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荧光染色法在脂溢性皮炎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9
/ 2

真菌荧光染色法在脂溢性皮炎中的应用

王菁菁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目的 分析针对溢脂性皮炎患者接受检验过程中应用真菌荧光染色法进行检验的作用。方法 随机将2020年5月至2021年9月我院就诊的疑似溢脂性皮炎(共抽取100例)分为参照组(50例,采取氢氧化钾湿片法检验)、研                                  究组(50例,真菌荧光染色法予以检验),之后分析2组的阳性情况。结果 研究组总阳性检出率:42.00%(21/50)、参照组总阳性率为14.00%(7/50),研究组概率相对更高(P<0.05)。结论 在溢脂性皮炎患者临床检验中应用真菌荧光染色法的阳性率十分显著,可充分提高患者的确诊率。

关键词:真菌荧光染色法;溢脂性皮炎;氢氧化钾湿片法;检验;阳性率

前言

在临床上,溢脂性皮炎属于较为常见的皮肤疾病,其诱发病因比较复杂,常发病于头部与面部[1]。患有溢脂性皮炎可严重影响患者的面部美观度,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还很有可能会导致其脱发。目前针对该疾病的治疗仍需要准确诊断之后,针对性采取治疗措施。因此,尽早诊断对患有溢脂性皮炎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此次研究主要针对我院就诊的疑似溢脂性皮炎患者做研究,并分析对其实施真菌荧光染色法予以检验的临床价值,详见下文所示:

一、一般资料

随机将2020年5月至2021年9月我院就诊的疑似溢脂性皮炎患者(100例)分为参照组(50例,氢氧化钾湿片法)、研究组(50例,真菌荧光染色法)。

纳入标准:患者同意本次研究项目;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存在其他皮肤疾病患者;正参与其他研究者。

研究组中,年龄范围在22-64岁之间,均值计算得出(42.20±2.25)岁,男性与女性分别为27例(54.00%)、23例(46.00%);参照组年龄在23-63岁,均值计算为(41.92±2.04)岁,男性、女性例数分别为26例(52.00%)、24例(48.00%)。

2组基线资料对照,P>0.05,可对比。

二、方法

2.1 方法

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检测试剂主要有:(1)KOH溶液:100ml纯水加入KOH(15g)进行溶解,以此来制成KOH溶液(15%)。(2)真菌荧光染色液:该试剂主要提供公司为江苏莱芙时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试剂涵盖荧光夜、KOH溶液(10%)以及几丁质酶。

2.2 标本

利用钝刀对患者皮脂分泌物进行刮取,然后将其置在载玻片上,针对头部的标本,需要采集患者毛发标本,并选择有毛囊口折断毛发以及病损部位标本(在头皮表面用镊子拔出毛发,要尽量保留毛根部);针对面部的标本,可以用钝刀对患者皮损炎性活性边缘的鳞屑组织。

注意,所有患者的标本采集均取2份,一份行KOH检测,另一份进行荧光染色检测。

2.3 研究组(真菌荧光染色法)

选择相应标本滴入荧光染色液,使标本可以充分浸润在溶液中,待数秒后盖上载玻片,压紧玻片后将其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并在10x10的低倍镜下观察视野中是否存在菌丝与孢子,之后在10x40的高倍镜下实施拍照记录。

2.4 参照组(KOH法)

选择相应标本载玻片,在上方滴入一滴KOH溶液(15%),盖上盖玻片,让其置于酒精灯上方进行微加热,以此来溶解标本,之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盖玻片,同样在10x10的低倍镜观察是否有菌丝与孢子,在10x40的高倍镜下拍照记录。

2.5 观察指标

观察2组阳性检出情况。

所有数据均由我院检验科经验丰富的医生予以负责。

2.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处理相关数据资料,t和X2检验组间数据,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组间对溢脂性皮炎的阳性检出情况分析

研究组中,共检出阳性例数为21例,阳性率为42.00%;其中,针对面部检出阳性例数为8例,阴性12例,针对头部检出阳性例数为13例,而阴性有17例。参照组中,共检出阳性例数为7例,阳性率为14.00%,上述数据以此为:面部(2例、18例),头部(5例、25例),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研究组阳性率更高(χ2值=9.7222,P=0.0018),见表1。

表1 阳性检出情况分析(%)

组别

例数

面部(20例)

头部(30例)

阴性

阳性

阴性

阳性

研究组

50

12(16.00)

8(16.00)

17(15.00)

13(26.00)

参照组

50

18(4.00)

2(6.00)

25(46.000)

5(12.00)

χ2

-

4.8000

5.0794

P值

-

0.0284

0.0242

四、讨论

脂溢性皮炎常见病因为患者皮脂分泌过多,或者因为真菌感染所引发的皮肤性炎性反应,面部与头部是该病症的高发部位。在早期,患有脂溢性皮炎的表现为毛囊周围会出现丘疹,随着病情发展会持续出现油腻的鳞屑与斑片,患者会出现瘙痒感,随着皮损面积的逐渐加大,也会逐渐引发全身性病变,既可以影响患者的外观,还会降低其生活质量

[2]。因此需要早诊断早治疗。以往临床上会采用KOH法进行检验,该方法虽然具有操作简单快捷的优势,但检验方式存在不足,其检出率比较低。真菌荧光染色法是目前诊断脂溢性皮炎的新型方式,其操作方式也比较简单,检测时间相对较短 且检出率较高[3]。此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头部阳性确诊率26.00%(13/50)明显高于参照组12.00%(5/50),研究组面部阳性确诊率16.00%(8/50)比参照组6.00%更高(2/50),两组总阳性率差异显著,且研究组阳性率更高(P<0.05),提示,经过真菌荧光染色法检验后,可明显提高患者疾病的阳性检出率。

综上所述,将真菌荧光染色法应用在疑似脂溢性皮炎患者检验中,可提高其的阳性检出率,确诊率极高。

参考文献:

[1]张美琼. 他克莫司软膏联合短程地塞米松软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分析[J]. 世界复合医学,2022,8(01):177-181.

[2]宋颖,姚佳雯,王萌. 皮肤镜在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疗效观察中的应用[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21,14(03):140-144.

[3]余育春,王秀枝,康贵民,官瑞婷. 真菌荧光染色法在脂溢性皮炎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08):89-92.