共生模式

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是边缘古村活化的根本出发点,文化保护是古村活化利用的基本前提,产业经济的注入是古村活化利用的根本动力。因此共生模式的关键是结合古村与周边社区共生目标,重点推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共生。一方面,古村及周边社区往往产业发展基础较差,古村的历史文化遗存、传统的建筑空间格局以及街区环境特有的场所氛围为旅游、商业、文化等各种产业都提供了发展机会,作为共生体应从整体层面谋划古村及周边城市社区承担的共生产业,确立各区域产业空间发展方向,推动周边社区产业转型、老村活化重生。另一方面,古村的传统文化需要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与传承。边缘古村往往文化基础并不突出,在加强物质空间保护的基础上,还需强调非物质空间氛围的回归以及新兴文化的植入,如强调古村的原住民的回归、民俗文化的回归与现代化演绎等,优化文化活动空间布局,促进文化共保共兴。

3.3优化要素配置,协调共生单元

共生模式建立的目的是促使共生单元间形成互利共生的共生体,使古村及周边城市社区更好的适应城市化的需求。协调共生单元实质上是强调古村及周边城市单元从内生演化向满足共生体整体需求的认识转化,两者需要在前期确立的共生模式的指导下,进行空间与功能上的协调与联系,包括强化空间格局、功能产业、交通组织、景观风貌、建设时序等统筹协调。一是强化空间格局一体塑造。空间共生是基础,调整区域空间结构,统筹土地空间布局,改变孤立发展的独立结构,整体形成支撑共生体发展的互利共生空间结构。二是强化功能产业协调整合。功能共生是关键,结合空间结构与各板块资源禀赋,强化互利共生体的功能承载,明确各板块承载的区域功能。如老城进一步提升文化功能,周边区域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并根据产业转型需要植入符合主导产业定位的功能。引入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产业。三是强化交通组织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共生是支撑,古村与周边城市社区应形成一体化的主次干路组织与边界的慢行系统。四是是强化景观风貌一体打造。景观风貌共生是外在体现,整体要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统筹考虑,具备协调的空间形态,便于形成整体性的城市品牌。五是强化建设时序共进。实施分期实施,寻求最佳共生路径。合理的开发时序等,根据古村与城市具体共生模式的差异,各自有所侧重。如文旅型古村一般先形成核心区,在逐步优化周边。会展型古村先形成设施等等。经济共生、文化共生、设施共生、人群共生、品牌共生

3.4强化共生保障,优化共生环境

共生单元间共生关系是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产生与发展的[[i]]。共生环境在共生模式产生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发生着重要作用,在共生模式确立与产生阶段,需要综合考虑共生环境的影响,选择适宜的产业与文化共生模式;在共生模式的落实与发展阶段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共生环境,来强化共生模式的实施效果。优化共生环境,即以共生模式为向导,通过对有利于古村与城市社区共生的环境加以引导与应用,包括加强古村与城区的联系、舆论环境的引导、公众参与等。

4结语

城市边缘区古村活化更新一直是城市发展及古村保护的难点,本文借鉴生物学共生理论提出几点思考,希望能为其他城市边缘区古村提供借鉴启发。

[1]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0.

[2]黑川纪章.共生城市[J].建筑学报,2001,(4): 7-12.

[3]邓小艳.基于共生理论视角探讨恩施州“清江山水旅游走廊”的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10(1):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