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9
/ 2

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路径

孟繁荣

湖北省仙桃市张沟镇第一小学  433012

摘要:素质教育是当代基础教育指导思想,基于素质教育背景,教师应高度关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利用课程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提升其综合素养。让德育走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助于德育的开展,有益于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益的提高,是素质教育视角下变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为此,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德育视角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策略。希望能为教师带来一定帮助,为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持和助力。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渗透路径

引言:

小学是学生学习各项知识的启蒙阶段,是学生适应校园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培养行为习惯、生活态度与认知能力的关键时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积极主动地渗透德育元素,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感[1]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越来越重视道德与法治教育,但学生犯罪案件屡见不鲜,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比如,近年来兴起的“放贷风暴”,导致不少学生毁了自己的生活。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要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小学是学生树立健康观念的开端,因此,在小学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使这些仍然处于低认知能力的学生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还要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守住法律和道德底线。教师运用生活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难度,对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有积极意义[2]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德育的路径分析

(一)教师以身作则,引领学生发展

小学生都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而教师就是学生最常接触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如“我们的班级”一课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班级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知道自己是班集体重要的组成部分,要积极维护班级荣誉,热爱集体,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教师可以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一定的实践教学,用行为影响学生。如教师经常看到教室地上有很多垃圾,黑板没有擦干净,讲台也是乱糟糟一团,让刚进教室的人感到非常不舒服。教师每次进教室后,可以组织清理一次教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创设贴近生活的课堂情境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强调,想要使教育发挥作用,必须使其与生活相结合,这为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德育带来了启迪。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出发,挖掘道德与法治教学以及德育要素,探究其中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要素[3]

例如,在学习:“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一课时,了解生活中的法律法规,是小学生形成法治意识的过程之一,是落实“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德育的手段之一。针对本节课内容,联系学生生活,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提出了问题:同学们,请仔细回想一下,作为一名小学生,你们在生活中需要遵守哪些法律法规,承担哪些由法律带来的义务?同时,你们享受了由哪些法律法规带来的权利?在此期间,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通过思考,学生提出以下观点:我们能够在教室里读书听课,是因为在法律的保护下享受到了受教育权;我们在生活中不能随便占有其他人的物品,捡到了东西要尽快归还,这是法律为我们设定的义务;小的时候父母抚养、照顾我们,不只是因为亲情,也是因为法律的要求,同样,长大以后我们要赡养父母,这是因为亲情,也是法律的要求。这些观点的提出,充分体现并促进了学生对生活视角下法律的思考。

(三)利用多媒体加强德育渗透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若是单纯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往往会丧失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具备的特性和优势,借助直观的内容呈现方式加强学生的体验,唤起他们的情感认知,从而达到德育视角下的情感教育目标。教师可采用多媒体画面、声音、视频等,给学生创设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把一些层次丰富、空间多样的真实场景再现出来,给予学生深刻的感受,在此基础上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教学“我们不乱扔”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直接呈现4个不同的活动主题:1.“这样可不行”;2.“我更喜欢哪个场景”;3.“不只是为了干净”;4.“我一定能做到”。通过这样的主题展示,让学生形成维护公共卫生、不乱扔垃圾的意识,并懂得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看到垃圾要及时清理干净。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两种不同情境的画面,第一种是教室里桌椅乱放,黑板没擦,地上全是纸屑,花园和楼道里也到处扔着果皮等垃圾;第二种则是整洁的教室,一尘不染的楼道,美丽的花园还有干净的操场。这两种情景对比起来,能够形成强烈的反差,学生通过观看这样的场景,能够得到感官上的刺激,且人人都会表示更喜欢第二种环境,这样便给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此后,教师再进行延伸和拓展,教育学生爱护公共环境卫生,这不仅是为了创造一个美丽的环境,更是为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学生能在此过程中收获良多,在情感体验的导向下逐步形成理性认知,进而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四)寻找当代社会的真实案例

生活中的德育以及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不局限在学生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事件上,也包括与其存在一定距离,但对社会造成了一定影响的其他真实事件,尤其是违反道德、违法乱纪的真实事件。以此案例为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直面当代社会真实发生过的问题,使其形成情感共鸣,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如何能够避免这样的问题”,推动其思想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的提升,加快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德育的进程。

例如,讲解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关注当代社会热点事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下面这个故事:我有一次和我的好朋友去火锅店用餐,结账的时候服务员对我说“如果不需要开发票,就可以送给二位两瓶可乐”。我向他提出了开发票的要求,但是服务员却说道:“按我们店的规定,您本次消费未满300元,我们不能向您提供发票。”我与他据理力争,说:“这样的规定是不合理的,不管我的消费金额是多少,你们都需要提供发票,这是你们的义务!”即便如此,服务员还是没有开发票的打算,于是我拿出了手机,准备拨打12366电话,并告诉服务员:“你们不提供发票,我有理由怀疑你们偷税漏税。”直到此时,服务员才开了发票。

这个故事所反映的事件,正是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能够促进学生对该火锅店“提供发票”行为与“依法纳税”义务关系的思考,促进他们对“纳税”法律与义务的讨论。之后,在关于案例故事的思考与讨论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依法纳税,不偷税漏税”等态度,深化了法治意识。甚至,在教师阐述案例故事后,部分有过类似经历的学生还能踊跃分享自身经历,让基于真实案例的思考更加高效,让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现更全面的渗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德育元素是大有裨益的,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德育内容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改变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志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小学时代,2020(16):88-89.

[2]陆娟.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德育教育[J].小学生(中旬刊),2020(03):20.

[3]强爱萍.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才智,2020(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